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块顶门石

2018-08-24 10:50王贤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山神庙尖刀伏笔

王贤斌

中国古典小说善用伏笔,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就是说伏笔妙用的良苦用心,在伏笔的前后钩连中设置诸多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伏笔在文中巧妙穿插,不仅使小说情节张弛有度,而且于细微处见人物的精神。

这些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细致、匠心独运。

例如:林冲在集市上买了尖刀,这尖刀本是防身,后来在结尾处用这尖刀剜了陆虞侯的心。花枪虽也能杀人,但尖刀却能痛快淋漓地插进仇人的心脏,更能杀贼解恨。

又如:林冲到了草料场,那草棚已四处崩坏,在风雪中摇晃,此处交待是为夜宿山神庙作伏笔之用。

还如:文中反复写风大雪紧,不仅渲染了一种紧张苍凉的气氛,暗示人物的危险处境,更为后文外出打酒、草棚垮塌、借宿山神庙等情节蓄势张本。

再如:草棚垮塌之后,林冲用手摸火盆里的火种,早已被雪水浸灭,此处细节不仅写出了林冲的小心谨慎的性格,更是草料场大火系人为纵火而非自燃的最好注解。

然而文中的那个顶门石的伏笔却有些不合常理,有明显的破绽,经不起推敲。

原文是这样写的:“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作者写得轻描淡写,好像没有特别之处。但在后文中这块大石头却发挥了极大作用。后文的照应处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正是因为推不开门,陆虞候等人才没有进到庙里,才让林冲听到了他们设下的恶毒奸计。如此说来,这处伏笔似乎用得极好,让后面的情节自然展开。可仔细想想,却又让人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漏洞。因为石头是在里面顶住门的,按常理说,有石头顶门就意味着里面有人,否则石头怎会跑到门后呢?既然庙里有人,陆虞侯等人怎敢在门外毫无顾忌地说出杀人真相呢?即便他们再大胆妄为,也犯不着明知庙里有人,也依然明目张胆地炫耀自己的杀人计划。凭着陆虞侯等人的奸诈狡猾,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所以这样安排情节的确有些不铆合。当然了,他们之所以还要停在庙门前没走,是想看着大火烧透草料场,看到林冲被彻底烧死。所以他们不可能点着火后就跑,再说一溜烟跑了林冲怎么知道这是谁放火呢?山神庙外那场手刃仇敌的淋漓酣畅怎能显现呢?情节发展到这里就是要让两条线索到这里完成交汇,最终在这里引爆小说的高潮部分。

既然用顶门石把陆虞候等人挡在门外不合情理,那么怎样才能让情节发展更合理一些呢?笔者冒昧,大胆做了这样的删改。

与其让陆虞侯等人站在山神庙外“等”林冲出来,还不如让林冲出庙门后遇到他们纵火归来更合适一些。不妨这样演绎:上接原文“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以下为替换:“林冲看见外面火光冲天,赶紧提起花枪就要去救火,踢开靠在门上的石头,刚出得门来,却远远听到有几人的脚步声和说话声,林冲当下心里一惊,心想:这草料场怎会突然着火呢,莫非是这几人纵火害我不成。于是悄悄闪躲一旁,细听他们说些什么。这三人走了没多远,就停下了脚步,面对着草料场立地观火。”再接住原文的“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

这样重新剪辑后,既避免了推门不动、里面有人的破绽,又让纵火者的奸计自我暴露。让他们未到山神庙门前就提前相遇,完成情节走向高潮的需要。这个陆虞侯等人推门的细节其实可以不要,有了它反而不合事理。所有的细节要經得起推敲,如果违背起码的生活常理,自然难以让人信服。当然这点瑕疵也是瑕不掩瑜,跟那么多巧妙的细节和伏笔相比,也真是微不足道。

情节发展到庙外相遇这个地步,就是为林冲怒杀仇人铺垫了所有的条件和理由,一个心存幻想、忍气吞声的林冲此时必然要爆发了,那熊熊的大火就是他心头的怒火,他断绝了重返朝廷的所有念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之路。

猜你喜欢
山神庙尖刀伏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两座“庙”里的乾坤
茶酒店·草料场·山神庙,何以存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攻关“尖刀”
“尖刀”出击武陵山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火箭军“尖刀”工程兵如何炼成
“尖刀”:澳大利亚陆军第7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