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在甘肃清水沟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

2018-08-22 07:08李荣亮曹自才朱彦龙苏海伦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激电电性第四系

李荣亮, 曹自才, 朱彦龙, 苏海伦, 段 凯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兰州 730050)

0 引言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但其分布是不均匀的。人类需要的淡水中有95%以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增大,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因此地下水的勘查是目前和今后十分迫切的任务。在地下水勘查过程中,物探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外找水实践、研究,电法是寻找地下水资源行之有效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具体方法有电阻率法、激电法、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核磁共振法等,测量、研究参数主要有视电阻率、视极化率、自然电位、半衰时、衰减度、偏离度等多种参数[2-6]。在众多物探找水方法中,激电法采集参数丰富,可以依据具体找水地质条件和任务目的要求选择最为有效、可靠的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取得理想的找水效果。因此多参数激电测深法是行之有效、应用广泛的找水方法。

李金铭教授[7-8]提出了激电找水新参数—偏离度,认为其抗干扰能力强,与含水量的相关性好,在激电找水工作中具有实用价值[7-8];陆云祥等[12]综述我国多参数激电测深找水应用成果,通过应用实例表明“多参数直流激电测深这一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地下水勘查中仍具有独特的优势”;许艳等[9]以激电测深半衰时为重点研究参数,在东平山丘区找水中的工作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苏永军等[10]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与激发极化对称四极测深组合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松散层和基岩干旱地区勘查地下水取得成功应用。

笔者论述探讨了在甘肃清水沟地下水勘查定井位过程中,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激电测深组合方法的应用效果,就激电测深主要电性参数在找水工作中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利用该电法组合在本勘查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找到了目标含水层,即基岩裂隙水,找水定井工作取得成功。

图1 清水河一带水文地质图Fig.1 Hydrogeological map of Qingshui river area

1 勘查区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1.1 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1.1.1 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中,可进一步划分为河谷潜水和沟谷潜水。沟谷潜水主要分布于清水沟沟谷中,含水层为冲洪积砂砾卵石,底部的板岩、砂岩为其隔水底板。沟谷潜水的富水性纵向上一般自沟谷上游至下游,含水层厚度逐渐变厚,富水性逐渐增强;横向上沟谷中部含水层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强,往两侧含水层变薄,富水性减弱。沟谷上游含水层厚度一般小于0.5 m,单井涌水量小于100 m3/d;中下游含水层厚度逐渐变为0.5 m ~2.5 m,单井涌水量为100 m3/d ~1 000 m3/d;沟谷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沟谷地表水、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其次为基岩裂隙水的入渗,地下水径流方向大致由北西向南东径流,且在不同地段与地表水相互转化,排泄方式主要有溢出、潜流、蒸发等。沟谷潜水水质良好,水量较大。

河谷潜水主要赋存于大夏河漫滩及其一、二级阶地砂砾卵石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埋深1 m ~3 m,含水层厚度为5 m ~30 m,单井涌水量为500 m3/d~1 000 m3/d,富水性较强,水质良好,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 000 mg/L。河谷潜水主要接受大夏河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其次为两侧基岩裂隙水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自南西向北东径流,排泄方式主要是蒸发、潜流,局部为开采。

1.1.2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大面积分布于普查区及其外围,赋存于下三叠统果木沟组砂岩、板岩层间裂隙及风化裂隙,以及燕山期花岗岩体中。该类水的形成往往与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在断裂附近裂隙发育程度较好,富水性较强,其余地段富水性较弱。如清水沟上游的协多喀-清水沟逆冲断层,断距达300 m ~800 m,达里加宁阿-措尔更玛张扭性断层,断距达400 m ~1 000 m。这些断层两侧均为花岗岩或砂岩等碎性岩石,岩体破碎强烈,破碎带宽度较大,地下水赋水、导水性条件良好,从而为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带状富水”特征十分明显。

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自地形高处向低处径流、沿断层破碎带径流,或遇深切的沟谷时以泉的形式排泄,一般泉水流量在0.1 L/s ~3.0 L/s,地下径流模数3 L/s·km2~6 L/s·km2或6 L/s·km2~9 L/s·km2。基岩裂隙水(断裂脉状水除外)动态主要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滞后降水15 d~30 d。其水质优良,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 000 mg/L。断裂脉状水动态受降水变化影响较小,流量相对较稳定。

1.1.3 地下水的补、排、径流特性

补给:主要为大气降雨补给,其次为地表水的渗入。

径流:地下水主要由西往东,径流方向大致与河流方向平行。

排泄:主要为泉、蒸发和人工开采。在沟谷切割较深部位,多以泉及分散渗流的形式排入溪沟,汇集到清水河,流出区外至大夏河(图1)。

本次电法找水目标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从上述论述可见,该区水文地质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补给充足,地下水勘查前景较好。但是勘查井位的确定、含水层位的划分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水文地质工作不能较好解决的问题。因此,物探方法能否在该项目中成功应用就成为了整个工作的关键。众多物探方法中高密度电阻率法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可以大致划分出第四系和基岩,推断第四系及基岩赋水特征;激发极化法具有不受地形起伏及围岩电性不均匀性影响的特点,对赋水带及其埋深反映较为直接[11-14]。根据上述分析,认为完全有必要在该项目投入物探工作,综合分析研究各种电性参数,为勘查井位的确定提供依据。

1.2 地球物理特征

不同的岩(矿)石具有不同的电阻率,这是电阻率法勘探的前提条件。本次地下水电法勘查中对主要岩性,实地选择较好露头,利用对称小四极法测定其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及其他电性参数;同时,采集物性标本,进行室内物性测量,综合分析各种岩性电性特征,为解释工作提供依据。

勘查区内出露岩性除第四系外,主要是三叠纪果木沟组(T1g)灰色、灰黑色及灰绿色钙泥质板岩、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中厚层灰岩和石关组(P3sh)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其电阻率特征见表1。

通过物性测定和统计,区内主要岩性物性特征为:

1)第四系冲洪积层电性特征:①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306.47 Ω·m ~464.13 Ω·m,平均值为384.82 Ω·m,在本区属中高阻;②视极化率的变化范围为0.70%~1.12%,平均值为1.01%,在本区属中低极化率;③半衰时的变化范围为0.50 s~0.88 s,平均值为0.80 s,属中低半衰时特征;④偏离度的变化范围为7.11%~11.31%,平均值为9.18%,属高偏离度。

表1 勘查区主要岩石和沉积物的电阻率特征

2)碎板岩夹杂填土电性特征:①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605.52 Ω·m ~707.22 Ω·m,平均值为650.37 Ω·m,在本区属高阻;②视极化率的变化范围为0.95%~1.06%,平均值为0.96%,在本区属中低极化率;③半衰时的变化范围为0.74 s~1.00 s,平均值为0.85 s,属中低半衰时特征;④偏离度的变化范围为5.48%~12.76%,平均值为8.84%,属高偏离度。

3)混杂堆积层(砾石、转石、黄土)的电性特征:①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325.06 Ω·m ~619.79 Ω·m,平均值为487.42 Ω·m,在本区属中高阻;②视极化率的变化范围为0.95%~1.02%,平均值为0.99%,在本区属中低极化率;③半衰时的变化范围为:0.72 s~0.86 s,平均值为0.79 s,属低半衰时特征;④偏离度的变化范围为8.18%~12.48%,平均值为10.38%,属高偏离度。

4)粉砂岩电性特征:粉砂岩是本勘查区最主要的岩性,因此对粉砂岩电性参数测定时采用了露头测定和物性标本测定两种方法,再综合分析其电性特征(表2、表3)。

综合露头和标本物性测量,粉砂岩的电性特征为:①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17.91 Ω·m ~784.77 Ω·m,平均值为422.68 Ω·m,在本区属中高阻;②视极化率的变化范围为0.15%~2.4%,平均值为1.09%,在本区属中低极化率;③半衰时的变化范围为0.50 s~0.86 s,平均值为0.73 s,属中低半衰时特征;④偏离度的变化范围为1.97%~16.55%,平均值为10.56%,属高偏离度。

通过上述物性测量工作,砂岩、板岩是本勘查区形成相对高阻区的主要岩性,由于测区雨水丰沛,地表浅部地层往往富含水份,所以植被覆盖区主要表现为低阻特征。断裂破碎因其间填充有大量的杂填土、碎石等,形成极多的富含水份的裂隙,因而也表现为低阻特征。

表2 粉砂岩电性特征统计(露头测定)

表3 粉砂岩电性特征统计(室内标本)

2 方法概述

2.1 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以地下介质体的电阻率差异为地球物理前提,用直流电阻率法的阵列形式进行二、三维地电断面测量的电阻率勘查技术[15-17]。该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可以大致划分出第四系和基岩,推断第四系及基岩赋水特征。因此,该方法在本次地下水勘查中应用较多,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激电测深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之间的导电性和激发极化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研究人工建立的激发极化场的特性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激发极化法具有不受地形起伏及围岩电性不均匀性影响的特点,对赋水带及其埋深反映较为直接。激电法找水除与激电法找矿所利用的表征岩矿石激发极化强弱的参数极化率(η)和表征岩矿石导电性好坏的参数电阻率(ρ)以外,还有表征岩矿石激发极化放电快慢的参数半衰时(Th)、衰减度(D),以及表征含水岩石实测放电曲线与直线方程的偏离程度的参数偏离度(R)等。实践和研究均表明,地层含水性越好二次场电位衰减越慢,因此目前找水最常利用的激电参数是视极化率(ηs)和半衰时(Th)。但是利用激发极化法找寻地下水时,常规的激电强度参数视极化率(ηs)往往与地下含水情况的关系并不密切,其变化通常较为平缓,在含水层视极化率也并不一定出现高极化率异常,因此利用视极化率并不能较好地区分含水层。通常在含水层视极化率会有较小的、不明显地跳动。激电半衰时(Th)和衰减度(D)反映了岩矿石放电的快慢,特别是半衰时,其值与地层含水情况呈正相关。衰减度的变化一般较小,其与地层含水情况亦呈正相关。

本次勘查工作中重点分析和利用了偏离度这一激电找水新参数。偏离度反映的是含水岩石实测放电曲线与直线方程的偏离程度,其值的大小与地层含水性呈负相关关系,即含水量加大时衰减曲线偏离于“理想曲线”的程度变小。由于该参数计算时利用了放电曲线的全部数据,故其抗干扰的能力较强。实践表明,在反映含水层能力方面与其他参数相比,偏离度更具可靠性[16]。

3 成果解释

高密度电阻率法高效快捷,在前期断裂构造查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物探前期查证情况,首先确定了重点工作区。在该重点工作区布置“井”字型高密度电法剖面,目的是对相邻剖面电性特征相互佐证,以便更好的确定有利的成井位置(图2)。在大致确定好成井位置后,在“井”字型剖面内部布置激电测深点,进一步了解赋水特征。

图2 高密度电法“井”字型剖面及激电测深点位示意图Fig.2 Sketch map of the “#” profile section of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and IP sounding point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

3.1.1 高密度电法2线

高密度电阻率法2线(图3)中部约220 m ~240 m处视电阻率等值线明显密集挤压,视电阻率值由高阻向中低阻快速过渡,形成强梯度带。以此梯度带为界,其南部总体表现为中-高阻特征,其北部总体呈中-低阻特征。剖面南部0 m~150 m区间浅部(约0 m~30 m)视电阻率等值线基本呈水平层状分布,表现为低阻特征;320 m以北总体表现为低阻特征,仅在350 m以北的浅部出现多个形状各异的中低阻值区。

剖面约230 m处存在较为明显的物性界线,经调查,其南部是向北倾斜的砂岩,北为第四系冲洪积。在约330 m和410 m处视电阻率等值线垂向展布,低值凹陷特征明显,推断在这两个位置存在含水破碎带。综合推断2线第四系厚度约为0.3 m~15 m,中部260 m~340 m间相对较厚,局部可达20 m,下伏基岩主要为粉砂岩(图5)。

3.1.2 高密度电法10线

10线(图4)南部0 m~60 m浅部表现为中高阻特征,中深部视电阻率值有所下降。60 m~180 m浅部-中深部地形上凸,为低阻特征;120 m中深部视电阻率等值线密集、陡立,有挤压现象,表现为低阻~中阻特征,在该低阻区两侧有陡立的高阻区,视电阻率等值线有明显的挤压特征。160 m~300 m间浅部-中深部表现为中高阻特征,其下为一向北倾斜的带状低阻区,再往下为一向北倾斜的带状中高阻区,底部为中~低阻特征。300 m~420 m总体表现为低阻~中阻特征,特别是在中深部-深部呈向南倾斜的梯形低阻区。420 m以北总体表现低阻和中低阻特征,在底部视电阻率值有所增大。

根据10线上述电性特征,推断160 m处存在断层,其南浅部主要为第四系混杂堆积层,中至深部为板岩夹中厚层砂岩。160 m~300 m间浅部~中深部表现为中高阻特征,推断为板岩夹砂岩,局部裂隙发育。300 m~420 m间存在较宽的断裂破碎带。综合推断10线第四系厚度为0.3 m~30 m:80 m~160 m间局部可达20 m;160 m~320 m间一般为0.3 m~5 m;320 m~400 m间最厚可达20 m。基岩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图6)。

图3 高密度电阻率法2线视电阻率ρs断面图Fig.3 Apparent resistivity profile of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No.2 line

图4 高密度电阻率法2线地质解释Fig.4 Geological inference of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No.2 line

图5 高密度电阻率法10线视电阻率ρs断面图Fig.5 Apparent resistivity profile of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No.10 line

图6 高密度电阻率法10线地质解释Fig.6 Geological inference of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No.10 line

图7 激电测深多参数曲线图Fig.7 Multi-parameter curve of IP sounding(a)160号点多参数曲线图;(b)180号点多参数曲线图;(c)200号点多参数曲线图;(d)220号点多参数曲线图

高密度电法13线与2线间隔40 m,其电性特征与2线基本一致;12线与10线间隔80 m,其电性特征与10线基本一致。

通过“井”字型剖面,同方位电法剖面电性特征进行相互对比印证,不仅证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勘查成果是可靠的,同时利用“井”字型剖面内部“□”圈定找水重点区域,为激电测深工作提供了有利靶区。

3.2 激电测深

在充分研究勘查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后,确定了“多参数综合研究”的找水思路。在高密度电法确定的重点区域布置激电测深点5个,编号为160、180、200、220和240(图2)。本次激电测深采集和分析的主要参数有:视极化率(ηs)、视电阻率(ρs)、半衰时(Th)和偏离度(R)。

3.2.1 测深点多参数曲线特征及分析

1)160号点。160号测深点(图7)视电阻率ρs曲线在AB/2=1.5 m~12 m间呈上升态,并且在AB/2=12 m时有极大值,其值为650 Ω·m;然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下降过程中起伏波动明显。视极化率ηs在AB/2=1.5 m~6 m间迅速下降,AB/2=6 m出现极小值,其值为1.09%;AB/2=6 m~450 m间曲线缓慢攀升,AB/2=80 m~450 m,曲线有较小的起伏;AB/2=400 m处出现极大值ηs=2.47%。半衰时Th随AB/2由小到大,其值在起伏跳动中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偏离度R随AB/2由小到大,变化趋势与半衰时恰恰相反,在起伏跳动中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2)180号点。180号测深点(图7)视电阻率ρs曲线在AB/2=1.5 m~30 m间总体上升,并且在AB/2=30 m处有极大值,其值为438 Ω·m;AB/2=30 m~450 m间变化较为平缓,有降有升。视极化率ηs在AB/2=1.5 m~4.5 m间由5%陡降至1%;在AB/2=4.5 m~100 m间由1%缓慢攀升至2%;在AB/2=100 m~450 m间逐渐升高,并在AB/2=120 m~240 m间出现较大的跳动。半衰时Th曲线在AB/2=1.5 m~45 m间缓慢上升,在AB/2=45 m处出现极大值1.78 s;AB/2=45 m~450 m间半衰时剧烈跳动。偏离度R在AB/2=1.5 m~80 m总体呈下降趋势,个别深度处有较小的上升;AB/2=80 m~100 m间偏离度起伏跳动极大,推断是含水地层的表现。

综合分析上述四个参数曲线,在某一深度出现高半衰时、低偏离度的特征,相应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跳动,如AB/2=80 m;有的深度仅有高半衰时或低偏离度的特征,但却伴有视极化率和视极化率异常,曲线这种异常也是地下岩层含水的表现[18]。

同理,推断200号测深点(图7)在AB/2=30 m、80 m深度存在含水层,其深度约为15 m和40 m。220号测深点在AB/2=80 m处呈典型的高半衰时、低偏离度的特征,同时视极化率曲线小幅升高,视电阻率曲线下凹(图7),推断其为一含水层,深度约为40 m。

3.2.2 测深断面

激电测深视电阻率拟断面图显示(图8(a)),视电阻率总体表现为中阻(<300 Ω·m)和中高阻(300 Ω·m ~600 Ω·m)特征。在AB/2=1.5 m~3 m间视电阻率沿水平方向有较好的分层特征,推断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AB/2=3 m~6 m的深度范围内:160号点和200号点视电阻率等值线较为密集,且沿水平方向仍具有较好的成层性;而从200号点开始视电阻率等值线开始向下发散、抽稀,沿垂向梯度变小,这说明200号、220号和240号点在AB/2=4.5 m~450 m的深度范围内岩性视电阻率变化不大,岩性单一,认为地质体相对完整。160号点和200号点在AB/2=6 m~100 m的深度范围内出现一个“耳”形的中高阻区,其在南部(即图8(a)中左侧)未封闭,推断其岩性为板岩夹中厚层砂岩。

根据激电测深视极化率拟断面图(图8(b)),在AB/2=1.5 m~9 m的深度范围内,出现相对高极化区,除240号点外,其他点视极化率等值线极为密集,并且具有一定的水平成层性。AB/2=6 m~45 m的深度范围内,出现一个基本水平展布的低极化区,并且该低极化区北部厚度明显较南部厚度大。在AB/2=45 m~450 m间,视极化率等值线呈水平层状分布,并且较为稀疏,其值一般在2%左右。

图8 激电测深视电阻率ρs和视极化率ηs拟断面图Fig.8 Pseudo resistivity section and pseudo polarization section of sounding IP(a)视电阻率;(b)视极化率

3.3 水文地质推断

地下水的活动和储集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只有查明了区域地质构造,才能更有效地寻找地下水。因此在本次地下水物探勘查过程中,首先根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成果,布设适量的高密度电法剖面查证已发现的地质构造,以缩小工作范围,确定重点勘查区(靶区)。其次,根据地质、水文及高密度电法剖面等成果确定的重点勘查区,结合地形,在重点勘查区布设“井”字型高密度电法剖面,在进一步查证前期发现地质构造的同时,基本查明重点勘查区地质构造的特征;另外,通过“井”字型电法剖面,基本查明了可能的赋水部位和导水、阻水构造。最后,选择最有利的赋水部位开展激电测深工作,更为精细的研究垂向地层电性特征及含水层位。

综合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电性特征,结合激电测深曲线,对重点工作区激电测深10线水文地质情况作推断解释。从上至下推断如下:

1)表层为第四系亚砂土,其厚度约为0.20 m ~0.50 m。

2)AB/2=1.5 m ~6 m,深度在0.8 m ~3 m间为第四系冲洪积物(Qhalp),含水性较差,其厚度约为2.3 m ~3.0 m。

3)AB/2=6 m ~20 m,深度在3 m ~10 m间为第四系冲洪积物(Qhalp)),不论从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或是激电测深曲线图和拟断面图来看,在这个深度范围内均表现为低阻特征,并且视电阻率等值线呈层状分布,因此推断在这个区间赋存有第四系孔隙水,其厚度约为7 m。

4)AB/2=20 m ~30 m,深度在10 m ~15 m间为第四系冲洪积物(Qhalp)),在此深度范围内,各激电测深点曲线多表现为低偏离度、高半衰时的特征,视极化率虽然变化虽然较缓,但总体呈缓升趋势,据此推断该区间亦赋存第四系孔隙水。

5)AB/2=40 m ~50 m,深度在20 m ~25 m间,各激电测深点曲线多表现为低偏离度、高半衰时的特征,视极化率虽然变化虽然较缓,但总体呈缓升特征,同时视电阻率也有较大的波动,综合推断该区间赋存地下水。根据高密度电法剖面特征结合物性资料、地质资料,推断该层为基岩,岩性主要为粉砂岩(T1g)。基岩裂隙水是本次电法找水的目标含水层,其厚度约为5 m。

6)推断AB/2=60 m ~100 m,深度在30 m ~50 m间,赋存基岩裂隙水,其厚度约为20 m(分析同(5))。

7)AB/2=100 m ~450 m,深度在50 m ~225 m间,岩性主要为粉砂岩(T1g),各参数曲线均有较大变化,但并未有前述低偏离度、高半衰时相伴出现的特征,要么是低半衰时、低偏离度,要么是高半衰、高偏离度,要么就是曲线无规律的跳动;据此认为该区间含水性较差。

需要说明的是,该勘查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可收集的相关资料较少,因此激电测深深度转换系数较难确定,结合露头、揭露部位高密度电法剖面特征,初步确定深度转换系数为0.5。

4 钻探验证

在后期钻孔成井过程中,考虑到可能发生山洪等自然灾害,影响井位和水源水质,临时将孔位移至180号测深点北东(约52°)15.5 m处(图2)。经钻探查证,第四系厚度约为14 m,主要为冲洪积物,与物探推断基本吻合。下伏基岩主要为灰黑色粉砂岩,裂隙不发育,起隔水作用。

从上至下共见3个含水层:

1)4.5 m ~14.5 m间,赋存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和基岩接触面上水量较大,证明本区粉砂岩起隔水作用,第四系孔隙水在基岩面上富集。

2)20.3 m ~24.2 m间见有基岩裂隙水,并且存在断层,水锈清晰可见,该断层起导水作用。

3)32.5 m ~34.7 m间赋存基岩裂隙水,存在导水断层。

电法推断的两个第四系含孔隙水层经钻孔验证为同一含水层,推断的两个基岩裂隙水层与钻探查证基本一致。本次电法找水目标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通过钻探查证,发现了两个基岩裂隙水层,并且均有断层导水,补给充足。本次电法找水工作取得了成功。

5 结论

1)高密度电阻率法高效快捷,可以快速确定找水有利部位,为激电测深工作提供靶区。其在确定高、低阻地质体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但要注意的是低阻地质体并不都代表富含地下水。单条高密度电法剖面往往不能说明地下赋水情况,一般需要布置旁侧剖面或是交叉剖面进一步查证,以保证成果的可靠性。

2)激发极化法找水最大的特点是受地形影响小,对岩溶裂隙水的水位埋深和相对富水带反映得比较直观。但该方法效率较低,应与其他方法组合使用,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大大减少解释资料的多解性。

3)综合研究激电测深各参数变化特征,特别是激电半衰时和偏离度,在高半衰时、低偏离度同时出现时的部位,一般可以直接确定为含水层。极化率在反映含水情况时,其特征并不明显,一般仅仅是微小的波动。

4)物探工作开展之前,要充分收集和研究前人资料,结合工作区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激电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的划分出含水层位。实践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激电测深法是勘查地下水快捷有效的电法组合。

猜你喜欢
激电电性第四系
渤海湾西第四纪以来差异性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指示
第四系胶结砂层水文地质钻进技术研究初探
河北省山区典型地层的电性特征及物探找水的方向
大功率激电测深方法在豫西董家埝银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与激电中梯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大功率激电测量在冀北温家营—马家沟银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江苏丹阳地区第四系物性特征研究
民间引爆网络事件的舆情特点——以“北电性侵事件”为例
用于燃烧正电性金属的合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