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的妙用与美育的培养

2018-08-24 10:51段艳丽赵汉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榕树柳树品味

段艳丽 赵汉峰

一、走进文本——感悟美

语文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达到情感的共鸣。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从二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加强朗读,品味语言美。自然界中的山光水色,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作者在写作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领略作者的审美情趣,以感染和熏陶学生。而朗读是品味语言美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鸟的天堂》,文中巴金老人有一段关于榕树描写的奇美文字,如何让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美呢?我分三个层次逐层推进:初读,我引导学生抓拄“不可计数”“垂”“卧”等词,认识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我引导学生品味“一簇”“堆”“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边读边议,感受榕树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榕树的“内涵美”。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说“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相融为一,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文本的意境美,因此精读,引导学生抓住“红霞退尽”“夕阳西下”“榕树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等语句咬文嚼字,展开联想,让学生分享榕树所蕴含的“意境美”。短短40分钟,大家将读、议、品紧密结合,整个课堂始终洋溢在美的氛围之中,学生从心底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妙用音乐,渲染美境。一首清丽的小诗,如一把二胡在低吟;一段哀宛的叙述,如一支洞箫在倾诉;一则激昂的道白,又像一架古筝在激鸣……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巧妙地配以和谐的乐曲,把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在文与乐的交汇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跳出文本——体验美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引导学生深刻的体验。文章写的再生动,教师创造的情境教学再好,也不如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得深。先进入文本,然后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所。

例如,在教学古诗贺知章的《咏柳》时,我改换教学场所,到有柳树的小河边观察二月的柳树,说柳树,画柳树,议柳树,让学生在树下观赏,漫步在树下,徜徉在树下,进而从大自然中探寻,观察美,欣赏美。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初春的柳树满树翠绿,好像用碧玉装扮一样。有的说:柳条柔柔的,软软的,纷纷下垂,似一根根轻柔的丝带。有的说:柳叶尖尖的,细细的。有的说:我感受二月的春风剪出了柳叶,所以二月的春风像剪刀。有的说:我感受到春风的气息了。同学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叙说着柳树的美丽,交谈着对初春的感受。我觉得这些都是课堂里体验不到的。因此,让学生感受到美并不神秘,有心则美,并不遥远,有情美即在。美就在身边,美就在生活。

三、活化文本——创造美

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于创造美。小学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无论是对语言的品味,对主旨的把握,还是对意境的想象,对生活的感受,其落脚点都要归结于升华情感,让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创造美的情感,美的生活,从而使美育的功能得以体现。如《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教学这首诗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根据这一首诗的意境再生美。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配着音乐有声有色朗读一遍,让学生体会江面上从红光闪烁明亮夺目,到红色渐淡,红绿交融的意境美。然后让学生运用可能的方法创造性地再现这首诗的意境。学生有的用灵巧的小手作画,用色彩再现美的画面;有的摇头晃脑吟诗,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诗的壮美;有的挥毫疾书,用线条勾勒诗意的深遂;有的竟到沂河边观赏夕阳西下的晚景……这不正是一个个美的创造活动吗?同学们在这些画一画,说一说,吟一吟、唱一唱、演一演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把诗情、画境、美感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收到了一石多鸟的功效。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美到底是什么?美,绝非一个概念,一种格局,美到无须多言时,她就在文本中,自然中,想象中,心灵中。

在小学语文实践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引起学生的联想,再造他们的想象和形象趣味,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深化文本,去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提高审美情趣,使之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段艳丽,赵汉峰,山东临沂市罗庄区高都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榕树柳树品味
榕树街121号
榕树
品味桂峰
会治病的柳树
品味四季
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