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观察

2018-09-04 09:26刘芳洁张国梁刘海英唐蕾王勇兴
新中医 2018年9期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耳穴原发性

刘芳洁,张国梁,刘海英,唐蕾,王勇兴

舟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浙江 舟山 316000

原发性失眠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失眠患者数量逐年升高,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失眠是造成其他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可引发心肌梗死、焦虑、哮喘、肌肉疼痛、头痛、骨质疏松及关节疼痛等。原发性失眠患者其临床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困难、反复醒来或者早醒,另外还包含对患者日常活动影响,如情绪、精力、认知、行为及敏捷度等的改变。西药虽可缓解失眠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但药物依赖性较大,且有一定副作用,不适合长期使用。中医治疗从整体入手,全面调节患者机体功能,且基本没有副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以期为临床患者治疗提供一些借鉴。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符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1]内相关诊断准则;焦虑与抑郁量表得分≤55分;年龄18~65岁;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得分≥7分者;阿森斯量表积分≥6分者;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1.2 辨证标准 拟定为气滞血瘀证[2]。症见: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头痛胸痛,或胁部刺痛,目眶黧黑,面部褐斑,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延长、怒张,脉涩或细。

1.3 排除标准 过度抑郁、焦虑所引发失眠者;睡眠机能紊乱、昼夜节律睡眠及呼吸睡眠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过度喝浓茶、咖啡及饮酒等所造成睡眠障碍者;药物所引发的失眠患者;合并造血系统、肾、心脑血管、肺及肝等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者;处于哺乳或者妊娠期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失眠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19例,女29例;平均年龄(50.03±6.18)岁;平均病程(2.06±1.48)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3.18±2.10。观察组17例,女31例;平均年龄(49.75±6.34)岁;平均病程(2.26±1.35)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2.87±2.04。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处方:牛膝、桃仁、川芎、红花、桔梗、枳壳、赤芍、柴胡、甘草各12 g,生地黄15 g。每天1剂,加入清水煎至300mL,分早晚服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贴压。所选耳穴为神门、心、内分泌、肺、皮质下、肝、交感、肾及脾区。参照《最新国家标准耳穴挂图(2011年)》[3]定位。操作步骤:选取坐位,患者耳穴皮肤和医师手指常规消毒,选择硬度、大小适宜且光滑的王不留行籽;将王不留行籽在75%乙醇内消毒,而后贴于0.6 cm×0.6 cm胶布的中央,胶布使用止血钳夹取后进行耳穴压豆,耳朵出现发红、酸麻及胀感为佳,每天按压3~5次,每次 30~60 s。

1疗程为10天,2组均治疗3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4]评分。该量表包含七个方面:日间功能障碍、主观睡眠质量、催眠药应用、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评分为0~3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其睡眠质量越差。②治疗前后脑电超慢涨落图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包括多巴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乙酰胆碱、5-羟色胺水平。③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IL-6含量。采集2组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5mL,ELISA法检测血清IL-2、IL-6含量,具体步骤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4.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前,2组PSQI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评分、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

4.2 2组治疗前后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多巴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乙酰胆碱、5-羟色胺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多巴胺、乙酰胆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及5-羟色胺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

4.3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2及IL-6含量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血清IL-2及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2及IL-6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L-2及IL-6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更 明显(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日间功能障碍2.65±0.64 0.75±0.14①②2.67±0.59 1.38±0.17①睡眠质量2.48±0.49 0.97± 0.21①②2.50±0.51 1.59± 0.24①催眠药物0.99±0.53 0.21±0.05①②1.01±0.48 0.67±0.09①入睡时间2.79±0.52 1.28±0.27①②2.81±0.48 1.76±0.30①睡眠障碍1.69±0.68 0.84±0.15①②1.71±0.65 1.35± 0.14①睡眠效率2.69±0.74 1.29±0.20①②2.67±0.72 1.82± 0.23①睡眠时间2.90±0.47 1.21±0.08①②2.88±0.46 1.90±0.11①总得分16.19±3.51 6.55± 1.06①②16.25±3.69 10.47± 1.18①

表2 2组治疗前后脑电超慢涨落图相关指标比较(±s) pg/mL

表2 2组治疗前后脑电超慢涨落图相关指标比较(±s) pg/mL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多巴胺7.90±1.64 5.41± 1.38①②7.88±1.57 6.54± 1.42①γ-氨基丁酸6.74±1.26 0.42± 1.34①②6.76±1.30 8.14± 1.01①去甲肾上腺素10.78±2.43 14.38± 2.86①②10.81±2.41 12.18± 2.34①谷氨酸5.39±1.28 8.18±1.69①②5.42±1.32 5.97± 1.14①乙酰胆碱18.87±5.61 14.37±5.26①②18.89±5.56 16.76± 4.68①5-羟色胺20.07±6.12 27.49±5.23①②20.09±6.15 23.76± 4.96①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2及IL-6含量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2及IL-6含量比较(±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IL-6(pg/mL) IL-2(ng/mL)48 48治疗前8.12±2.69 8.21±2.48治疗后3.97±1.76①②5.98±1.75①治疗前108.51±26.48 106.91±26.41治疗后75.39±15.04①②86.74±15.36①

5 讨论

失眠为神经官能症中最多见的疾病,是由不良睡眠卫生、医疗条件、精神疾病和药物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多数患者药物和抑郁是主要因素。突然精神刺激、强烈情绪波动、长期精神紧张、持久的思想矛盾、不适当连续思考等,造成精神消耗过度,理智与情感过度冲动,长时间则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紊乱而出现失眠。

中医学古籍中虽没有关于原发性失眠专名,但依据其相关临床症状可归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睡、不得眠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主要因为个体体质、外感六淫、久病体虚、七情内伤及饮食不节等,造成机体脏腑失调、阴阳失交、营卫失调,进而发生失眠。本研究认为患者发病主要为气血失调。人至有生,全赖于气,只有气机协调有序,各项生理活动才可充分发挥,气血、脏腑活动才可维持协调稳定。本病初起多为气机不畅而致血停成瘀,经络气血瘀滞不能上养心神,或气血瘀滞于脑而扰神明所致失眠。对照组所用血府逐瘀汤源自《医林改错》,方中桃仁可破血行瘀;红花可祛瘀止痛、活血通经,二者配伍为君药;川芎活血止痛、行气开郁;赤芍有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生地黄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枳壳、柴胡行气活血、疏肝解郁,上述药物共为方中臣药;桔梗载药上行,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二者为方中佐药;甘草味使,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起行气开郁、活血祛瘀之效。

耳和机体脏腑、经络等都有紧密联系,耳穴疗法为中医针灸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法通过耳穴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神门为手少阴经原穴,有养心安神、镇静功效;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生髓,耳穴肾可健脑安神;心藏神,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刺激耳穴心,可调节心藏神功能,使神得安;肝主疏泄,肝疏泄功能异常会造成机体情志和精神活动改变,耳穴肝可疏肝解郁,凝神静志;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刺激耳穴脾可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现代医学认为,耳部神经丰富,包含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耳颞神经、脊神经丛的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交感神经。通过对耳部神经刺激,可抑制或者削减其病理兴奋区域,使神经细胞抑制和兴奋状况趋向平衡,进而治疗失眠。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PSQI量表得分及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相关指标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说明耳穴贴压联合血府逐瘀汤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相关指标。相关研究显示原发性失眠患者其机体神经系统激活去甲肾上腺素轴以后,肾上腺素所分解的因子会造成IL分泌量增大,其中IL-2主要作用为加速炎症细胞增殖,对机体炎症反应有重要影响;而心理应激、慢性失眠、慢性病痛和慢、急性睡眠剥夺等会导致机体IL-6含量升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2及IL-6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说明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贴压可明显降低失眠患者体内炎性因子含量,这可能与本治疗方法改善睡眠的机制有关。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贴压可降低原发性失眠患者PSQI得分及机体炎性因子含量,提高其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血府逐瘀汤耳穴原发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血府逐瘀汤治疗酒精性肝病并失眠的临床效果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血府逐瘀汤治疗隐匿性抑郁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