关于水稻稻瘟病抗病研究

2018-08-21 02:41唐利宏
新农村 2018年6期
关键词:菌源稻株抗病品种

唐利宏

基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稻高效种植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水稻容易感染稻瘟病毒,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稻瘟病是由灰梨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并难于防治,黑龙江省是东北粳稻主产区之一。水稻种植面积超过400万hm2,稻瘟病病害的发生大大影响了水稻生产与种植。本文主要研究水稻抗稻瘟病天然免疫机制及抗病育种新策略,通过此育种手段与栽培措施的结合,可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有效预防稻瘟病的侵害。达到水稻高效种植的目的。

1水稻稻瘟病的概述与流行条件

1,1稻瘟病菌是一个致病性高度分化的混合群体。极易变异。它们能在一个病斑上可分离到许多不同的生理小种,具有不稳定性。另外,稻瘟病菌在田间的致病性组成随季节和年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根据以上的病理特点。可通过菌株继代培养可改变水稻稻瘟病的致病力。

1,2一些地区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取决于该地区的菌源、寄主及环境条件。大量的菌源是发病的外界因素,水稻品种的感病性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导致病害发生发展的气象因素和不当的栽培措施是水稻稻瘟的诱导因素,以上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综合影响。形成水稻稻瘟病的流行和发展。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具有其发病的主导因素。

2病因分析

近年来,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长期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是导致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样的种植,往往会引起病原菌大量繁殖,增加菌源。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不正确的栽培方法,更加强了该病的流行与侵害。

2,1品种因素。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超过400万hm2,稻瘟病发病严重。其中,穗颈瘟发病比例为9,O%至10,3%。年区域比例种植达到65%以上。该品种苗瘟9级、叶瘟7级、穗颈瘟9级,经过近年来综合抗病品种研究得出,长期种植单一品种。田问会存有大量对该品种致病性较强的菌源,促使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或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产生变异。导致抗病力有所下降,这也是稻瘟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因素。

2,2气候条件。当稻区气温维持在20至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稻株体表会保持一层水膜,如果水腊时间持续到6至lOh,病菌孢子最易萌发和侵入。如果平均温度为24至28℃。且有24h以上的饱和湿度。稻瘟病最易流行。庆安地区稻区7月份。每年积温均可达到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温度条件。再加上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导致这一地区水稻稻瘟病流行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

2,3栽培因素

2,3,1水稻生长前期,种植户往往会增加氮肥施用,一旦施用过量,则会引起稻株生長速度过快,只有在氮肥不过量而土壤又缺磷、钾肥时,施用磷、钾肥才能增强水稻的抗病性。如稻内体内氨和氨基酸含量过高,会导致水稻表皮细胞硅化程度降低,叶片皮软。抗病力降低,受病原菌侵染概率加大。

2,3,2在药剂防治过程中。药剂防治机理不同,施用时间也是有差别的,例如:一些种植户采用同一药剂进行多次喷施,或用不同药剂不分时间,盲目喷施,都可能影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此外,稻株受药均匀与否也病情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目前,一些地区生产上除大型农场采用航喷防病外,大多数农户采用背负式喷雾器防治,如用水量掌握不好。稻株会受药不均,从而导致防治效果。

3水稻稻瘟病抗病措施

根据上文论述,可知,对该病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开发和利用抗病品种,但是,新育成的水稻抗病品种通常在生产上连续使用3年左右抗性就会消失。因此。水稻稻瘟抗病品种的利用要结合田间病原菌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的变化动态,有针对性地培育抗病品种、指导抗病品种,以达到减缓育成抗病品种抗性消失的速度,延长品种使用年限,从而达到防病的最有效手段。

3,1合理利用抗病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性的特点非常显著。因此,一些地区大面积、单一种植会造成水稻抗病性的丧失,而充分利用和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抗病良种。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本文作者针对当地的生产情况。轮换种植抗病品种,减少了预防稻瘟病重发生的可能性。

3,2清除传染源。根据稻瘟病菌在稻草或一些杂草和种子上越冬的传播特点,水稻田间残留的一些病杂草要及时焚烧,消除病菌再次侵入,从而阻止带病稻草还田。播种时,种子要进行药剂浸泡处理,有效消除传染源,减少病菌的残留的可能性。

3,3增强防病意识。加强田间病害预防,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增强防病意识,通过栽培手段和稻瘟病防治可调控因素,延长抗病品种种植寿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地应开展各水稻区稻瘟病菌与该省主栽水稻品种的互作研究,挖掘新的抗病资源、鉴定和利用抗病基因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策略,空间诱变育种在创造优异新种质、诱导新的基因资源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上已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挖掘新的抗病资源以改良水稻品种的抗病持久性,是当前稻瘟病抗病育种的首要任务,是农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

(作者单位:庆安县平安镇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152400)

猜你喜欢
菌源稻株抗病品种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
基于触感引导的小型水田行进底盘自动对行方法
Analysis of a Peaked Carbon Emission Pathway in China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基于触觉感知的水稻行弯度测量装置设计与试验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基于茎基部分区边缘拟合的稻株定位方法
生物发酵制氢菌种富集优化与产氢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