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通络胶囊治疗冠脉微循环病变60例临床研究

2018-08-29 11:58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4期
关键词:通络冠脉分级

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事件中占据重要地位,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各种血流重建治疗能及时开通相关梗死冠脉,但临床观察发现,仍有很多病人出现术后反复胸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冠脉微循环病变主要包括冠心病或心肌梗死冠脉支架植入术(PCI)等血管再通术后出现的无复流现象,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没有发现大血管狭窄或狭窄<50%,但有慢血流现象及X综合征[1]。因此,对冠脉微循环病变的临床研究,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防治及预后改善,减少发病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泰安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脉微循环病变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试验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49岁~65岁(57.47岁±6.51岁);合并高血压20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28例。对照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50岁~67岁(58.76岁±6.17岁);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3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病、西药治疗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冠心病或心肌梗死冠脉支架植入术(PCI)等血管再通术后出现的无复流现象,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没有发现大血管狭窄或狭窄<50%,但有慢血流现象及X综合征病变者[1]。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版)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根据中医证候气虚血瘀痰阻证制定标准。主症:胸痛,胸闷,心悸,气短,面色紫暗;次症:神疲乏力,体胖痰多,身体困重,头晕;舌脉: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具备主症3个及以上,次症2个及以上者,结合舌象、脉象可诊断为气虚血瘀痰阻证型。

1.2.3 纳入标准 符合冠脉微循环病变诊断标准及中医气虚血瘀痰阻证型; 年龄 45岁~80岁;高血压、糖尿病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并维持稳定。

1.2.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重度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难以控制的、严重的高血压,收缩压(SBP)>180 mmHg和/或舒张压(DBP)>110mmHg(1mmHg=0.133 kPa),急性肺水肿(肺部啰音>50%肺叶),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或Ⅳ级),心源性休克;过敏体质或对本药以及多种药物过敏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片(德国拜耳公司,准字号J20080087)0.1 g,每日1次;氯吡格雷片(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准字号J20130083)75 mg,每日1次,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准字号J20120005)

5 mg,每日1次。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者,积极给予控制血压、降糖、降脂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益心通络胶囊(鲁药制 ZBZ1789),组方:黄芪232 g,人参46 g,麦冬77 g,丹参232 g,降香77 g,枳壳116 g,川芎116 g,茯苓116 g,制半夏77 g,瓜蒌116 g,薤白93 g,陈皮116 g,甘草77 g。以上 13 味,人参、茯苓两味粉碎成细粉,其余黄芪等11 味加水煎煮两次,每次2 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状,与上述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粒,干燥,装入胶囊,制成1 000 粒,即得。4粒/次,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微循环阻力系数(IMR) IMR<25为正常;IMR>30为异常;IMR为25~30为灰色地带。TIMI血流分级,0级:无灌流,即在闭塞部位及远端无前向血流(造影剂)充盈;1级:微灌流,即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但在任一时刻都无通过闭塞段远端血管的前向血流;2级:部分灌流,造影剂通过闭塞段并到达远端血管,但其充盈速度与正常血管相比明显减慢;3级:完全灌流,前向血流充盈远端血管快速而完全。 慢血流现象,TIMI血流2级以下(需要≥3个心动周期充盈远端血管)。

1.4.2 临床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1.4.3 Killip 心功能分级 Ⅰ级:无明显的心力衰竭;Ⅱ级: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奔马律,窦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Ⅲ级:肺部啰音>50%肺野,可出现急性肺水肿;Ⅳ级:心源性休克,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IMR、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IMR指标值均下降,LVEF指标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时间n IMR LVEF(%)对照组治疗前60 28.15±6.38 46.32±3.29治疗后6023.67±3.211)53.17±4.361)治疗组治疗前60 29.76±5.7247.81±3.24治疗后60 18.29±3.161)2) 63.07±5.28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TIMI血流分级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后Killip心功能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后Killip心功能分级经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3.81,P=0.016)。详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后Killip心功能分级比较例

组别nⅠ级 Ⅱ级合计对照组60 38 22 60治疗组60 55560合计 9327 120

2.4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3%,经秩和检验,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4.107 ,P=0.021)。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

3 讨 论

冠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3]。当受到一种或几种不良诱因影响时即可出现微循环障碍。目前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方案及病理研究已相当完善[4],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硝酸酯类药物副作用较多,远期临床获益仍存在争议,阿司匹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老年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仍然较高,西医药物可暂时缓解临床症状和缺血发作,降低心血管事件,但从长期预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随着近代医家对本病的深入研究,逐步认识到气虚血瘀痰阻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5 -6]。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由于心气亏虚,运血无力,血液运行瘀滞,进而导致津液内停,痰浊内生,心之脉络瘀阻,则发为本病。故心气亏虚是心脉痹阻的主要原因,痰瘀交阻是诱发本病的关键病机。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时,无论是在改善术后微循环,还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均显示出重要的治疗作用[7]。

益心通络胶囊是本院自制中成药,可以改善PCI术后病人胸闷、胸痛、气短、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能够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防治PCI术后再狭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8 -9]。益心通络胶囊主要功效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主要针对气虚血瘀痰阻型冠脉病变病人而立。 方中人参、丹参、瓜蒌三者共为君药,发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 黄芪、川芎、半夏、茯苓共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益气活血化痰之功; 降香、枳壳、陈皮三者均有理气、顺气之功,使痰随气消,补而不滞;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麦冬滋阴濡脉,兼能扶正,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为使药。 全方攻补兼施,行气血,通心脉,化痰瘀,止痹痛,补而不滞,通而不散,标本兼治,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益心通络胶囊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冠脉微循环病变,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在临床研究中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猜你喜欢
通络冠脉分级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通络醒脑泡腾片经Nampt/SIRT1/FOXO3途径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