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脑卒中后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

2018-08-29 11:58,,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4期
关键词:理疗偏瘫肢体

,, ,

脑卒中后遗留肢体偏瘫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严重影响病人康复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随着康复理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迷走神经电刺激技术、中医综合理疗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治疗中,同时也取得了一定临床疗效[2]。因此,为进一步优化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提高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以我院就诊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中医综合理疗的临床疗效,为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诊断标准[3]以及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且本人自愿接受本项临床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A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3.1岁±2.3岁;病程1.8个月±0.3个月;发病部位:基底核区22例,脑干2例,小脑6例,脑叶10例。B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6.9岁±2.4岁;病程2.3个月±0.4个月;发病部位:基底核区21例,脑干4例,小脑5例,脑叶10例。C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5.7岁±2.2岁;病程2.6个月±0.5个月;发病部位:基底核区20例,脑干3例,小脑6例,脑叶11例。3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将迷走神经电刺激器的线圈置于病人左侧颈部的迷走神经处,同时将电刺激装置置于胸前,再调整相应的装置参数和模式,使电刺激器按照一定的频率和模式自动刺激迷走神经,连续治疗3个月。B组给予中医综合理疗,即先依据中医辨证取穴位,采用针灸手法对所取穴位进行针刺,待病人得气后再接电针进行中频电疗刺激,持续刺激30 min后,在同样的穴位处进行穴位注射,配合应用肢体推拿等康复手段,连续治疗3个月。C组则联合运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连续治疗3个月。3组病人在治疗周期内均需遵医嘱控制饮食起居。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功能康复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MBI评分)、Fugl -Meyer上下肢功能指数量表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BI评分[4]:评定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值为1分~100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FMA评分[5]:评定病人的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分为上、下肢进行评分,每项0分~2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的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越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评定脑卒中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分为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意识状态等项目,分值为0分~45分,总分45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的神经功能越差。

1.3.2 疗效评定标准[7]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超过90%~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超过45%~90%,病残程度为1级~2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超过18%~45%,病残程度为3级;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为0%~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增加。

1.3.3 治疗有效率 依据病人肢体功能康复指标及其评定标准,统计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3组病人治疗前后MBI、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后A组、B组、C组病人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B组FMA、MBI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病人治疗前后MBI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2.2 3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C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者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本病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当前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且本病的死亡率较高,是一种急危重症,可导致昏迷、瘫痪、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及生存质量[8]。遗留肢体偏瘫这一并发症能引起病人肢体功能障碍,使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下降,严重者甚至出现残疾,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9]。因此,目前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治疗原则即是在脑卒中后早期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阻止其病情进一步发展,促进肢体功能更早更快地恢复。干预治疗措施主要集中于内科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理疗、功能锻炼、功能性电刺激等,但其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别,如单纯的内科药物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针灸推拿理疗的康复时间过长等[10]。

迷走神经电刺激作为一种表面刺激方法,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便等特点,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应用中越来越广泛[11]。有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使躯体感觉运动信号传入大脑相应部位,诱发相关脑电活动,从而促进受损的神经元做出反应,诱导大脑细胞功能重建,进而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12]。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属于“中风病”范畴,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风火痰瘀阻滞经络,治当祛风化痰通络,在其康复应用中多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制定个体化的中医康复理疗方案,如针灸、推拿等[13]。有研究表明,中医综合康复理疗能降低脑卒中后偏瘫病人的细胞炎症因子,减轻脑血管损害,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14]。

本研究从迷走神经电刺激与中医综合理疗联合运用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脑卒中后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迷走神经电刺激与中医综合理疗两种方法联合运用与单一应用均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肢体功能障碍;C组病人的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效果要明显优于A组与B组,且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因此,联合运用迷走神经电刺激与中医综合理疗能更有效地改善偏瘫病人的肢体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这一方法使康复理疗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化,也有效结合了两种方法的优势,明显提升了临床治疗有效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与既往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5]。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病人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中,联合运用迷走神经电刺激与中医综合理疗能更有效地改善偏瘫病人的肢体功能,增强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然而,本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指标较为简单,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临床研究,这将是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方向。

猜你喜欢
理疗偏瘫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juliArt觉亚头皮理疗中心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石墨烯理疗U型枕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