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学医,不忘中国心

2018-08-29 00:48方湘玲
百家讲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病原体医学院医学

方湘玲

1897年,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出生在湖南一个书香门第。因自幼目睹家乡农民饱受贫穷与疾病折磨,他立志要振兴中国的医学。1914年,17歲的汤飞凡顺利考上了湖南的一所医学院,在得知当时的微生物学由西方人独霸时,年少气盛的他决心挑战这块硬骨头。为此,他学习更加刻苦,终于取得了去美国哈佛医学院细菌系深造的机会,成为第一个投身病毒研究的中国人。

汤飞凡毕业后在美国的研究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然而1928年秋,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的召唤信:希望他回国共筑医学教育事业,并如实说明了当时中国医学的困境。汤飞凡本就有着振兴中国医学的志向,所以,尽管那封召唤信中没有向他许诺什么“良好条件”和“优厚待遇”,不忘初心的他依然选择回国,并担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学副教授。

汤飞凡到任时,该学院还没有细菌学系,更没有实验室。医学院只好勉强搭建了一个所谓的实验室,没有显微镜,他便把自己的捐了出来。在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他没有丝毫怨言,利用简单的设备马不停蹄地投入研究工作中,不仅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青霉素和抵抗瘟疫的疫苗,更是获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在当时,沙眼因具有超高的致盲率而令人谈之色变,并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中国更是有超过50%的人患有沙眼,边远农村甚至有“十眼九沙”之说。国际微生物界早已将这一难题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先后有多位知名科学家对其进行持续研究,无奈都未能攻克。

1928年,日本某科学家发表论文,称自己从沙眼材料里分离出一种细菌,并提出了“细菌病原说”,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注意。汤飞凡看到论文后却对日本科学家的报告产生了怀疑。而后,他又一头扎进实验室,利用七个月的时间严格重复了那位日本科学家的实验,并将获得的细菌接种在家兔和猴子身上,结果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沙眼症状。

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发表自己的这一研究结果,没想到遭到了世界众多细菌学家的质疑。面对众人的怀疑,汤飞凡没有妥协。

为了证明“细菌病原说”不成立,他将美国保存的日本科学家分离出的细菌种进包括他自己在内的12名志愿者的眼睛里,结果大家都未出现沙眼症状。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其论文也因此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

就在他准备进行深入研究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各界人士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热爱祖国的汤飞凡再也不能安心待在实验室了,他参加了上海前线救护医疗队,到离前线只有数百米的急救站抢救伤员。

不久,上海沦陷,汤飞凡回到租界。国家正处于危难时刻,自己怎么能躲在没有硝烟的安全区?每每想到这里,他都心急如焚。这时,一封期待他在长沙重建防疫处的信再次提醒了他最初的志向。他没有丝毫犹豫,直奔长沙,参与到工作当中,为解决因战争和天灾引发的瘟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后,汤飞凡没有片刻停留,再次埋头于沙眼病原体的研究中。刚开始,他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分离方法,却无法成功得到致病病毒。后来,他自创鸡卵黄囊分离病毒法,没想到只实验了八次就取得了成功。

考虑到当时世界上有多位科学家都在争相做这一研究,搭档建议他马上发表结果,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但他不同意,认真地说:“结果一定要在充分核实后才能向全世界公布。”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后,搭档再次催他发表论文,他仍然不同意。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病原体确实是沙眼的病原体,他不顾大家的劝阻,毅然将病原体种进了自己的眼睛。

几天后,他的眼睛果然出现了沙眼的症状。为了获得宝贵的临床资料以及寻求沙眼的治疗方法,他每天忍受着沙眼的折磨,坚持不治疗,一个多月后,终于总结出了高效的治疗方案。

这时,他才决定将拥有充分实验数据作支撑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全球微生物界为之振奋,称他解决了困扰全世界科学家七十多年的难题。随后,他的治疗方案很快被推广至世界各地,数亿人因此远离了失明,沙眼也从此得到了有效遏制。

1980年,国际眼科防治组织给中国眼科学会发来信函,邀请汤飞凡参加国际眼科学会,并决定为他颁发沙眼金质奖章,还要推荐他申请诺贝尔奖,但是,此时的汤飞凡已经离开人世了。对于晚到的邀请和名利,想必汤飞凡并不会觉得遗憾,因为他已经实现了振兴中国医学、救贫困民众于水火的愿望。

猜你喜欢
病原体医学院医学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The Unwilling Performers in Edward Albee’s Twentieth—first Century Plays
脂肪有时可助免疫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