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盈“语文味”

2018-08-24 10:51张贵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花哨语文味语文课

实行课改以来,各种各样的授课模式充斥着语文课堂,有些花哨的课件、不够深入的课文内容解读、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课堂变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那里“乱花渐欲迷人眼”。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考试成绩,把语文课上成了考点讲解课,虽然提高了语文成绩,却让课堂少了“语文味”。语文教学渐渐迷了路,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与学习,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课回归本真,让语文味充盈在语文课堂上。

一、少用花哨的形式,多亲近语言文字

语文课学的是什么,是语言文字。现在的语文课,往往很“热闹”,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的运用,课堂讨论、小组分析、学生模拟等多种授课方式的出现,表面上学生活跃了,这样就能称为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吗?其实不然,语文课更应亲近的是文字,学生应该走进课本,掌握课文的生字词、把握句子的语言规律、欣赏文中精美的修辞技巧,这种味道才是“语文味”。

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我力争让课堂有语文味。首先,我让大家找到文中描写春天最生动的句子,学生找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句子最生动,学生说是因为有了“睡醒”“张开了眼”“脚步近了”这些形象的词句,它们赋予了春天人的动作,使春天显得俏皮、可爱。接着我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的句子,通过品味这些句子,大家都感受到了修辞的魅力,认识了它的重要性。我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大家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形象,马上学生就跃跃欲试,期待着作文课的到来。

没有花哨的形式,只是简单地品味词句,就让大家对语文课有了兴趣,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字。好的文字能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而且这种触动是永恒的,时时回味在他们心间。

二、少些琐碎的讲解,多些有效的朗读

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抒写了作者最真最美的情怀,是精美的范文,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可以读出巧妙的语言范式,读出丰富的人文精神。那些优美的文字,和学生内心已有的情感之泉碰撞,就可以激荡出美丽的浪花。课本上的文章需要学生放声地朗读,也需要学生默默地品读,于细节处推敲、斟酌,于精彩处感悟、品评,领略朗读的情味,这样的语文课才更有“语文味”。

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我安排学生进行三重朗读。第一重朗读,我让学生先正字音,掌握音节停顿,把握音调的轻重缓急,学生完成得挺好,几遍下来,就读得抑扬顿挫。第二重朗读,我让学生概括诗歌情节。再读以后学生很快归纳出来:秋风破屋——儿童抱茅——夜雨沾湿——忧民情怀,归纳比较到位。第三重朗读,我让学生找出诗中的精彩语句,重点赏析,诗中“安得廣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名句深受学生的喜爱。一遍遍地朗读、品味,一次次地揣摩、感悟,个性鲜明忧国忧民的杜甫就站在了学生面前。

朗读能让学生更投入地去亲近课文,感受文字的魅力,能激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少些空洞的说教,让情感充盈课堂

情感充盈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如果语文课上,教师的语言干巴空洞,学生的表情严肃呆板,师生间没有情感的交流,怎么会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得有语文味,他得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有丰富的情感,有突出的表达能力。具备这些,他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充盈着语文味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一上课我就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调给他们背诵了散文《荷叶母亲》中的名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对母爱的歌颂,感染了学生,学生很快进入到课文情节中去。在读到“父亲”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那一段时,我给大家进行了范读,真挚的描写和我充满情感的语调交融在一起,感染了学生,有的学生眼角甚至挂起了泪珠,充盈着情感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

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教师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充实语文教学过程,让情感的泉水在语文课堂上汩汩流淌。

让初中语文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需要回归本色,追求本真,从语文的外在和内在入手,使课堂教学向课本靠近,摒除浮华不实的形式,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张贵英,甘肃兰州市第八十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花哨语文味语文课
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