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梵净山

2018-09-06 03:12周江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9期
关键词:亚热带梵净山哺乳动物

周江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贵州省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省的东北部地区,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它还是目前贵州省出露于地表的最古老的地层,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这里地形复杂陡峭,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非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一。

復杂的森林群落

梵净山地处中国亚热带气候带的中心,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梵净山的东西坡分别形成了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西坡:海拔800米以下为中亚热带气候,800~1400米为北亚热带气候,1400~2000米为南温带气候,2000米以上为中温带气候。

东坡:海拔600米以下为中亚热带气候,600~1250米为北亚热带气候,1250~1900米为南温带气候,1900米以上为中温带气候。

由于这种垂直气候带的差异,造成了梵净山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从海拔530米至最高峰2570.5米,可以划分为5个典型的森林群落类型: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300~19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900~2100米为落叶阔叶林,2100~235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而2350~2570.5米则为亚高山灌丛草甸。

生物“避难所”

梵净山不仅拥有古老的地质历史,以太子石和蘑菇石为代表;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为梵净山为第四纪冰川时期的许多生物提供了“避难所”,如梵净山冷杉、珙桐、梵净报春、梵净山点地梅、梵净山铠兰等珍贵植物和以黔金丝猴为首的珍稀动物。

梵净山不仅拥有复杂的森林类型,而且它的森林生态系统也十分复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小型哺乳动物,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它们在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山里的小“居民”

在梵净山的生态环境中,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小型哺乳动物为梵净山森林景观的形成和稳定做出了种种的贡献。那么到目前为止,梵净山到底发现了多少种小型哺乳类动物呢?

为了对梵净山生态系统有更完整的了解,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所在的课题组在梵净山进行了134天的野外工作,共采集到852个标本,发现了1个新种—梵净山管鼻蝠和1个新亚种—梵净山缺齿鼹,1个中国大陆新记录—单角菊头蝠,1个贵州省新记录—小纹背鼩鼱。我们发现,梵净山目前有小型哺乳动物3目11科25属54种。其中食虫目12种、啮齿目27种、翼手目15种,由于这些动物大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因此人们对它们不甚了解,这正是梵净山的另一种神秘,也是让人神往的所在。

梵净山小型哺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非常高。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常绿阔叶林到高山灌丛草甸,我们发现了许多与环境相适应的小型哺乳动物种类。比如印度假吸血蝠,是典型的亚热带物种,它具有特别发达的外耳郭和眼睛,能够借助灵敏的听觉,捕捉夏季鸣叫的蛙类,还可以利用敏锐的视觉捕捉老鼠;巢鼠是分布于高海拔的、温带的啮齿类动物,可以攀爬并筑巢;赤腹松鼠在常绿阔叶林中活动,具有储食行为;大卫鼠耳蝠栖息在岩洞内,夜间飞出捕食蚊类等小型昆虫;无斑小鼯鼠具有皮膜,在高大的乔木间滑翔;中华竹鼠,生活于地下,有发达的门齿,以植物的根为食……

生态建设,

任重道远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能对54种小型哺乳动物一一介绍,但是这些鲜为人知的动物对于梵净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至此,我不禁想起了2018年8月初发生在梵净山脚下,我与几位当地人的一番对话。

当时,我们驾车一起经过一片葡萄园,其中一位年轻的先生说:“这里种植的葡萄自开花时,就要喷施农药,在此后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喷施大量的农药。”此时,旁边一位稍年长的先生说:“近年来梵净山周边的环境看上去变好了,满眼看去,周围的环境都是绿色的,不理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虫害。”我想了片刻,说道:“环境变绿了,是事实,但是是如何变绿的?在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改造中,人们所栽种的树种过于单一,基本都是马尾松一类。如此恢复的森林不可能有很多食虫鸟类在此栖息,这对周围农作物虫害的控制也因此没有太大帮助。这些年,麻雀是不是很难见到了?许多小型的鸟类是不是也很难见到了?”他回答说:“是的。”

借助这番题外话,我想告诉青少年朋友们,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治国理念,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亚热带梵净山哺乳动物
《亚热带农业研究》2019年征稿简则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2 从最早的哺乳动物到人类
我与梵净山茶
哺乳动物大时代
哺乳动物家族会
看雪——铜仁梵净山
户撒刀
亚热带水果深加工技术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