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传统产业里找“脱”破

2018-08-24 08:22秦崇广
农家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容县干品山地

近年来,广西容县不少农户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特别的致富之路,发展各种特色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今年,我全家的经济收入将会超过3万元,比去年增加4000元。”7月8日中午,刚刚从八角山护理八角回来的李统柱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

容县杨村镇横山村村民李统柱是三级残疾人,但他通过国家的帮扶和自身的顽强拼搏,2017年,全家4人现金收入达到2.64万元,人均为6600元/年,提前3年脱贫,在当地传为佳话。

横山村与广东信宜市交界,海拔高,不少山地适宜种植八角。为了将自家25亩山地种上八角,李统柱坐班车来到100公里外与贵港市交界的容县著名的八角之乡、石头镇水口村取经。2000年春,他开始进行除草、挖坑翻地,将荒山开成梯级地,并借来1.8万元,买了3000株八角苗种下。此后,李统柱又先后投入6万多元,与人合股在本村和广东信宜等地办起了5家八角油加工厂,将本村及信宜周边的八角叶收购起来,然后用锅炉蒸煮八角油。此外,他还干起了八角中介行当,既为当地八角销到外地市场做贡献,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差价利润,生活质量慢慢提高。

2015年,当地政府在精准扶贫识别工作中,了解到李统柱身残志坚、不等不靠但家庭人均收入还未达到全区量化的脱贫水平后,遂将他家列入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另外,还从当地农村信用联社贴息贷款中借了3万元给他,对八角树进行嫁接改造。这样,李统柱除了精心护理八角林外,还经常进村入户收购八角和八角叶。在蒸煮八角油过程中,他负责蒸煮的八角油总是以浓度高、气味芳香而获得客户青睐。

而6月下旬以来,容县浪水镇泗河村迎来了野生红菇大丰收,该村230户共800多名菇农每天分几个时间段上山采摘红菇,采回家后及时用烘烤炉烤干,然后卖给客商。“去年,我家约19.5亩红椎林地收获野生红菇干品250公斤,收入33万元。今年,我已经收获两批野生红菇,出售红菇干品180公斤,收入22万元。从现在的气候看,至少还有两批鲜菇收获,总产量将达到350公斤以上,总收入将会超过40万元,人均收入10万元左右。”7月2日,在泗河村野生红菇生产示范基地,村委会主任林锋喜上眉梢地说。

泗河村属典型山区,是“十二五”期间的贫困村。过去,该村虽有一些能繁殖野生红菇的红椎林地,但由于农户缺乏科学管理技术,野生红菇产量很低,收入不多。为了加快该村脱贫致富步伐,该村联系到县农林部门懂科学培育红菇的专家,来到该村同村民一起“解剖麻雀”,终于得出红椎林野生红菇产量低的原因:有的山地红椎树分布不均匀,红椎树多的地方长出的红菇就多,反之就少;有的山地杂树杂草多,制约了红菇的生长;有的山地光照不合理,有的过强,有的太弱;有的山头水利条件差,遇到气候干旱或气温过高时,红菇要么无法生长,要么长出来的菇体很小等。

找出原因后,专家对全村230多户菇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他们对红椎林山地进行改造。

首先移植红椎树,将过密的移出部分到过疏处,对大面积的杂木山进行垦荒炼山后重新种上红椎树,一般维持在每亩山地种植红椎树100株左右。

其次,将红椎山的杂树杂草除掉,营造有利红菇生长的环境。同时调整光照度,通过把红椎树的直升枝压弯,将过密的枝条剪掉等办法,让红椎树根周边达到强弱适中的光照度。将红椎树叶均匀地撒在地面上,让地面覆盖上有5~6张树叶厚的红椎树叶层,防止天气干旱或过热时晒死菇孢。并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将电源线拉到红菇基地,买来备用的汽油发电机,砌起了多个贮水池,引来山泉水,安装水管,天气过于干旱和气温过高时对林地喷水以保持潮湿和降温,促进菌丝繁殖。

最后,将生长野生红菇的林地用木桩或水泥柱拉起遮阳网并圈起来,防止牲畜践踏;对采菇道或用火砖铺垫,或用竹木铺成栈道,方便采菇同时避免行人踩断菌丝。这样,该村生长红菇的林地逐年扩大,红椎树变成了“摇钱树”。

据了解,2015年,泗河村的红菇林地扩大到1000多亩,年产野生红菇干品3000多公斤,收入360多万元,全村实现整体脱贫;13户有红椎林的贫困户通过育菇能手的帮扶,收入大增,全部脱贫。今年,该村红菇林地面积已经扩大到1100多亩,红菇干品将达4500多公斤,收入540多万元,收入30万元以上的有9户,10万元以上的有23户。其中黄汉惠和杨大任两户脱贫户从2015年起每年红菇收入分别达6万元和7万元以上,所有脱贫户没有一户返贫。昔日的贫困村而今已经成为容县有名的“富裕村”。

猜你喜欢
容县干品山地
山地草甸
优秀小画家
容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保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水分含量对黑木耳干品流通和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山地之美——雨补鲁
如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以广西容县为例
干品泡发谁最“出数”?
广西:玉林“容县沙田柚”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