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打通““生嫌态振山兴”高路经怨沟深”的观念山岭

2018-09-01 02:27
当代陕西 2018年15期
关键词:土坯房养鸡村民

◎李 彬(本刊记者)

青中村启示1:破解农村“人、地、业、居”的四大难题,都绕不开自然禀赋的绿色“觉醒”,都要从绿色上破题

从紫阳县城出发,沿着文笔山的盘山路,一路格桑花,3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紫阳“后花园”——青中村。作为离紫阳县城最近的高山村,青中前面望去是城市气息,转身却是迥然不同的乡村景象。

现在看来是优势的区位,过去却让青中人成了离城最近的“山顶洞人”,“难进难出,山高、坡陡、人稀、村穷”是青中村往日的真实写照。

而如今,平坦的柏油路像一条丝带缠绕着山腰,向村里延伸开去;精雕细琢的茶带,镶嵌在绵延不绝的青山之上,若有若无的薄雾萦绕其间。山坡上、沟壑间,无处不涌动着蓬勃的绿色。

“青山绿水中的村庄”,这是青中村民给自己家乡最好的注解。

“乡建”恨晚:升级人居环境

“草比人深的‘毛路’上,只有人和摩托车常走的中间一尺宽没有草。要想开着车进村,必须有人拿着弯刀在前面砍草开道,再告诉司机两边的路面情况。”这段3.8公里的入村路,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

当时的县委办驻村干部黄志顺,至今仍能回忆起2014年带技术人员对进村主干道首次勘测的场景。

进村难,入户更难。黄志顺挨家挨户摸底,进了山林就迷了路,青中村民住得分散,他顺着电线杆才摸到了全村最偏僻的一户。“已经有6年多没得人来过我家了。”80多岁的老太太直往黄志顺手里塞鲜枣,因为太久没见过客人,家里的聋哑人也激动得手舞足蹈。

从中午12点聊到下午3点,黄志顺水都不敢“撇脱”(放开)喝,因为这水是张治军从山脚下背40分钟陡坡路,才取到的珍贵资源。

全村281户,只有17户是砖混结构的房,绝大多数村民都住在夯土砌墙、青石板搭顶的土坯房里。

在多雨的陕南,“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头不下了,里头还在下”成了青中人的家常便饭。一下雨,屋里的泥巴地面往往也被雨砸得坑坑洼洼,不用水盆接着,一会就积成泥潭。

这样的青中村“初体验”,让当年的黄志顺“内心很焦灼,总感觉使不上劲”。

2015年,青中村按下了“四个一批”的启动键,就地集中安置一批、进城入镇一批、危房改造一批、兜底保障一批。

破败的土坯房被政府以每平方米1200元“高价收购”,“青瓦白墙小洋楼”的安置房以每平方米1500元“低价出售”。政府的“赔本买卖”换来的是青中农民居住环境脱胎换骨的改变。

2017年6月28日,42岁的周显勇终于告别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用一间半的土坯危房,置换了家对面157平方米的“联排别墅”,成了青中村第一批“住楼房的人”。“还是住在新房舒

青中村环村公路 黄志顺//摄

青中村村情

青中村位于安康市紫阳县城南12公里处,总面积8.7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281户881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5元。

村里现有股份经济合作社1个,互助资金协会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养鸡合作社1个、蔬菜合作社1个服,比以前的土墙稳当多了,下雨天心头再也不慌了。”

按照陕南特色民居风格,青中村建5个集中安置点,就地安置贫困群众62户,进城入镇30户,危房改造21户,兜底保障39户,贫困村民的住房保障问题彻底解决。为方便村民入住,降低采购成本,村上还组织集中简装。

只花了7500元就拿到了新房钥匙,掏了2万多元就彻底拎包入住,沙发、电视、橱柜、空调等现代化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今年农历四月初七,丁瑞斌一家也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接上了自来水,还能连着WiFi在手机上看电影,这日子快活!”

而剩余90多户普通群众的土坯房,青中村也按照“三改五建”的标准改造。厨房、厕所和圈舍的“革命”,也一天天改变着青中的旧模样。

过去坡陡弯急的入村“小毛路”,变成5米5宽的柏油路;过去到户的烂泥巴路,变成1米宽的连户路……2000万元的道路投资,打通了青中村的“全身脉络”。

“我们村现在的变化,放以前想都不敢想,房子修得这么漂亮,连户路修到家门口,下雨天穿着拖鞋也能到处逛,再也不用挑水了,感觉跟城里没两样。”张治军笑着说。

3年时间,青中村水通了、路硬了、厕洁了、屋好了、网连了……就连猪圈牛圈都升了级——从茅草房、石板房搬到瓦房。“青中人的眼皮子不再耷拉,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日头过去了,坐在白墙青瓦的“联排别墅”前,泡一杯自家的新茶,跟新邻居们“打广子”,这是青中人触手可及的惬意生活。

绿色生产:释放“生态红利”

“山上的‘绿色银行’就是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村主任冉维富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早些年的退耕还林政策,让青中村储蓄了将近1万亩的林地资源。这份绿色“家底”如何变现,成了青中村的新课题。

2015年3月19日,120只狗头山羊和50只黑萨索公鸡在青中村最偏远、最不起眼的沟底安了窝。几十年的“无人区”挂起“科梅农场”的牌子。谭科梅在村“两委会”的支持下,当起了青中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围出一片林地搞起了林下养殖。

“白天羊和鸡去林子里觅食,把草和虫都吃了,树还能长得更快些,羊和鸡还能有微量元素,比在圈里吃饲料的肉更健康、更劲道。”起初只想试试看的谭科梅,在经过了三年的摸索后,已经算得上半个“林下土专家”了。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生态哲理,在今天的青中村依旧受用。一个月倒一次茬,山林也实行“轮休制”,林下杂草十几天就“鸡羊吃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不怕没草吃,就怕黄鼠狼。”林下养殖给鸡自由成长空间的同时,也给鸡的天敌提供了可乘之机。但青中村的林下养鸡场,基本都有一道“鹅立鸡群”的别样景观。

“这些‘鹅保安’领地意识和警戒能力很强,老鹰都不敢来,鹅粪酸性高,蛇和黄鼠狼只要碰到鹅粪,身上就会溃烂,让鹅来看家护院,根本不用担心鸡的安全问题。”谭科梅的丈夫王保安介绍。

去年,科梅农场的187只羊和1000只鸡共计收益10多万元,连羊粪都有人找上门来买。

“我们就是要带着群众干,做给大家看,科梅农场给其他青中村民打了一个好样。”“第一书记”曾顺宝说。

“林下养鸡能除草驱虫,青中那么多的茶园也可以试试。”2015年,青中村免费发放围栏,掀起了“圈茶养鸡”运动。

陈良华圈出一亩茶园投放了120只脚麻公鸡。这一亩茶下养鸡试验田,不光带给他20元一只的养鸡利润,还省去了人工除草的辛劳。“以前一年拔5次草,还是满园杂草,夏天雨多草长得快,根本搞不赢。”

丁瑞斌的5亩茶园放养了200只鸡,他算了一笔账,“以前不给茶园放鸡,一亩茶园防虫要2个工、除草要6个工,一个工按120元算,一年下来至少给我省了5千多块钱。”加上养鸡的利润,老丁仅“茶下养鸡”一项就比过去多收益1万多元。

今年青中培育千只养鸡大户4户,带动贫困户养鸡百只以上42户,茶下养鸡达到150亩,年出栏土鸡达2万只。这样的生态养法,让“青中土鸡”在紫阳小有了名气。

“过去,青中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大片土地被撂荒,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土地的价值,把土地盯得紧了。”青中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杨维军说。

在北京做服装生意的青中小伙张贤林,原本年入百万元。但在今年4月回乡帮父母采茶时,青中的变化让他意识到家乡的绿水青山才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蓝海”。

今年6月,他停掉北京的生意,抱着“路子看准了,摔跤也认了”的心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去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考察返乡创业项目。

“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才能赚上生态钱。我打算用见效长远、附加值高的竹子来破题。”他准备先投资100万元,把青中村的闲地利用起来建“贤竹林”,带着更多的乡亲从绿水青山中挖掘金山银山。

别样风景:脱贫也脱“俗”

“文笔山,仙人洞,名字都那么诱人,那么雅气,有什么故事没有?可不可以发展一些农家乐?但千万别弄得跟五星级宾馆似的,而是要发展那种真正农家的、古朴的、怀旧的感觉,农家乐做得要有农家韵味,才对城里人有吸引力。”回忆起胡和平2015年第一次来青中村调研时讲的这段话,青中村“第一书记”曾顺宝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村上所有的干部群众都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梦”。

而时至2018年正月间,文笔山景区郭家梁段停车场里的车每天都停得满满的,山路上甚至出现了交通拥堵现象,青中村还从没有来过这么多人。

现在的青中村人,就像是生活在“美梦”之中,年轻人陆续返乡,纷纷搭乘着乡村旅游的便车,争相做起了美好生活的“致富梦”。

这一天,村民吕龙芝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去“凑热闹”,爬上山口渴得紧,却找不到一处卖水的。

当天晚上吕龙芝就有了“开个小卖部”的想法。不到十几天,她就拿到了山顶那间空置小木屋的钥匙,条件是“没有租金,但要义务打扫玻璃栈道的卫生”。

2018年3月9号,小木屋正式开业。刚开始铺货,游客就不断涌来,当天吕龙芝就赚了800多元。

茶叶专家现场指导村民管护茶园 黄志顺//摄

“你这儿怎么不卖青中的土特产?”游客的话点醒了吕龙芝,干四季豆、洋芋果、干香椿等村里人眼中再寻常不过的山货,成了热销土特产。

青中村2015年来的收入变化

2015年以来,产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6598元,2015年8559元,2016年9703元,2017年10695元,逐年稳步提升。

从只卖饮料零食,到添置冰柜、爆米花机,再到安净水机开茶座、吕龙芝不断刷新着小木屋的业务范畴,现在她平均每个月都有5000多元的净利润。

在玻璃栈道观完紫阳县城全景、赏罢山林云海,回身俯瞰,“白墙灰瓦马头墙,院落道边格桑花”的古韵村落绵延在山坡下,郭家梁美得像幅画。

从栈道下山的两条路,几乎所有游客都默契地选择了郭家梁这一侧,去郭家梁吃农家菜也成了下山后的必备节目。

“当初给周显宝做置换房子的思想工作时,他还希望给他安排个打扫卫生的岗位,现在你看他还愿不愿意干清洁工?”曾顺宝打趣道。

搬到新房后,村里安排想开农家乐的人培训厨艺,周显宝第一个报了名。“政策这么好,还请厨子手把手免费教,我们就住在景区里,还不靠自己奋进哪得成?”今年正月初一“宝哥土菜馆”正式开门迎客,当天就赚了七八百元,现在平均每个月都能稳定在6000元以上。

如今,郭家梁的农家乐越开越多,但青中土鸡、农家猪蹄等“土味硬菜”依旧得提前电话预约才能吃得到。

热闹的农家乐对面,村民原来破败的土坯房依旧错落在原地,一道马路隔出了青中的“今非昔比”。

今年4月28日,紫阳县政府与西安合众丰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青中村多元化旅游综合体的合约。这份1.2亿元的投资大礼包,将特色民宿、餐饮酒店、游客集散中心、绿化改造工程等项目,一股脑砸向了青中村这个“嗷嗷待哺”的小山村。

“我们都不愿再住的土坯房,怎么能做民宿?”看了生态建筑专家胡冗冗的设计稿后,村民们心中的问号才变成了感叹号,“原来住了这么些年的土房还可以这么弄!”

“不搞大拆大建,我们会保留原汁原味的陕南民居样貌,通过技术手段做好硬件升级,把土坯房改造成高端民宿,给旅居者舒服、接地气的乡愁。”合众丰盈总经理周宇说。

“山里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的传说,就有可能在青中民宿明年5月建成后变为现实。

“我们青中只是欠打扮,就像深山里十七八岁的大姑娘,稍作修饰,韵味就出来了。”曾顺宝说道。

青中村这个“大姑娘”要打扮出味道,漫山遍野的植被就像她的秀发一样,必须先梳好。一块有、一块秃的“脱发茶园”经过科学管控,被治愈的葱郁茂密。“坡改梯运动”更是让青中的“秀发”层次分明。

今年春天,青中村按照“樱花沟、李子坡、桃花园”的规划布局,将8400株车厘子、蜂糖李、冬桃等“有颜又值钱”的果苗点缀进700亩茶园和路边。

——既脱了贫,也脱了“俗”。青中村,这个“大姑娘”的头上有了花卡子。

猜你喜欢
土坯房养鸡村民
冬春养鸡如何提效
伏天养鸡 注意这四点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河北平乡:会养鸡变“慧”养鸡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养鸡趣事
陕西土坯房工程整治模式
怀念土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