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

2018-08-30 05:44何睿瑞
教师·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未来

摘 要:文章通过观摩“学本课堂”理念下的名师课例,探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遵循儿童内在认知规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名师课例”与“日常实践”之间的尺度,以期将“所学”更好地转化为“所得”。

关键词:学本课堂;看课;察人;体己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01

作者简介:何睿瑞(1984—),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新世界小学小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

去过多次“千课万人”,每次研修都收获满满。闲来偶记,“学本课堂”系列让人常温常新。

【看课】

韩立福教授对“学本课堂”有如下阐释:“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这种以说为主线的对话课堂拉动了学生的思维系统,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1]这一理念或可理解为:如果课堂上有且仅有一个焦点,那就是学生。教师通过对话完成绝大部分学习过程,而非以往偏重于“教”的课堂。

先来回顾传统的“教”的课堂。以语文为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要教一篇文辞优美的文章,你精心准备,满脑子对句段的条分缕析要讲。一课终了,回顾目标达成情况:识字完成了,积累好句完成了,感悟大好河山完成了,一一画勾合上课本……出现什么问题?回放课堂不难发现,所有阶段性成果的生成,从词句积累到主题提炼,基本由教师一方以指令形式呈喷射状灌输。

以语文为例,感悟大好河山、积累词句都没问题。问题是我将以怎样的实践来完成这一过程?是一股脑儿端出教师的思维成果,把句子解析得像一盘被嚼烂的菜,美其名曰“分子小,好消化好吸收”,还是留白一问:“你欣不欣赏这篇文章,如若有,哪些词句是你欣赏的理由?还有哪些地方你想划掉,补上自己的创作?”

我暂且只能举些粗浅的例子。但每个学科都应回到研究的本位,教师作为拥有学科研究和实践双重身份的人,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生成。周一贯先生说:“别把文学的感化让位于语文的教化。”[2]换言之,学习语文的思维生成就是一个朦朦胧被文学感化的过程。

那些天,听了很多精彩的语文课。王崧舟的《桃花心木》、窦桂梅的《大脚丫跳芭蕾》、薛法根的《鞋匠的儿子》……都是好课,但也是一线教师很难模仿复制的课。如果要说吸收,我想需要吸收的不是精彩的教学设计,而是名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以及将语文课上出内涵、上得丰满的敏锐可能。

【察人】

观摩了海峡两岸教师的课堂,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尽管同文同种,一湾浅浅海峡隔开的我们,在教育观念、文本解构、执教形态上都是泾渭分明的。挑一个点来谈,就是课堂上“人的距离”。

大陆的语文课,名师的锋芒毕露都是你闪躲不及的。一堂课下来,你记住的是王崧舟的诗意、窦桂梅的激情、薛法根的幽默。那么请问,如果请你填空:你记住了学生的( )?班级的( )?班级中哪些发言的亮点?

大家却是印象模糊的。有人会说:“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好”。言下之意还是把“学生主体”边缘化了。因为准确回答提问的学生变成了课堂上那严丝合缝的一粒纽扣。丝丝入扣很重要,但他却很小。

而台湾的课,对话合作更广泛,教师的语言很轻,不如内地华丽,不讲究规整,相当随意。何绮华老师的课如是,李玉贵老师的翻转课堂亦如是。

当然,有没有“建议”此刻变得很重要——那意味着我是不是作为思考的听课者而存在?何绮华老师的写作课《跟着XX去夜游》是极适合放飞想象的,老师把启课情境“催眠”用得极好,糯软的国语又极适合引导想象。我很好奇现场学生会有怎样的奇思妙想……可惜,老师在催眠结束后立即出示了台湾学生的习作,我认为这一环节可适当置后。我特别好奇:学生的想象力能延展到哪个程度?

【体己】

不禁想起流行甚廣的那句“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教师该如何在“眼前的苟且”和“远方”之间权衡呢?

假如“眼前的苟且”是目下的现实,“远方”就代表着梦想,以及一切“不接地气”的可能。我们被锁困在应试的现实里,苦口婆心地讲授书上的知识点,至于那些风花雪月比如“诗歌”和“小说”,一律靠边站。而事实上,语言的土壤是建立在广泛课外阅读基础之上的,一定是先有泥土,后有花朵,盐碱地只能召唤獠牙和钢叉。

我会发现,教育中最可怕的是一根根不松动的脑筋和硬邦邦的心。刚教书时,课上着上着,学生就“不见”了,满场都是“以我为准”的指令操作,学生的个体生命力被拢成了一簇簇摇曳不定的火苗。那时你若问我:“你想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未来?”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未来?天呐——等把今天的考试过了再说!”

直到我做了两年的课堂观察,汲取和反思良多。当我异位而处的时候,以往漫不经心的,会逐渐浮出水面;以往执迷不悔的,会悄悄松动土壤。思想的蚂蚁,正慢慢腾腾爬上那教育学意义上的“墙”。

于是我开始跟老师们谈“未来”。学生、语文课堂以及我认知中的未来:

比如,语文课的内涵要延展得足够丰富,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修炼美好,以促成学生语言积累的激荡。用美好激荡美好,用丰富衍生丰富。

比如,要警惕思维定式,向信手拈来的固定搭配说“不”。在学语文的初级阶段,要培养字斟句酌上的“洁癖感”,鼓励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先打开,再来谈规范。

……

终于,当我“老”得走进了一些课堂,看见年轻的老师就像当年的自己。有机会坐下来,我一定是不遗余力地告诉你:你此刻深耕的课堂,其实一分一毫都滋养了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韩立福.韩立福与学本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未来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