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产业年度报告

2018-08-31 06:24刘倩玲
新西部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广西文化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二是政策缺乏针对性和本土特点,三是文化产业园区扶持力度不够,四是骨干文化企业辐射示范带动能力不足,五是文化企业融资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广西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在加强组织统筹、加强本土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建设特色文化小镇、扩大国际合作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努力实现《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所制定的目标。

2017年,广西文化产业整体有所增长,但依然规模偏小,发展较为缓慢。总的来看,近三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不太稳定,有升有降。2016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2.46%;2017年数据尚未得出。根据2017年上半年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推测,依照当前形势,如果广西文化产业没有明显突破,要达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以上”的目标依然存在较大压力。

广西文化产业整体概况

(一)政策规划出台,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7年,广西先后出台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保障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

《广西优秀原创动漫作品评选暂行办法》《广西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评选暂行办法》印发。《推动文化企业出精品出人才出名企上台阶上水平实施方案》和《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编制、意见征求工作业已完成。

南宁、柳州、河池等市也编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即《南宁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江侗族自治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2015-2025)》。

(二)整体逐步增长,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7年上半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调查,广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增速比一季度高0.5个百分点。

广西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增速低,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广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还不够多,文化企业大多小、散、弱,相互之间缺乏黏连,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不易形成合力。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创新还做得不够,优势未能很好发挥。

(三)新兴产业较弱,文化产业结构待提升

2017年,广西文化产业依然保持“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小;生产类产业占比大,服务类产业占比小”的格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中,传统产业占营业收入总量的80.6%,新兴产业占营业收入总量的19.4%。服务类产业占营业收入总量的19.3%;生产类产业占营业收入总量的80.7%(数据来源:广西文化厅)。

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划分的1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6个行业增长两位数。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2个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8.9%和4.5%。

根据文化制造业、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来看:上半年广西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53.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文化批零业实现营业收入4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文化服务实现营业收入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

文化制造业中增速超过20%的有8个行业,分别是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制造、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玩具制造、电视机音响设备制造、焰火鞭炮产品制造、油墨及类似产品制造、影视录放设备制造;文化批零业中增速超过20%的有1个行业,是文具用品批发;文化服务业中增速超过20%的行业有13个,分别是其他出版業、电影和影视节目制作、其他文化艺术业、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互联网信息服务、游览景区管理、公园管理、歌舞厅娱乐活动、其他室内娱乐、网吧活动、游园。

可以看出,广西文化产业仍然以传统文化产品生产、批零等产业链的中低端业态为主,而新兴业态较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服务业则增长缓慢,所占比重依然偏小。文化创意、网络、动漫游戏、现代传媒、广告会展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的新兴文化服务业,还处于较为弱小的状态。

在现有的新兴产业中,资源转化能力偏低。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品位不高,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难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按照工业化、市场化标准进行产业开发、制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

(四)市场主体壮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2017年,文化产业主体不断壮大。全区共有文化企业(不含分支机构,下同)51388家,比上年增长25.65%。各市文化企业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来宾、贺州和钦州三市增长最为迅速,均超过40%,分别增长46.52%,43.46%和41.73%,而2016年,这三个市的文化企业数量都未过千。南宁文化企业数量增长最少,为21.98%。

从文化企业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市。对比各市文化企业数量,南宁市的文化企业数量几乎占了全区总和的一半,其余13个城市的文化企业数量远远低于南宁。贺州市和崇左市最少,均未达1000,两市还需继续努力,迎头赶上。

(五)投入有所增加,总量仍然有限

1、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016-2017两年来,广西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金融扶持计划、推动影视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融合、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项目111个。

广西每年安排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这个数字连续三年未有变化。2017年,加上往年一些项目未用完的900万元,实际资金为5900万元。由此看来,广西文化产业财政投入总量偏低。

2、文化产业投资

“十二五”期间,广西文化艺术类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4亿元,仅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44%。

2016年,文化艺术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8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7652.95亿元,文化艺术类仅占0.45%。文化艺术类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8%,同比增长3.2%,但低于全区9.6个百分点,规模仅为卫生行业的二分之一、教育行业的六分之一。2017年短板领域投资加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8.3%,快于全部投资25.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局)。

广西有实力、上规模的文投公司不多。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文投公司有广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但总体数量还是偏少,选择性不大。民间资本的产业进入壁垒比较高,使得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而外资在文化的市场准入方面也受到限制。政府的扶持资金和一些财税政策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事业型投入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投资方式偏少,有时候投入和产出不平衡。

(六)企业培育显成效,区属重点企业利润下滑

2017年,广西共有18个项目获得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4595万元,73个项目获得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5900万元。设立了广西皇氏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扶持骨干文化企业项目和《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中的重点项目。

第七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公布,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3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全区有上市企业A股2家(桂林东方时代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5家、新四板1家、广西北部湾股权交易所挂牌企业4家,共计12家上市企业。

区属国有文化企业盈利水平下滑。2017年1至11月,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广西广电网络公司3家资产超过50亿元的自治区重点文化企业,资产总额共153.65亿元,同比增长11.20%;营业收入总额52.28亿元,同比增长2.87%;利润总额5.99亿元,同比下降6.99%;应交税费总额1.05亿元,同比下降3.01%。其中,广西广电网络公司营业收入20.0636亿元,同比下降9.64%;利润总额1.9756亿元,同比下降41.41%。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营业收入1.0124亿元,同比增长1.59%,利润总额亏损25万元,同比下降116%。

(七)文化集聚发展,逐渐形成规模

1、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化企业群落

截至2017年,全区共有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类基地9家,其中国家工商总局命名的广告产业试点园区1家,自治区文化厅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这些园区的集聚效应,带动了广西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2017年,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桂林国家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预备名单。桂林创意产业园、钦州坭兴陶文化产业园纳入自治区政府公布的第一批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录。

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已建成12.5万平方米。2016年下半年,园区入驻企业137家,其中文化创意类企业101家,这些企业中不乏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企业。园区从业人数达23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40余人,留学人员20余人,大学以上学历占95%以上。

至2017年,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聚集了文化类企业78家,其中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甲骨文(NYSE:ORCL)、全国最大的分布云网络平台综合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江苏广和慧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有6家掛牌企业,引领园区高水平发展。

柳州市23°文化创意产业园,主打创意设计和电子商务产业,前期拓客1802家,签约商户31家,意向签约商家63家。该园区在创意设计、业态展示及电子商务服务等聚集地的基础上,利用园区产业链集合和创意设计、电商服务力量,发展形成以影视、音乐、酒吧、会所酒店及网店等休闲商业模式输出、创意设计和互联网服务的基地,逐渐成为带动柳州市文化经济的重要产业集群。

广西三诺智慧产业园基于“智慧生活创想家”的品牌定位,以“智慧家庭、智慧工作、智慧出行”三维立体构建了“硬件+软件、云端+终端”智慧生活生态产业链,产品横跨影音娱乐、信息科技和智慧家庭三大领域,现已是全球最大的多媒体音响产品提供商和领先的智慧生活产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2、城市文化综合体拉动文化消费

当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以文化消费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综合体。近年来,广西几个主要城市建立了不同类别和规模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在拉动文化消费上贡献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精神的载体。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北海老街珠海路经过修缮,改造成文化休闲街区,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经济活力,重新焕发光彩,并成为北海的地标式建筑之一,迎来送往大批游客。

桂林正阳东巷历史文化街区对靖江王府周边0.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房屋按照东巷风貌实施统一改造,形成王府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特色街区。功能定位为集“历史文化体验、时尚文化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街区,为旅游城市桂林再添一项文化消费项目。

南宁万达茂的桂文化室内主题乐园,把游乐设施与广西文化、山水元素结合。南宁万达茂开业后带来的人气、消费力和商机,为五象新区乃至整个南宁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该项目正在加快打造“两滩三里”文旅商街,未来将拉动更多文化消费。

柳州华侨城“卡乐星球 欢乐世界”主题乐园,共34个游乐项目,15个室内高科技项目、18个室外大型机械项目和一个两层主题鬼屋。2017年5月一开业就迎来大批游客,成为柳州市文化消费新去处。

(八)特色文化產业丰富,引领新方向

1、文化节庆凸显广西风情

广西各地、各族文化节庆有上百个,其中有重新包装的传统节庆,也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现代新节庆,形成了“月月有节庆”“一县一节”甚至“一县多节”的景象。

民族传统节庆有各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苗族“斗马节”、侗族“多耶节”、仫佬族“依饭节”、宾阳“炮龙节”等等。现代新节庆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节,柳州国际奇石节、北海国际珍珠节、梧州市国际宝石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等。其中,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优势文化资源为依托,导入创新概念,打造南宁甚至全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该节不仅自身取得巨大成功,还带动了房地产、物流、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

如今,广西节庆有几个主要趋势。一是综合性,不仅限于单一节庆,而是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展览、文艺演出和娱乐性活动等。二是集群化,节中有节,多节联动,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同期举办,节约了成本,还相互借力加强了各自的优势。三是市场化,逐渐形成政府主办、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吸引外来旅游及投资。四是国际化,一些大型节庆的主题、参与者、合作单位、运作方式等都向国际尤其是东盟国家延伸。

2、特色产业助力扶贫攻坚

广西各地特色文化产业正在逐渐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在贫困地区有10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7个贫困县区入选自治区文化厅评选命名的首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三江、龙胜、巴马、大新、宁明等县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坐妹》《梦巴马》等旅游演艺项目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解决了众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国家级贫困县马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山水风光,规划建设了三甲扶贫产业园等多个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村落。桂林临桂五通镇现为国家文化(美术)产业基地,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画发展成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当地从事绘画人员5000多人,产值2.37亿元。

3、特色小镇推动乡镇经济

截至2017年,广西共有16个特色小镇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其中一些小镇就是以特色文化资源见长。如: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是广西现有的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集古镇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商贸物流三大主导产业于一体;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是六堡茶的发源地,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乡,规划就以此为基础;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以一批特色食品加工制造业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核心,集合秦城遗址、灵渠航道、通航机场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自身特色;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主导产业是海洋产业+旅游产业,借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发展旅游产业。

第一批广西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名单于12月公布,广西特色文化小镇的评选工作也在积极筹备中。

(九)文化创意设计加强,激发新活力

2017年,自治区文化厅评选了15家自治区文化创意产品示范单位,充分发挥企业品牌的示范作用。自治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获得25万元扶持开发创意产品;自治区博物馆设立创意空间,打造“文创集市”品牌。

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义乌)国际文化产品交易会、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4月,“品位广西·文创市集”在广西博物馆民族文物苑举行,市集上的创意美物大部分是大学生的文创优秀作品。广西区内文博单位、高校大学生、创意工作室和工艺美术大师等,借助文化市集的平台,围绕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创意设计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进行现场展示与销售,演绎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12月,首届广西大学生校园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启动,并于2018年1月1日举行颁奖活动。

(十)对外合作扩大,文化“走出去”取得进展

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南宁藤泰蓝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申报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一带一路”动漫内容输出链式营销发行服务、广西容县美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广西容州美柏工艺品文化产业园项目申报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并成功列入文化部、商务部公布的名录。

广西与东盟国家经贸和人文交流更加密切,渠道更加畅通,形式更加丰富。广西的文化产业在面向东盟“走出去”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博网、广西文化舟、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以及版权贸易等多平台、多渠道的交流模式,并出现了合作主体多样化、表现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在广电影视领域,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合办《中国电视剧》栏目,开创了中国媒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传播的新模式。广西电视台译制的影视作品《西藏天空》《超级工程》《魔幻仙踪》《北京青年》《小虎还乡》和《三国演义》,销往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夺得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近年来广西共输出了十多部广播影视版权,交易对象达二十多个国家。在“丝路书香”工程中,广西与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达成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图书共576种,其中输出164种。

在动漫游戏领域,南宁市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中国-东盟市场的文娱中转站,建立了与东南亚37家华语渠道的合作机制,并且与广西广播电台建立东南亚国家小语种译配的战略合作。桂林市坤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拟推出100集《可可小爱进东盟》动画,将现有剧集进行内容整合,译制成东盟各国官方语言推向东盟国家。广西南宁市昇泰安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针对海外市场投入研发了一款大型的手机游戏《怪咖联盟》,并在2016年长期保持海外MMORPG类游戏前三名。

广西主要文化產业行业现状

2017年,新闻出版广电业、演艺业、广告服务业、动漫游戏业和文化旅游业五个主要文化产业行业,发展情况有喜有忧。

(一)新闻出版广电业:整体增速放缓,IPTV增长迅速

受新媒体冲击和阅读方式的改变,纸质出版物特别是报刊出版发行出现下降态势,民营数字出版企业迅速崛起。

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2017年1-5月份经营收入为121099.23万元,同比下降5.59%,西部省份排名第5位,西部增速排名第8位,在GDP相近的省份中排名第8位,全国增速排名第20位。相比2016年增长5.60%,全国增速排名第9位,2017年增速明显放缓。

IPTV增长则十分迅速。截至2017年9月10日,IPTV节目总量约200TB,总用户数已达2226258户,其中高清用户数1791107,占总用户数80.45%,标清用户数435151,占总用户数19.54%。相比2016年9月的1112418户,增加了1113840户,增长率达100.13%。

2017年,全区新增城市数字影院35家,城市数字影院总数211家,城市数字影院银幕突破了1000块大关,达到了1001块,影院座位数133882个。全区电影院线票房增幅有所回落,截至2017年10月9日,全区数字电影票房8.05亿元、放映场次136.39万场、观影人次2535万,同比分别增长16%、23%、14%。

(二)演艺业:市场化及精品化程度提高

群众的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和文化消费时间不断增加,对演艺产品的选择逐渐向高层次的精品转移。2017年文艺院团新创推出现代壮剧《赤子丹心》、壮剧《牵云崖》、粤剧《风雨骑楼》、邕剧《玄奘西行》等8部大型剧目,修改提升现代壮剧《第一书记》等12部大型剧目,新创500多个歌曲、舞蹈、杂技、曲艺、小品、小戏等小型剧节目。共有34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全国排名第9位。

2017年,全区共开展驻场演出3193场,比2016年增长102%,观众250多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157%。演出有“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民族戏苑周末剧场、民歌湖周周演、桂林有戏、刘三姐大舞台周周演、《碧海丝路》周周演、临贺文化剧场、桂林市《梦幻漓江》《象山传奇》,三江县《坐妹·三江》,巴马县《梦巴马》等25个。还有一批优秀的省外、境外演艺产品被引进,创造了不错的票房。

(三)广告服务业:处于逐步转型期

近年来,受国家广告政策、多媒体冲击等因素影响,全区广告收入同比下滑明显。2016年,全区广告经营额同比减少22%。2017年,情况有所好转,全区广告经营单位42780户,同比增加46.2%;广告从业人员91560人,同比增加2.3%;广告经营额为19.567亿元,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减少约0.2%。广告市场秩序好转,广告案件数量略有下降,且惩罚力度更重,罚没金额大幅增加。

非公经济广告经营单位构成广告市场的主体。个体、私营企业创办的广告公司占全市广告经营主体的一半多。总量不少,但规模小、广告经营额不高、专业化程度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南宁广告产业园集聚式发展效果明显,支撑了广告服务业的发展。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园区共引进企业411家,其中广告及广告关联企业302家,较2016年增长了18.44%。实现广告经营额为6.455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49.42%,占2017年全区广告经营额的33.1%,年纳税额为2706.53万元,年增长率为114.8%。

(四)文化旅游业:逐年增长并渐成特色

2011年至2017年,广西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消费额都保持逐年增长。2017全年入境过夜游客512.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国际旅游外汇消费23.96亿美元,增长10.7%。

近年来,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并逐渐形成了特色。南宁市积极推进大明山骆越文化旅游项目、中国-东盟民俗风情观光旅游景区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百色市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了乐业火卖村、右江区平圩民族村等民族乡村旅游区。马山弄拉民族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推出文化旅游专线,带动约4万游客到马山、都安等县观光旅游。此外,三江突出侗族风情,融水凸显苗族特色,金秀主打瑶族韵味,宜州唱响三姐歌声,东兴推出边关风光,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新局面。

(五)动漫游戏业:发展势头良好

截至2017年,广西共有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9家,自治区级动漫骨干企业28家,动漫人才培养基地16个。10月,广西动漫协会成立,会员单位共有33家动漫企业,且在不断增长中。

桂林力港网络科技公司产值实现百倍式增长,企业累积纳税已突破1亿元,被评为“中国动漫游戏行业优秀企业”。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荣获“2017年宝鼎风云汇先进动漫传播(研发)企业”称号。南宁九金娃娃动漫有限公司获得国家专利。南宁良牙文化传播公司主办的两场动漫展会活动,2017年入场人流量12万人次,同比增长1万人次。

2017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2017“一带一路”(南宁)动漫游戏产业合作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国内外知名行业机构和嘉宾参展参会。广西中视嘉猴与泰国辉煌国际集团签约成交1000万元,动漫游戏企业合作意向成交额5.1万美元,腾讯企鹅影视、南宁峰值和接力出版社正式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电子竞技业快速发展。大批网吧业务向电子竞技转移。年初,广西广电新媒体有限公司首推IPTV大屏电竞内容直播,公司联合举办的NESO广西代表队选拔赛,累计观看用户达到530062户。3月,广西首个电子竞技专业“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6月,广西电竞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二是政策缺乏针对性和本土特点,三是文化产业园区扶持力度不够,四是骨干文化企业辐射示范带动能力不足,五是文化企业融资难度大。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广西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有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统筹,设立文化产业协调机构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涉及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国资、财税、发改、旅游等16个职能部门,工作深度交叉,协调难度大。建议成立由自治区领导挂帅的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构,加强对广西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统筹,协调自治区统计部门、工商部门等建立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统计制度,搭建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平台,推进文化产业专项调查、重点行业监测、分析等工作,为行业发展和部门决策服务。

(二)立足广西实际,制定本土文化产业政策

继续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已出台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议出台一系列综合配套政策措施,保障政策法规的落实。针对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广西本土情况、有明确指导意义和可行性的系列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各市县制定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三)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

对于基础薄弱、融资难度大、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效解决了扩大生产、物资采购、创意开发、项目建设的燃眉之急。在专项资金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部分省份相比,仍然金额小,见效慢,文化企业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建议逐步扩大自治区本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恢复并固定自治区动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设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四)重视知识产权,落实无形资产评估措施

知识产权在融资条件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体系、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建议出台《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的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将之落到实处细处。鼓励文化企业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在文化产品生产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产权登记,或者更进一步申请专利,为文化企业融资增加有利条件。

(五)保障融资渠道,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规范、引导相关的保险、担保等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建设,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风险担保,鼓励各级政府为文化企业融资担保。设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拿出产业基金的一部分来为企业背书,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将财政资金的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为文化产业持续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机制,降低投资风险,保障投资失败时能及时止损。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开辟新型融资渠道,创新文化消费金融产品,发挥金融创新对文化消费的刺激作用。

(六)集聚式发展,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园区

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税收优惠、土地管理优惠、人才开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用更多优惠政策吸引优质文化企业、文化人才、先进技术集聚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鼓励产业重组,鼓励企业间差异发展、联合协作,打造龙头企业、王牌产品,带动文化产业园区内企业的有效黏连。加快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城建设,促进南宁拖拉机厂旧厂房建设为文化产业园,依托广西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优势,发展各类上下游及相关文化企业,打造空间、资源高度集聚的文化产业集群。

同时,也要警惕利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行“圈地”之实的行为。还要充分调研,谨慎投资,防止不符合当地实际的烂尾工程形成。

(七)以项目引领,加强骨干企业带动作用

部分骨干文化企业虽然业绩突出,但企业联动、产城融合、辐射带动、连锁示范、创新创意、企业聚集等方面能力不足。有的文化企业不清楚广西本地的文化企业情况,舍近而求远找外省企业合作,各项成本较高。个别文化企业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融资方式单一等问题。

实施大型项目引领战略,重点扶持入选“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库”的项目。以项目促合作,以项目带发展,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降低企业成本,达到多方共赢。建议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构领导下,成立行业协会,定期举办文化产业论坛或企业交流会,为文化企业之间尤其是骨干企业与一般企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加强经验交流,寻求合作机会。

(八)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升级

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重点推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领域。实际上,当今文化产业的趋势不仅仅是两个产业的融合,而往往是三个及以上更多产业互融互渗,形成综合性的“大文化产业”。

融合中,要遵循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规律,在保护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利用各方资源,不断拓展融合广度、开掘融合深度,努力实现文化和各个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文化与科技部门加强对接,让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需求得到滿足,同时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扶持文化科技中介等行业组织,使一些共性技术在文化企业间共享,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升级。

(九)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建设特色文化小镇

建议制定广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服务平台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鼓励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利用广西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带动中小文化企业聚集,促进产城融合、创新创意发展。

引导督促各县(区、市)积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分级培育、动态管理,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开展广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区)评选工作,对示范性和带动性强的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打造知名特色文化品牌。将特色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深入发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提炼特色文化符号。依托自身优势,以特色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十)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推动文化创意设计

着力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文化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行业引领性文化企业。

加大对动漫游戏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等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让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数字文化产业品牌形成示范带动。举办广西原创动漫大赛,吸引、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与作品。对原创漫画、原创动画、原创游戏、动漫舞台剧、电子竞技等进行重点扶持。

继续举办广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让创意进入市场,让企业找准商机,让艺术走进生活。之前的大赛涌现出不少优秀创意,但最后都仅停留在概念设计上,没有形成产品、商品,之后的大赛要注意加强赛后创意成果的转化工作。

充分调动文化文物单位积极性, 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全面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示范基地,打造一定数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十一)扩大国际合作,做好“一带一路”有效衔接

目前,广西的对外文化交流大多数是非商业性质的政府行为。建议通过商业渠道,扩大广西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多引进境外优秀文化产品。引导和帮助文化企业“走出去”,为企业提供相关扶持、补贴,及时提供有效的优质信息,帮助企业寻求到合适的资源。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平台之间,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化博览会,积极对外宣传展示,学习交流先进经验。

发挥广西独有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重点扩大与东盟国家的文化贸易,做好“一带一路”的有效衔接。尊重广西和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特点,有重点地规划能够在不同文化土壤下生存的文化产业项目。还要重视民间文化交流,加强广西各区市与东盟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互动,实现双方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的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

参考文献

[1]智研咨询集团.《2017-2022年中国广告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2017年.

[2]广西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6)》《广西统计年鉴(2017)》[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2017年.

[3]苏永春、黄燕熙、何颖、黎学锐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2017年.

[4]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文化发展报告(2015)》[R].廣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十三五”消费品市场实现良好开局——2016年广西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J].广西统计局网站.

[6]2017年广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稳中提质增效[EB/OL].广西统计局网站.

作者简介

刘倩玲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广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谁远谁近?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