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018-08-23 08:56苗献芬
东方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途径培养

摘要:大学生网贷行为等违法犯罪案件的现状表明,提升和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信仰和尊重法律的情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高校、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等的共同努力,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制止网络贷款等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的缘起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购物方式。网上购物的受众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大学生选择在互联网中购物,使电商迅速发展起来。在各种消费心理的驱使之下,一些大学生选择了电商网贷平台进行贷款,以此来满足自身的购物需求,从某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网贷消费的主体。“ 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小郑因涉及校园贷上百万而无力还款,选择跳楼轻生”、“某高校大学生校园贷3万变70万”等事件,已经不断进入大众的视野。上述现象告诉我们“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一不小心掉进了万丈深渊。这种乱象的出现,使得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深入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法律知识已经成为大学生生存的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常识。这是大学生网贷的极端案例,该案例一方面给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群体敲响了法治的警钟,另一方面也给正在各高等院校中求学深造的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及法律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步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已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法治理念已经形成并深入人心。在法治国家,法律应当成为国民的基本诉求和价值判断标准[1]。而从法社会学角度出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中流砥柱和特殊的法律主体之一,其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已然成为我国国民法律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和标志。因此,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升和培养已经备受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工作也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建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落实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增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群众基础,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宪政与法治理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网贷行为等违法行为的频繁增多,使得笔者深刻认识到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律修养已经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涵义和意义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2]。法律素养是指法律素质是指所处一定社会环境的个体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使其转化并培养的对法律的情感、和对宪法法律至上的信仰并由此培养而成的运用所学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运用法律的相关能力等四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法律素质就是指大学生后天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社会实践等途径所具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特质和品性。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才能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以此来适应各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是大学生完善自身、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自我发展的前提;更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保障,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大学生应该使自己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具备高度逻辑性的法律思维和意识,才能成为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三、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都有较大提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校园贷案件屡屡见诸于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使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的法律素养产生疑虑。究其原因有哪些呢?

1、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逻辑前提。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教育,让大学生掌握豐富的法学知识、培养法治理念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法律素质,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方面存在

缺乏系统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多学生爱听故事情节丰富的法律案例,对理论性较强的法理学部分不感兴趣等问题。。

2、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信仰是指人在对法律的感性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对法律极其相信和尊崇,并在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法律,使之成为行为规范准则。有的学生认为,当前中国权力大于法律,有权有势的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有部分学学生奉行“找关系、托熟人,才能办事”的信条……这些观念的存在表明大学生对秩序、民主、法治、人权、自由等法律价值以及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坚定的信念,缺乏相应的法律信仰。

3、法律意识淡薄

受传统政治学的影响,目前大学生普遍法律意识落后,对法律的功能和法律的作用理解较为片面、不科学。有的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法律纠纷时,不知道应该运用何种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收到侵犯。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部分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显不够。这些突出的现象都说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1、从学校层面讲,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依托和平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必须建设和谐法治校园为保障。教育部 2003 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与 2013 年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指出高校运用法治的理念进行校园文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该正确的定位法治教育的功能,改进教育的具体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提高有力的教育环境。

高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把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意识作为一个重要任务,突出对法治精神和信仰的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在法律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感。另外,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建立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制度,在决策的过程中,将普通教师、学生的合理意见采纳进来,开创民主参与、依法治校的法治氛围,提升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讲,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

目前,由于教育体制的建设指标,教育部门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成为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硬指标。但是从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任务来看,我们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建立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要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除外)学习法律的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高校要努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就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质量和专业水准;在适当的时候,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检察院、法院、律师等具有法律实务的人员,以案说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3、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高校法律教师要大力创新法律教学手段

加强法律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以强化法律教育的师资力量为队伍建设的中心工作。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高素质的高校法学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法律素质水平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高校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从事大学生法律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当前法律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第一,对现有的从事高校法学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以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授课能力。第二,聘用高素质法学人才,以充实法学教育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法学教育师资水平。第三,拓宽法学教学思路,积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走进校园走上课堂,如律师、法官、检察官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法学教育。只有强化法律教育的师资力量才能改变高校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

4、从综合力量来讲,要提升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效果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还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因此我们也应当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内心品性以及外在行为规范作用。家庭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系统工程中最基礎的环节。大学生家长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会大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以及规范礼仪,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要遵守法律原则和道德底线,,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法治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法律权威的主旋律,营造法治中国的氛围,从而为促进大学生坚定对法律的信仰,做出应有的努力。

5、从学生自身素质提升方面讲,要利用机会拓展法律实践的途径

大学生相关法律能力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法律知识,还需要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法律问题、分析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得以固化。尤其是运用法律救济权利的能力,使其能够主动、积极通过法律救济途径来解决纠纷,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就需要拓宽法律教育的实践途径,带动学生参加要通过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法律实践,坚定法律信仰,提升法律素养。

6、从心理疏导角度讲,要加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防止犯罪行为大发生

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群体,其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但是由于其社会阅历不够和法律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得其分析事务的判断能力不够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家庭、老师、朋辈等的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我们要抓住合适的教学教育时机,培养大学生不攀比、不虚荣、不从众、不炫耀、不拜金的心理和对行为的正确的认知、判断力,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特别的契机进行教育。在实践中,要求老师、家庭及管理人员深入学生生活,亦师亦友或者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方式[3],进而促使学生克服其心理障碍,及时阻止其认识上的偏差和判断,防患于未然。

总之,我们应充分有效地整合学校、社会、教师、家庭等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好综合法治教育的功能,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法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梁正瀚:《法律信仰——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之维》[J].法制与社会,2008,(11):3.

[2]黄翠芬:《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个案》,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29卷第 22期.

[3]祝秀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 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作者简介:苗献芬(1979-),山西人,法学硕士(方向:中国刑法),武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途径培养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浅议如何提升人民监督员监督质效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