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彩锦绣的针法设计

2018-09-05 02:40代胜稳张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凤鸟针脚锦绣

代胜稳 张毅

图1 王建华大师彩锦绣作品《忍冬·凤鸟》

彩锦绣是可视的物质形态,彩锦绣的针法设计则是意念具象化后的非物质形态,带有意象表现性意识。如何将刺绣艺术的意匠之美同材质之巧完美结合是彩锦绣设计创作的关注点,也是当下彩锦绣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

1.南通彩锦绣的传承背景

1.1 彩锦绣的概况

南通彩锦绣是20世纪60年代在继承传统刺绣中的“点彩”和“纳锦”针法基础上,加之染、衬、钉、盘等各表现手法,融入现代设计元素,逐渐创新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吴山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描述:“彩锦绣是在继承传统戳纱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品种,以“点彩”和“纳锦”两种针法组成。其工艺特点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灵活运用点彩、纳锦针法,以及其染、衬、钉、盘等各种工艺手段,组成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1]其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有别于传统的苏绣形式,成为南通地区的刺绣典型代表。彩锦绣得名是以前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老所长宁覃先生在“点彩”和“纳锦”中各取一字发展而来,正式称谓的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创彩锦绣艺术先河的艺人是张元芳先生,当代彩锦绣传承人王建华大师便是其高徒。20世纪,受装饰艺术之风的影响,以及时代优秀艺术家的推动,促使彩锦绣在传统刺绣形式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新创,其发展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包孕了纵横古今的艺术气息。横向看南通彩锦绣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六十年代的初创期,七八十年代的辉煌期,九十年代的滞后期;纵向以现当代彩锦绣作品来看,新的设计理念的融入赋予了彩锦绣现代设计的时代审美意趣,同时对于彩锦绣针法的设计也是创新不断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2010年,彩锦绣被列入了南通市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1年作为苏绣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2 西魏288窟人字披图案(图片来源于敦煌石窟公共网)

图3 《忍冬·凤鸟》图注

1.2 关于“点彩”和“纳锦”针法

针法即用针的方法,绣制的技法。针法包括针脚的长短及其角度变化,是一幅刺绣作品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点彩”针法是网格经纬交叉45度角方向的斜向缠绕的用针方法。此针法的施针方向一般为右上到左下,绕一个十字交叉形成一针,一针即一点。“点彩”针法的设计相对单一,运针时需藏好线头线尾,保持方向一致。“纳锦”针法则为多方向跨格用针的方法,相比于“点彩”针法变化灵活丰富。“点彩”和“纳锦”针法源于传统的戳纱绣,亦称纱绣,也有地方称为纳绣或纳纱绣。从现存古代的戳纱绣绣品看,过去针法的运用都比较固定。如清代宫廷服饰中的“戳纱”和“纳纱”刺绣针法都只以两者中的一种工艺形式表现。南通地区的相关民间刺绣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钱褡等,其针法的表现形式变化也较少。在当代的彩锦绣艺术中,针法设计衍生出了许多创新形式。彩锦绣针法虽源于古代戳纱绣,但现代彩锦绣的发展融入了当代设计的理念,突破了传统刺绣的旧有形式,在实用性绣品为主的存在形式中逐渐转向观赏性刺绣,发展成为现代装饰性的刺绣美学艺术。近年来,彩锦绣艺术逐渐进入刺绣的当代学术研究领域,引起了高校学者和当代刺绣艺术家的广泛关注。

2.植物图像的针法设计

彩锦绣作品《忍冬·凤鸟》(图1)以对框形式呈现,是王建华大师敦煌题材的现代彩锦绣作品之一。作品制作于2010年,尺寸为50厘米×52厘米。画稿经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培中先生根据敦煌壁画元素改创而成。作品的创作来源于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字披图案。图2所示为敦煌石窟网西魏时期288窟人字披图案,从中可以看到彩锦绣作品图像造型的映射。作品中植物图像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造型,在同时期该窟后披的部分,绘制有凤鸟莲花摩尼宝珠纹,似一瓶状的摩尼宝珠晶莹放光,顶端生出莲花。此元素在作品中均有所涉及。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画稿在现代设计中的再演绎,重塑了中国古代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工艺美术表现中的生命活力。

2.1 忍冬纹样的针法设计

忍冬纹样构图以组合状分布于对幅作品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凤鸟一幅中,忍冬纹样构图位置为凤鸟口衔忍冬枝、凤鸟脚踩莲花两侧包括与尾巴平行处,以及凤鸟最下部莲花的左右两侧。忍冬纹样在雉雊作品中的排布形式与凤鸟一幅类似,分为雉雊口衔忍冬枝、雉雊脚踩莲花左右两侧、瓶状摩尼宝珠纹左右两侧呈现。但忍冬图案造型设计同凤鸟一幅有所差异。图3刺绣原作中提取的忍冬纹样和莲花纹样的图像,分别以阿拉伯数字标注忍冬纹样,以英文字母标注莲花纹样。

忍冬纹样的针法设计以垂直方向施针,造型呈对称状。凤鸟口衔忍冬纹样各单瓣忍冬的颜色不一,同时针法存在微妙变化。两层颜色的忍冬纹,内层针法同单色单瓣忍冬,外层针法以单针垂直方向施针排布。单针施针的排布方式(a)为忍冬纹样针法表现中的基本针法结构(图4)之一。针法设计在忍冬纹样中定位比较固定,在凤鸟尾巴处顺势上扬的忍冬纹中有运用,但左右两侧凤鸟尾巴平行位置处,忍冬纹的针法由于单针组合方式不同、针脚长度不一,形成的针法视觉对比较为明显。同样为一个方向施针,针法排布产生的效果虽与凤鸟尾巴处顺势上扬的忍冬纹弧形曲线方向一致,却营造了针法不同倾斜角度的感觉。另外的基本针法结构(图4)为两针错开垂直方向施针,分为左针高于右针一格排布(b)和左针低于右针一格排布(c)。b和c均可视为两针构成的不同针法单元。在这三种大的基本针法结构框架下通过拉长或缩短针脚长度、改变每一单元间距的组合可以演变出众多微妙变化的针法设计。如图a1、b1、c1所列举的针法变化。对于针法设计的分布规律,可从忍冬纹样图像对比(图5)中看出。除去图中标注的单针施针排布(a)的针法外,忍冬纹样中的其他部分均为左针高于右针一格排布(b)和左针低于右针一格排布(c)系列针法。由此可见,整体针法设计统一中的部分差异性变化。

图4 忍冬纹样基本针法结构图(以10格针脚长度为例)

以图注7左侧雉雊图像为例(图6),雉雊口衔忍冬纹的针法设计除两层颜色的忍冬瓣以外(外层针法a+内层针法b/c),同色单瓣忍冬纹表现形式即为图6所示的左针高于右针一格排布(b)和左针低于右针一格排布(c)系列针法。b针法单元和c针法单元中两针脚的长度基本保持一致,只在表现对象图形轮廓边缘转折处存在微变。这也反映出了针法设计在塑造表现对象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合其形态变化规律。

雉雊脚踩莲花的左右两侧的忍冬纹样造型对称,对于针法的运用也是基本一致的。文中列举图例为左侧雉雊脚踩莲花的右侧忍冬纹样的针法设计(图7)。右侧忍冬纹样由下到上来看,底部的针法同雉雊口衔忍冬纹针法(c系列针法)一致,两针一单元,左针低于右针一格排布。再向上针法主要为单针施针的排布方式(a),等长针脚长度为6格,右侧每针均比前一针以1格的距离向上平移适合于忍冬纹样造型内。上扬忍冬纹针法设计在下面针法设计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以单针为一个单元(a),多单元为一组来看,此细长平面内由下向上,针法设计表现形式为:“等长9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7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10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6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11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6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12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5格针脚长度一组”。此针法设计在适合形态内的变化特征即下面一组针脚长度逐渐以1格距离拉长,而上面一组针脚长度则逐渐缩短,此处传达了抽象针法本身表现空间的一般规律。在针法继续向上延续的同时,忍冬纹的造型与上面雉雊口衔忍冬纹样产生交叉重叠。此时的针法设计由下面规律线性的排布方式的变换成了与雉雊口衔忍冬纹样一致的点状视觉感的针法。由此可见,在表现对象交叠的二维平面内,采用相近的针法设计可避免对立冲突的针法语言,弱化针法间的对比关系,能够体现针法主体前后产生的空间层次。此针法设计在摩尼宝珠纹两侧的忍冬纹(图8)中也有所应用。下部为单针施针排布的针法设计(a),内层和外层上扬忍冬纹的针法设计略有不同,由下到上外层忍冬纹样针法设计变化为:“等长10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5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9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5格针脚长度一组”……内层忍冬纹样的针法设计为:“等长9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6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8格针脚长度一组+等长6格针脚长度一组”……这都体现了抽象针法本身上下、内外的空间虚实关系。

图5 忍冬纹样对比图

图6 左侧雉雊图像针法图

图7 左侧雉雊脚踩莲花的右侧忍冬纹样的针法设计

2.2 莲花纹样的针法设计

凤鸟一幅的莲花构图为上(A)下(E)两层加中间位置(C)三莲花一组排布。雉雊作品中的莲花位置与之相比略有不同,左右侧雉雊回首处各有一莲花纹样(G、H)。此处为雉雊作品中莲花纹样构图最上面的部分,雉雊脚踩莲花(I、J)与凤鸟脚踩莲花(A、B)形似,三莲花纹样一组的(K、L)与凤鸟中间位置的三莲花纹样一组(C、D)相对应,而最下部图像元素则为瓶状摩尼宝珠纹。通过提取莲花纹样图像(图9),对比作品中的针法图,可以将莲花纹样中的基本针法结构归纳为下面d、e、f三种(图10)。三种不同的针法设计贯穿于整个作品的莲花纹样中。其中垂直施针设计的基本针法结构e的应用最多,在每个莲花的花瓣中均有使用。对于水平施针的基本针法结构d与f在莲花纹样中各有三处使用,即每个立体造型莲花的顶面和立面处。

以左侧凤鸟作品中的莲花纹样为例,凤鸟脚踩莲花纹样(图11)为立体造型表现。莲花纹样中针法设计有三种构成方式,即:顶面针法设计d(3针等长7格针脚长度为一单元,每个单元间距为3格)、长度立面针法设计f(2针等长7格针脚长度为一单元,每个单元间距为3格)、莲花花瓣的针法设计e(各花瓣间3针一单元垂直方向施针固定,单针针脚长度和单元间距变化丰富不定)。就整体来看,由基本针法结构d和e设计的针法视觉效果为“左上右下”的不对称倾斜感,基本针法结构f构成的针法呈水平方向平衡感。由此可见,针法主体自身形式语言的魅力以及刺绣艺人的智慧和审美修养。

图8 摩尼宝珠纹两侧的忍冬纹样针法图

图9 莲花纹样对比图

3.彩锦绣针法设计的艺术特征

对于彩锦绣针法设计表现的基本特征或者方式,一般可以归纳为三种:“针法适合”“针法结构”“组织处理”。[2]就“组织处理”这一表现方式,黄培中先生在《南通彩绵绣的发展嬗变综述》中曾谈到针法的“虚实处理”,[3]也就是指针法的“虚实组织关系”。“针法适合”即彩锦绣作品中图像表现的抽象针法要兼顾表现对象的意象而设计。也就是首先要整体把握表现对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据其传达的意象进行针法的设计,如立体造型的莲花纹样(图注A、B、E、F、I、J)通过改变施针方向营造的不同体积面的视觉层次感。“针法结构”也就是指构成整体针法的基本结构形式,如单针错格排列、单针成组平齐排布,针法的平齐和斜变。“针法结构”的设计大到作品中所有表现对象,小到单个物象的局部表现。以作品中忍冬纹样和莲花纹样的针法设计来看,最初对于两者基本针法结构的设计都有所区别和定位,丰富变化的同时都是围绕着基本针法结构展开。这样无论是变化针脚长度还是间距,作品中表现对象的针法都是在一个统一的形式基调下,变而有序。对于处理绣稿空间层次而言,“针法的虚实组织关系”是关键,惯用隐形、铺嵌、叠加的方法丰富作品表现内容。如平面化造型的莲花纹样(图注C、D、G、H、K、L)中底部由实到虚的晕染效果,立体造型莲花纹样立面上表现莲花体积转折的两条弧线形即叠加表现的装饰手法。同时在图12中上扬忍冬纹样和雉雊口衔忍冬交叉处(圆圈位置)都可以看出针法设计中空间层次关系的处理方式。

针法设计具有相对独立性。针法的设计不仅可以体现出刺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层面与表现意识,还能够表达针法的形式意蕴,即针法的形式美。针法设计的形式美包含绣面二维空间中针法的质感、虚实空间、肌理美、韵律感,以及丝线的折光效果等。这些都构成了彩锦绣作品设计表现的形式内容。作为现代装饰性刺绣艺术,其审美追求不同于古代民间刺绣上面的装饰或前辈刺绣艺人[4]做的繁复的针法。彩锦绣针法的设计是对过去审美背景下针法设计的提炼,带有现代设计的表现。这种逐渐由繁复美向简单美朴素过渡、追求清新隽永的针法设计,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传承,也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刺绣艺术的情感追求和审美意趣。

图10 莲花纹样基本针法结构图(以7格针脚长度为例)

图11 左侧凤鸟脚踩莲花纹样的针法

4.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通彩锦绣艺术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不管是在针法设计方面还是在材料表达和设计表现上,其创作发挥的潜力非常灵活。作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成功典范,南通彩锦绣意匠之美同材质之巧的完美结合可以开拓用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实现跨界再创造。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来看,南通本地化发展起来的彩锦绣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刺绣艺术的活态传承方式,代表了刺绣艺术与时俱进的时代魅力。笔者在近两年参与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中,也看到了更多的新生代力量慢慢融入到彩锦绣刺绣艺术中。相信彩锦绣的明天会越来越灿烂!

注释:

[1]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505

[2]王建华.民间刺绣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南通彩锦绣的创新之 路 [EB/OL]. http://www.jsact.cn/news/show-2728.aspx,2011-05-30

[3]黄培中.南通彩绵绣的发展嬗变综述[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4

[4]濮军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瑛[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84-120

猜你喜欢
凤鸟针脚锦绣
吉利帝豪EV汽车手自一体式灯光系统电路检修*
瓷上锦绣,鲁青追梦
凤鸟的神秘主人
党旗锦绣
从物质到信仰
淡黄柳·怀人
鸡迎锦绣春
诗句如针脚,绣遍倾城旧事
一种继电器单元的设计与应用
执笔花锦绣,携手醉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