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0年前,被称为“改革开放前奏曲”的国务院务虚会

2018-09-03 07:16刘捷
党课参考 2018年17期
关键词:国务院改革开放现代化

刘捷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至今,马上要满40年了。这场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何会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通过改革开放加快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来启动?其中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从1978年7月一直开到9月的国务院务虚会。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大规模出国潮的巨大冲击

人们一般称1978年为改革元年。这一年,预示中国即将发生决定性积极新变化的因素持续叠加。

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并由新华社向全国转发,由此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通过这场讨论,批判危害多年的极“左”思潮,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反思过去的曲折,思考未来的出路,党内外思想日益活跃,开始出现酝酿对开放和对若干体制进行改革的新局面。

同样在这一年,由大规模出国考察切身感知的中外经济科技之间的巨大差距,又给党和国家领导人造成了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当时中国被封锁和自我封闭了20多年,除了少数搞外交和外贸工作的领导外,大多数领导人都没有出过国,对于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不甚了了。对许多人来说,1978年是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身临其境”观察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进程的当代发展情况。这一年出国考察的代表团都是直接由中央派遣,每个代表团回国后都写出报告,并向中央领导人汇报。这些报告除了提供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行性论证,还提供关于被考察国家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经验的说明。比如,赴西欧五国代表团的报告中提到了关于瑞士、丹麦等国农场主不把自己的农场随便传给儿子经营的例子,给人很深的印象。为了保证农场的经营,这些国家的政府规定:农场主的儿子要经营父亲的农场,必须是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取得国家颁发的“绿色教育证书”,还要在其他的农场实习两年,考核合格才能继承。一系列出国考察带来的新信息,直接推动了国务院务虚会的召开。

只“务虚”不“决策”背景下的两次重要讲话

197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并讨论了谷牧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汇报。大家兴致很高,汇报会从下午3点开到晚上11点。聂荣臻说:“过去我们对西方的宣传有片面和虚伪之处,这反过来又束缚了我们自己。”大家都表示是下决心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一周之后的7月6日,国务院务虚会就在北京西皇城根9号国务院临时办公地召开,直到9月11日结束,断断续续开了两个多月。会议规模并不大,但规格很高,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44个重要部门负责人,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康世恩、耿彪、谷牧、王震、陈慕华全都参加。会上有30多位各部门负责人先后发言,几乎覆盖了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围绕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速度这个主题,许多与会者在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地涉及了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谷牧回忆说:“一系列重要思路打开了,包括正确运用价值规律,改革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等,特别对如何加强技术引进,扩大外贸出口,采取灵活方式利用国外资金等,讨论得很热烈。”

这次国务院务虚会最大的“特点”是“务虚”,即只作讨论、出谋划策,不作决议、决策、决定。但会议所“务”所“谋”的多为指导经济工作的“实策”,而绝非空洞玄虚的“泛泛之论”。其中有两个文件对后来的实际决策发生较大影响:一个是7月28日胡乔木的发言,另一个是9月9日李先念的总结讲话。

7月28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就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发言。胡乔木发言中提出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央高层领导和许多经济学家的共识,很多观点后来融入了由他主持起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

9月9日,李先念代表国务院作总结讲话,讲话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管理方式,改变人们的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这场革命,规模的巨大,变化的广泛、激烈、深刻,任务的繁重、急迫,意义的深远,都不亚于我们党过去领导的任何革命。”后人评价道,李先念的讲话“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经中央同意,较系统地提出一些重要观点和举措,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曲”。

我们党“重视改革,发轫于这次务虚会”

长达两个多月的国务院务虚会,就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速度所发的议论、所提的办法、所拟订的措施,总基调是“改革开放”。虽然包括李先念的总结讲话在内,会议在一些方面表露出了急于求成的情绪,但会议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这次会议为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作了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在国务院务虚会还未结束的9月6日,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计划会议,会议一直开到11月3日结束。这次会议侧重于改革问题,也是对务虚会基本精神的贯彻落实。全国计划会议的重要成果,是明确提出经济战线必须实行三个转变:从上到下,都要把注意力转到生产斗争和技术革命上来;从那种不计经济效果、不讲工作效率的官僚主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转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结合起来的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上来。“三大转变”思想的提出,说明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经济体制必须改革。

这次会议便于人们畅所欲言的形式,直接为后来的理论工作务虚会所仿效。1978年末至1979年初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曾对改革开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正是这次会议促使邓小平下定决心,组织力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以便统一全党的意志,集中全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工作务虚会就是叶剑英借鉴国务院务虚会会议形式后提议召开的。

这次国务院务虚会是我们党在十年动乱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唯一一次用如此长的时间,集中地、深入地探讨并明确提出通过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引进的办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终确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奠定了基础。于光远说:“这次国务院务虚会起了开阔视野启发人们思想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的党正视经济体制中的问题,重视改革,发轫于这次务虚会,未尝不可。”■

猜你喜欢
国务院改革开放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图了解)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