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无效工作”陷阱

2018-08-24 06:32李长安
环球时报 2018-08-24
关键词:格雷假装职位

李长安

在经济社会迅速变化的当下,人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但照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新著《狗屁工作:一种理论》所估计,现代经济中大约有30%-40%的人从事的是“无效工作”,其中最为集中的行业包括金融、法务、咨询、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

格雷伯所指的“无效工作”并不意味着没有工作,上班后并非没有事情可做,也许还有一份丰厚的报酬。但即便整天假装忙忙碌碌,实际并不创造价值,因而是一种典型的“零和经济”。“无效工作”的大量存在使得职员本身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明知自己的工作没有存在意义,但为了保住饭碗和职位,又必须假装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

之所以现代经济中会出现这么多的“无效工作”,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近些年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许多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也让他们有了一份“多余人”危机。

从政府和企业的动机来说,创造并维持一定数量的“无效工作”更多地是从政治、道德和权力等方面权衡。对于大多数政府而言,保持就业稳定,进而维持社会稳定,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政府在创造大量公共职位同时,也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对于企业而言,一些掌握财富的人出于维护社会形象需要,也愿意雇用一些毫无经济意义的职工。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也成为滋生各式“无效工作”的土壤。

毋庸讳言,“无效工作”现象在我国政府机关和企业部门也并不鲜见。从本质上来说,“无效工作”是就业质量不高的一种体现。尽管我国目前的就业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就业满意度不高、职业忠诚度不够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要消除“无效工作”现象,除政府应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更有效地利用财政就业资金外,更重要的是重视技术进步给劳动者带来的冲击。同时加大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力度,着力缩小贫富差距,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让“无效工作”变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体面工作”。▲

(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格雷假装职位
“熊女士”神秘死亡,连环杀熊案背后的惊天迷局
路过你的窗前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新冠疫情让自由职业者增多,这可能成为未来趋势
朋友圈,有2 亿人假装在学习
假装辞职
每日信条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
假装真的
如何确定雇员的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