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论视域中的榜样教育
——以雷锋精神为范本

2018-08-30 02:21高国希
伦理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德性雷锋榜样

高国希

伦理学,一般见到的定义,仅仅是着眼于工具层面,作为纪律约束,界定为以善恶为评价方式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西方伦理学,对于人们的理解来说,更多的也是规范伦理。这都有失偏颇,忽略了道德对于人性主动提升的意蕴。西方关于德性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如日中天。但对于西方德性伦理的总体研究,包括发展史,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还缺少系统的研究。其实无论是古希腊时代的自由公民,那种优雅大度的精神,那种对于卓越(excellence)、对于过得好(living well)的优雅生活;还是在现代的法治社会,制度公正的大环境中,个体的好生活与群体的好社会,都需要美德的涵养。因此,德性的作用,不只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实践精神、一种修养追求,也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品格。

江畅教授在他的巨著《西方德性思想史》中,对于德性、德性思想、德性相关范畴、德性论所探讨的主题、发展逻辑等,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学研究。在作者有着厚重的研究积累、作者长期浸润价值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西方德性思想史》,就有了宽广的视野和深刻的价值研究底蕴。正如书中所说,个人德性与社会德性,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德性论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德性如何教,如何培养。这方面,煌煌四大卷,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当前西方学术界关于德性培养的著述很多,在江教授的著作写竣之后,又有不少英文著作面世,如笔者仅在马里兰大学访学期间购买的就有Nancy Snow 的 培 养 德 性 (Cultivating Virtue,Oxford,2015),Iskra Fileva的《追问品格》(Questions of Character,Oxford,2017),Stan Hooft 的《德性伦理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Virtue Ethics,Acumen,2014),Julia Annas等的《发展德性:整合的视野》(Developing the Virtues:Integrating Perspectives,Oxford,2016),Jonathan J.Sanford 的 《德性之前:当代德性伦理评析》(Before Virtue:Assessing 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s,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2015)等。需要我们从这些新的前沿成果出发,推进对德性伦理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德性论视域中的榜样教育为主题,结合雷锋这一楷模来进行分析。

新时代,作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社会,所处环境与五六十年前有了很大不同。雷锋精神在今天有什么样的价值?新时期新阶段,在公共性越来越成为当代的特征、个体的独立性明显强化、利益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的今天,面临着什么样的新问题?如何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本文从德性论的视角来研讨榜样教育的深层内涵,作出尝试。

一、榜样:群体的价值认同

特定的群体,在追逐榜样时,一定是因为这个榜样在经历、目标和结果上,体现了追随者长期以来所珍视和看重的特定的价值,在这个群体中,成为未来理想的化身,成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完满表征和承载者。由这种价值的高度一致,而带来的兴奋、欣赏、崇拜、模仿甚至狂热的追星,榜样成为追逐梦想、执着于理想的载体。榜样的感染力,来自于追随群体的价值认同。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人们的兴趣多元多样,日趋分众化,不同的旨趣群体,就会有不同的榜样出现。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追星,景仰积极的榜样,完善自己的人格,正确看待追星,就是一个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德性伦理学的典范主义提出:“在任何时代,都有值得景仰的人,显示出至高的人类能力,激励人们自己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仰慕之情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经验。”[1](P1-2)这方面,古今中外,都有相当多的道德资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儒家传统秉持“天行健”,激励志士仁人自强不息,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这种理论使道德发展成为人生的必修之路。若未达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榜样教育,注重再现榜样的行为情境,通过叙事,展示出在复杂情境中让人感动的高风亮节。因而,在讲述、重叙故事的时候,在模仿榜样的时候,道德发展的心理条件得以造就。德性伦理学认为,道德理论不是行为的手册,无法通过查阅直接的规范汇编就可以得到道德难题的解答,道德理论给予的是一种理论指引。在践行德性之时,既体现了社会价值的一般要求,又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有着行动者的个人增进,他是自己身临其境的矛盾与困境的独有的精神体验者,需要运用实践智慧予以抉择判断,这种道德敏感性、价值的维护与坚守,有着千姿百态的实现方式。榜样教育,是从整体上感受体验这种精神而不是割裂开来。德性伦理学、典范主义给出的行动“标准”是:“像模范那样!”那么究竟是怎样?这里是把模范更多的深层的本性留给情境的探索。随着情境的展开,道德情感随之激发,同理心产生,榜样的感染力形成,榜样的作用得以发挥。

榜样之能够成为榜样,必有其特有的要素或结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突出的特色和优势,而成为人们竞相效仿的范例。正如“金子不只是看起来是金子,而是有特定的物理结构使金子成为金子”[1](P12)。在德性伦理学,特别是典范主义看来,榜样是完整的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解为具体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体现的某些方面。德性伦理学家J.安娜斯认为,德性伦理学把我的生活看作是完整的一体,而不是一堆没有联系的事态的前后相续[2](P520)。德性伦理坚持认为,作为行动者的人,对做什么样的人,对自身生命是一种主动关照,不是随遇而安。榜样的力量,来自实践智慧,来自明辨。德性伦理学主张“从整体的人的角度来研究典型”,反对当前一些道德理论“把行为分割为责任、平庸的行为、错误行为。而是主张圣贤的或英雄的行为的重要性”[1](P24)。道德榜样不是呆板无趣的规条,道德典范是全方位的、立体的、鲜活的、情境中的。身临其境,通过处事的价值选择方式,彰显人格力量,展示出生活中的实践智慧和道德之美。榜样的道德之美吸引了我们,榜样或典范,成为完美人格的载体,激励着人们求真趋善向美。康德说:“美是道德善的象征”。作为义务论者的康德也推崇“卓越”或者说“德性”,向往道德卓越和理想的道德个人。康德强调一个理想的道德行动者应当有“爱”、“尊重”等道德情感和感情,认为这些道德情感在履行义务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者进行德性教育,要以“教师本人为模范实例(具有示范性的表现)”[3](P479)。

在新中国,影响最大的榜样当然就是雷锋。“学习雷锋好榜样”一首歌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能会有一种声音说,雷锋精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现在的社会与那时有了重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供给制已经发展到市场经济、股份制。在新时代,雷锋精神是否依然还有其感召力?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来说,有哪些引领品格呢?

新时代的榜样,需要体现现代人格,在新环境下,正向引领青少年发展成长。

现代人格,首先是一个心态,开放包容。

美国研究现代化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概括了现代人的十二个特征: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他是积极地投身于伟大的实践中,为之奋斗;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意见、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讲求效率;计划,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乐于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去从事与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的现代化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了解本职工作的过程和原理[4](P22-36)。而所有这些特质,我们今天谈论的榜样人物——雷锋那里,都有着闪光的体现,给当代人以启迪和价值。价值系统,分为观念系统与行为系统。表现行为的背后,是价值观念。行为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差异,但有可能是同样的价值观。虽然时代在发展,榜样雷锋的境界与精神,却仍有其历久弥新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深入挖掘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有着紧迫、重要、深远的意义。

现代性秉持“个人自决的原则,把个人从家庭和集团束缚的罗网中分离开来;或者,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即从集体走向个人的运动”[5](P18),这一分离构成与传统断裂的最主要标志。一种制度亦即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公共的规范体系,每个介入其中的人都知道,制度、规范对他及别人提出了什么要求,规范的公共性使社会行为有了可预期性,保证了他们知道互相期望的行为界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在决定相互期望方面有一个共同的基础。”[6](P43)每个人不是天马行空,公共生活所带来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有共同的基础,受一种共享的价值观的调节。

人们常说当代高扬了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这是一个进步,但其实一些人未必达到真正的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度。从表面上看,人们现在高扬了“主体”意识,如果丧失了价值底线,其实正是我们缺少真正的人之为人的类存在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所谓的自我意识已经唤醒。这样的“觉醒”,其实是表象,还没有达到爱因斯坦说的“超越个人利益”的状态,也就是还远未成熟。如果个体没有走出个人狭隘私利的窠臼,就仍然是未成熟的。不知道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而只是追逐自我利益,这决不是主体性的觉醒。我们今天欠缺的就是公共性的品质。现代社会需要“利他和自我要求之间”要有一个恰当的平衡,这就需要一种互惠的概念、一种互惠的结构。公民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德,才能与现实公共生活相适应?这种社会的“成员是自律的,他们所接受的职责是自我给予的”[6](P12)。社会生活、政治参与,是实现人的归属需要的途径。私人生活其实也是在公民社会中的生活,私人生活并不意味着前社会状态冷漠、孤立。

二、榜样与个体发展

1.个体与共同体的一致

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初还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这样一个“类”的存在,这是人的第一次诞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人还需要“赢得第二次诞生”,成为真正的、社会化的人,这就是“成为人”。第二次诞生真正成为人,“并以此确认第一次生命的意义”[7](P3)。这个成为人的过程,就是心智的成长、品德的养成,正如“毓”字所示,是个人生命的养育化育,最终以化成天下。中国文化,历来把人的伦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成为人,成人,不只是一个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成为人的学问,学说,就是为人之道,这是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使人真正成为人、达到人的本质的确证。

人的本质、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8](P199)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着眼于感性的、客观的、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既是环境的改变,也是主体自身的变革,活动的目的性的实现,使得“大我”与“小我”一致,这充分地体现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学说中,体现在如何处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上。

的确,这种作为个人之间道德基础的契约理论,所设定的个人,彼此间是冷漠的、孤立的、算计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信任的基础变了。契约的信任,按照合同办事,是一种维护自身权利的利益交换,如罗尔斯所说:社会就是相互利益的合作冒险,显著特征就是利益个体的冲突。现代的东西,如何纠偏?传统的德性伦理学之所以复兴,能够较好地说明问题。

雷锋日记中,有好几篇是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他认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走不远,飞不高,好比一条条小渠,如果不汇入江河,永远也不能汹涌澎湃。”他以这样的话自勉:“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春满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体的存在根据是要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其中,包括农业状况、工业状况、商业状况、交往状况,这些状况决定了人的解放程度有多大。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新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P422)。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在雷锋日记中处处体现。雷锋生活的五六十年代,生活是艰苦的,但他却有一颗跃动着生命活力、乐观、充实、向上的心。他认为这些困难是会克服的,他把自己的价值,定位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这种对于远大理想信念的执着,这种对于个体与共同体或集体关系的理解与实践,值得当代人好好思考和学习。

2.个体完善

现代人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传播榜样精神时,要涉及到个体的发展,把社会价值的实现与个体价值的丰富成长联系起来。

雷锋对新生活有着很好的向往,表现出年轻人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憧憬。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乐观向上。他提出:在生活上向低的同志看齐,节俭;在境界上,向高的同志学习。追求精神的充实。严格要求,修炼品行。他很热爱生活,爱美,他的照片中有一张留着刘海,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从湖南来到鞍钢,厂里组织跳舞,东北冷,他们穿着大棉袄就去了。有人说与舞会的气氛不合。雷锋就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用40元买了件旧皮夹克,也给同事买了一件。他穿着皮夹克拍了照片,邮给他的老领导湖南望城的县委书记。老书记回信说,我们的国家还很困难,大家都在艰苦奋斗,你却想着穿着。雷锋深受震撼,就把这件皮夹克收了起来,后来皮夹克再也没穿过。原因在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思想认识:“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要精打细算,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克服当前存在的暂时困难,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力戒浪费。”

审美观中,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建设者最美丽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大众立场。他写道:“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这一荣辱观,在当代也仍然有其内在的价值。不劳而获,寄生啃老,无论在当代的东方还是西方的青年一代,都不是光彩的事情。他在1961年3月的日记中写道:“什么是时代的美?战士那褪了色的、打着补丁的黄军装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装是最美的,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是最美的。劳动人民那被烈日晒得黝黑的脸是最美的,粗犷雄壮的劳动号子是最美的声音,为社会主义建设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灵魂是最美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美。如果谁认为这并不美,那他就不懂得我们的时代。”[9](P28)

三、雷锋的品格

是什么造就出一个“好人”?德性伦理学认为,做哪一种人,是个人自己的选择。人不选择随遇而安,不能随波逐流。

近代以来,传统伦理被打破,人的天然伦理、亲情联结纽带,受到冲击。功利盛行之下,外在规范强制之下,如何纠偏?传统的德性伦理学之所以复兴,能够较好地说明问题。

德性伦理,不是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纪律,而是要实现自我完善,强调品德,强调成为人(becoming the human person),有着重要的意义。典范主义,是德性伦理学的一种基本理论,它把品德理论与规范的理论解释框架作了一个对比(图 1)[1](P11)。

图1

这里表明,在典范主义的道德理论结构中,用价值术语来指称榜样,包括“好的生活”、“好的行动”、“好的目标”、“好的动机”、“德性”。而从义务论的术语来指称,则是“对的行动”、“错的行动”、“义务”。这里鲜明地体现出评价立场的差异。正如江畅教授在他的书中所引述的观点:德性论“更聚焦于分析那些涉及对人的评价而不是对行为评价的概念”[10](P792)。德性伦理是从行动者、从人本身的内在价值出发,对于自身成长发展所需的品质,为了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所需的内在品质的一种践履,用麦金太尔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内在的好”(或译为“内在的善”),是人只有通过这种行动才能获得的,如球赛时的拚搏,人体潜能与力量的充分发挥,是只有通过这种运动方式才能体验到的,这些“内在的好”,作为德性,作为品质,作为特质,成为后天获得积淀在他身上的“秉性”“禀赋”般的存在,作为行动的倾向,没有任何的不情愿和后悔,而是以积极的方式体现出来;而由于球赛胜利而获得的奖金、名誉、地位,则是“外在的好”,它们与球赛本身并无必然联结,这些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得到,如演艺、经商而取得。至于“义务”,它是行动者必须履行的,尽管有时出于不情愿,因为是义,因而就不容推辞,也就是不得不履行。

德性伦理,在儒家那里,不只是人的德性,而且更是本体意义上的存在,陈来的《仁学本体论》对此做了很好的阐释。德既是天道,也是人道。西周反对商纣王的合法性就是“以德配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是否符合“仁德”,成为个人和国家的标准,目标是塑造德性的理想人格,成为志士仁人,建构德性的理想社会,治国施行仁政,走向天下大同。这种上下通达天地人、四方遍布你我他的德性,成为重要的气质品格。

在公共行政伦理中,有一种共识:“在所有事务中,首先选择好的品质,其次才是技术能力。”榜样楷模的力量,在这里展示得堪称完美。雷锋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乡里、县委,还是在作推土机工人、鞍钢工人时,以及在作为解放军战士时,都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尽责、奉献的品格。无论职业的变化,不变的是他的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雷锋在日记里摘抄了毛泽东同志对我军宗旨的论述:“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唯一的宗旨”,并始终如一地身体力行。这种对于品德的修炼,是表现在随时随地的日用伦常中的。正如《诗经·国风·卫风·淇奥》所写: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对于品格的修养,精益求精,这也正是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工夫。

君子之德风。解放军,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榜样。雷锋的品格,带动了无数群众、青少年学生竞相学习榜样。归纳起来,雷锋的品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谦逊的品格。他听取了科学家报告会,知道自己的的无知,保持不自满的状态,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而始终保持一颗虚怀若谷之心。“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雷锋知错就改,善意对待批评,即使受到委屈,他也是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这一点在他的日记中有充分的体现。

勤奋好学的品格。好学钻研。学习,能够丰富公民在个人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学习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甚至前提条件。他在1962年8月9日的日记里写道,他看了一位科学家对青年讲的一段话,对他启发教育很大。他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你们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学识’。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9](P65)他在日记中引用马克思的话:“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9](P168)为了人民的利益,多学点本领,学到真本领,就是为此目标。他学习的动力,来自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真诚愿望,迫切地利用时间钻研的“钉子精神”。

爱岗敬业的精神。雷锋在职业道德方面,尽职尽责,被赞誉为“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汽车兵,他钻研汽车电路图,自己保养卡车。他写道:“从早上6点钟开始工作,我清洗了燃油系,检查调整了电路,底盘各部机件打了黄油”。“时刻都想多学点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愉快。“我要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9](P54)在当时就被人称之为“傻子”,可他宁愿做这样的“傻子”。从不多的战士津贴中,省下来给公社100元;看到洪水灾区,捐100元;河南的一个小学来信求助,汇去100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帮助修路,把时间和精力奉献人民。雷锋将朴素的对人民的感情升华为崇高品德:活着,就是为了让人更美好。幸福观,是由价值观决定的。在如何看待、体验、追求幸福方面,雷锋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1958年的日记中写道:“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9](P3)朴素的话语,真实的情感,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简单清晰地呈现出来。他把索取与奉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给我们做了完美的榜样。

感恩的品质。读雷锋故事,可以发现他有深深的回报之情。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至六年级为高小(完小)。当时只有家庭条件允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升入高小学习。雷锋的吃住学费都是乡里给的,他对此非常感激党和政府、人民对他的照料、帮助。高小毕业后,他要求放弃读初中,理由是他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他不能再这样了,要自食其力,回报社会。在日记中写道:只有以实际行动来感恩。在学生时代,雷锋帮助调皮的“落后”同学,一起去改正错误,补齐秧苗,帮助缺少劳力的乡邻锄草。让收回红领巾的同学又进步“归队”了。这些日常的琐事,体现出他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境界。

坚定的信念。现代性的一个深深的危机,就是信仰的缺失。雷锋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有坚实的支柱。他学习经典著作,“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雷锋是从1958年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始终坚持用学到的理论、观点对照联系自己的思想。热爱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

雷锋的精神,不是一下子自然长成的。在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在自身生活的变化中,从初小到高小的认真学习中,在乡里、县委辛勤工作中,在农场、鞍钢的忘我劳动中,在营房的无私锻炼中,在火热的生活中,他逐渐成长起来。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深深的印记,体现出那一代人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朴素情怀。社会造就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同时实现着自我改变。“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开垦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2](P145)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雷锋这个楷模,也造就了千千万万个雷锋。在新时代,雷锋的这些品格,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品格,是当前社会仍然需要弘扬的优秀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处理好个体与共同体,拥有德性与品格这些作为人之为人的稳定的道德特质,将以现代人的身份标志,恒久地存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品格中,积蕴已久,深层次地发挥作用,让人享有幸福生活。而这正是德性伦理学的目标。

猜你喜欢
德性雷锋榜样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写给雷锋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