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研究

2018-08-30 05:44黄琼
教师·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培训模式导师制

黄琼

摘 要:“导师制”送教下乡培训模式,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导师。导师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组建导师团队、诊断问题、组织实施、训后跟踪,每一个“过程”都有导师的陪伴、指导、引领。“导师制”培训模式实现了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体验的有效增值,为后续阶段培训实现数量增加和质量增长的双增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今后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式。

关键词:导师制;送教下乡;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26

课题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县域乡村教师有效培训研究》(BKA16015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 琼(1969—)女,湖南省宁乡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研究领域:教师继续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振兴乡村战略。扶贫先扶智,振兴乡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振兴乡村教育。而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乡村教师,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职责。2015年以来,湖南省宁乡市教师进修学校将组织开展“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作为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探索,总结出了“导师制”送教下乡培训操作模式。

一、概念界定

1. 导师

“导师”一词源于英文单词“tutor”,意指具有高素质、高品德、学识渊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

2. 导师制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在培训过程中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对学员进行的引领和帮助。

3. “导师制”送教下乡培训模式

是指教师进修学校通过聘任各学科优秀科任教师、工作坊坊主、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等优秀培训者担任乡村教师的导师,并根据乡村教师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特点对他们给予工作上和学习上面对面的指导和规划,以更好的完成“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任务,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生态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导师制”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的实施流程

为引领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在组织送教下乡培训的每一个过程中,发挥好导师的陪伴、指导、引领作用,我们将实施过程划分成四个流程:

1. 组建团队、明确职责

湖南省宁乡市教育局、进修学校协同组建管理团队,管理团队按“335X”配比:每个学科三个学科专家(高校教授和省市教研员)、三个管理人员(进修校领导1人,项目负责人1人,项目班主任1人),上述人员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和顶层设计;5X是每5个学员配备一个一线名师作导师,组成导师组,主要负责跟踪学员进行具体指导。

为了确保在培训过程中每五个学员都有一名导师,也为了每一名“导师”都站在专业的“山顶上”,给学员以高屋建瓴的指导。导师组的组长由学科首席名师担任,由导师组长聘任专业素质过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一线名师为成员。通过项目启动会、学员动员会、专家研讨会、校本落实会明确导师职责,督促实现送教下乡培训各阶段的目标。

2. 诊断问题、明确方向

对学员的培训需求分析,采用三级联动问题诊断方式:全员课堂诊断——区域诊断——园校诊断。具体操作方法是:其一,课堂诊断。导师团队参与全县年初进行的全员听课评课活动。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分学科、分学段进行调研,主要了解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实在困惑,基本形成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大数据。其二,区域诊断。深入各园、校了解需求,着重梳理区域性问题,就学科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共性问题深入调研,形成学科培训需求和园校培训需求的准确数据。其三,园校诊断。在前面两组大数据基础上,项目组组织专家和导师团队对送教点就区域重点问题的和学员情况诊断调研,了解学员原有经验,帮助学员找准教育教学能力的短板,形成学员研修重点和个性需求的精确数据。导师走进所带5个学员的课堂了解其教学起点、教育思想、工作态度、签订师徒协议。通过层层问诊,找准参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并发现学员参与研修的动点,为培训的实施提供精准施力点,提高培訓的针对性,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3. 组织实施、有效指导

在送教下乡培训六环节的实施中,导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训后跟踪反馈各环节充分发挥陪伴、引领、指导、评价的作用。

(1)示范教学。示范教学是导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环节。导师既承担典型课例示范、课堂点评和微讲座,又帮助学员准确理解本次送教下乡培训的主题,掌握实现研修目标的策略、方法,实现专业引领。完成以下六个任务:解读主题——研制观课工具——参与课堂观摩——组织小组讨论——形成共同认识——设计研课磨课课例。

示范教学过程中,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填写好观课议课记录,然后通过记录对课堂进行分析,理解示范课例是如何实现研修主题的。导师引导学员提出自己的思考,并参与小组讨论,让学员的观察和讨论始终紧扣主题,不偏离方向,由观摩者变成主动探求者。

(2)研课磨课。在这个环节,导师先行备课试讲,和学员共同备课,组织小组同课异构,课后研讨和个别指导,与学员同台上再生课。在此过程中,运用课例观察量表、教研流程图、问题树、对策树、研究成果收集整理表等模型工具,以及找差距的七大方法等操作方法,使研修活动紧扣主题,研修过程严谨科学,也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实施提供了工具和基本范式,发挥国培对校本研修的指导带动作用。

4. 训后跟踪、长期结对

培训结束以后,导师的陪伴并没有结束,导师还会通过训后回访、网络跟踪等方式,对所负责的学员继续进行指导,每个学员都有一份训后跟踪记录单,包含导师对学员课堂的诊断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研修建议,导师与学员之间建立长期的结对指导关系,放大培训功能。

进修学校通过校本指导、片区交流等多种方式,组织贯穿全年的到校视导活动,抽查每所学校的课堂教学,对培训进行效果进行检测,促使学员学以致用。

三、“导师制”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的实施成效

“导师制”培训模式的培训效果与以往的集中培训模式效果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实现了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体验的有效增值

在导师的帮助和引领下,各小组针对研修主题和研磨内容安排了主题阅读、网络研修等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融合互补,实现了培训内容的增值;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互访、组员与导师的零距离交流拓宽了研修内容。研修结束后,通过回访、训后跟踪等方式继续进行指导,实现了培训时间的增值;导师团队的方法得当,注重团队文化建设,带给学员更多、更深刻研修感受,实现了培训体验的增值。

2. 为后续培训实现数量增加和质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师团队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作为最忠实的伙伴始终和小组学员在一起,实现“合作-互助”。在“导师制”的牵引下,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主阵地的发展,带动专兼职培训师队伍的成长和教师培训基地学校的发展,项目小班化、大辅导团队,送教下乡项目实施的精细化、简约化,注重研修品质的提升和区域性辅导团队的形成,为后续阶段的教师培训,实现数量增加和质量增长的双增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3. 為今后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式

“导师制”送教下乡培训模式强调导师陪伴和指导下学员的全面参与,突出过程展示,注重理实结合,对学员有真帮助、真锻炼、真提高。一是助推了从培训向研修的理念转型。关系上从上对下训导转向平等互助;身份上从培训教师转向研修同伴;效果上从关注共性转向共性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二是为“校本研修”常态化提供了基本范式,“导师制”送教下乡研修模式的思想、理念,渗透到了基层学校的管理思维中,“导师制”研修模式,既为基层学校积累了校本研修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人才,在基层学校,这种模式被广泛借鉴和复制,发挥了送教国培对校本研修的指导、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易 丹.新城区初中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樊 丽.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以西安市项目县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3]易宁日.实施成长导师制 探索育人新模式[J].湖北教育,2017(09).

猜你喜欢
培训模式导师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浅谈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青年教师规范培训模式的建立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