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学教”互转

2018-09-08 10:26黄瑞夷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学

摘 要:老师拿着书本阅读课文,脑子里就想着怎么教,实际上他是很难教好的;学生捧着书本阅读一篇课文,如果满脑袋都想着这里面有哪些知识我要学习,那这样的学生也很难学好语文。如果老师能通过自己的教学转变学生的习惯,让学生捧起课本,读着一篇课文,脑袋里想着读完课文后,我能与同学分享哪些知识,我又能说出多少他们没读出来的内容呢?这样的课堂就是真正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了。

关键词:为教而教;为学而教;为学而学;为教而学

作者简介:黄瑞夷,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教师。(福建 厦门 361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9-0021-03

能读懂一篇文章的哪些内容与能教会同伴读懂这篇文章的哪些内容,这两种读书心理的出发点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我能读懂什么,可能是模糊的,领会即可,属默识知识。而我能与同伴交流读懂了什么,则一定要达到能说清楚为止,只有自己讲得明白,才能让同伴明白,这是明识知识。阅读期待不同学习效果也必不同。由此推出,当学生的预习笔记里记录的不再是好词好句,不只是文章主要内容和自己的一点点感受,而是一篇篇的文本解读;当学生不只是静坐而听,被问而答,而是能上讲台进行文章赏析,读了五年级就能走上四年级讲台,读到六年级就能走上五年级的讲台,像老师一样给学弟学妹们上语文课。那么,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此时,老师一定会疑惑:“这怎么可能?”说实在的,如果“没有向学而教,为教而学”的教学理念,这是不能想象的,但这是教学的必然。学生的潜能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他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做到。

一、教师——向学而教比向教而教好

1. 什么是向教而教?向教而教是指教师备课时,不是先想到自己能从课文中读出什么,而是先想到有哪些知识点要教给学生,找到所有的教学知识点,然后用问题的形式串起一堂课的流程。上课时依据教案走流程,哪里问、哪里读,哪处板书、哪处练笔都有条不紊,教学似流畅、生动,实际只是教师完成预设而已。而当前所谓提问式、启发式、对话式教学都是向教而教。如课文《窃读记》的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容易写错的字提醒;形近字比较、组词。

二、默读课文说主要内容

作者介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你读后的感想。

三、新授

1.“窃”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两种:偷;私自,暗自。课文中的意思是?课文中有一句直接写出来,解释了什么是“窃读”,请问这句是?(读这句)

2. 我为什么常常做这事?这样做时心里是什么感受?——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我”是怎么窃读的

换地点——换书店读。学习“每当……时候……”想象拓展“不适宜”,齐读“我会知趣地放下书……可见窃读之不易。那就不用读吧?回读“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重点理解“知趣”)

隐藏读——顾客多的店里读。模仿“虽然……但是……因此……”

读书要这样躲躲藏藏还是不读了吧——回讀——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找借口——下雨天读。学习“充足”带读充足的理由——

大些!再大些!因为这样我便——(回读课文)

这样的天气便让我可以——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四、作者除了写窃读方法之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1. 急着去书店、想书——爱读书

2. 读书过程的艰辛,方式累,时间长——爱读书

3. 读书后的感受——爱读书

这样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乍看起来设计得不错,错字提醒、归纳内容、理出文章思路等,教学逐层深入,循循善诱,读中有思,思中有读,既理解内容又体会感情,还学习表达方法。而实际上,这是老师把自己的备课结果通过问题转化成课堂教学思路,让学生读中思、思后答,学生完全在老师的指令下学习,并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出这些,为什么要设计这些问题,如“爱读书”为什么是从这些地方归纳出来的。老师也没有思考这些,只想着自己提出的每个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读书回答出来,这就是向教而教。教师千方百计设计好自己的问题,千方百计安排好教学流程,一切从教出发。看起来学生都在思考,都在读书与对话。实际上,离开老师的导问,学生什么思维都没有,根本不知道要关注哪些词、哪些句,也根本不会发现课文之间的联系。

2. 什么是向学而教呢?“向学而教”就是不教而教,教师在课堂上的作为是隐性的,是退“二线”的,前台是学生展示,教师只起主持、点拨、评判作用,有时也会示范,或跟学生唱反调,引发课堂争论。讲得形象一些就是像足球教练一样,起着统筹的作用。

有体育专家说,竞技赛可分三类。一类是射击、射箭,选手主要是跟自己竞技,克服内心的紧张、稳定自己的心绪是最重要的;一类是排球、乒乓球,选手跟对手竞技很明确,一来一往,攻防清晰。只需要较好地掌握攻守机会就好了;第三类是足球,选手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防是不明晰的,在瞬间攻防都可能发生变化,他们不仅要与自己竞技、与对手竞技,还要与场面的变化竞技,这特别需要选手的想象力、创造力。向教而教的教学,学生学习就同一类、二类的运动员一样,上课时只要控制自己不开小差,认真听讲,或是及时思考老师的提问,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回答,过程很清楚。而向学而教,学生是自己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文章,什么时候用分析,什么时候用比较,什么时候用演绎、归纳,什么时候是要去体味,什么地方要整饬思想、语言,这些都得靠自己。学习就是自己的事,要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既要关注自己的表达,又要猜想别人的思考,分享不能拾人牙慧,必须及时调整,不讲别人已表达过的内容。如此,创造性、想象力就被调动出来了,这就是向学而教,就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

二、学生——为教而学比为学而学高

为学而学就是坐在课堂上,老师说读学生便读,老师让答学生便答,老师让讨论学生便开始讨论,学生的学习行程是被控的,学习思路是听老师指挥才有的,是断裂的,被分割的。就算学生在课堂上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很完美,也很难养成阅读的能力。而为教而学的学习是为了能教,教是外露的,是要外化出来的。把学的内容外化出来,那不仅仅是理解了,而且是运用、是审美,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化。为教而学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内化的得,通过学习获得真收获;二是这个收获还要讲给别人听,而且必须讲得条理清楚,否则别人听不懂。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再整饬清楚,达到思想清晰,才能使教时的语言清晰。一篇课文自己理解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收获,不仅这个结果重要,还要追问为什么获得这样的理解,我又是怎么获得这些收获的。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要有清晰的元认识,才能教给别人。这样的学习才是一边学一边用,通过用来巩固学、提高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在这样的学与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的素质就是在这种元认知得以运用之后而提升的。

三、怎么才能做到向学而教、为教而学

把预习当作文写,学生预习作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凭借。预习是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能力去学习,预习也最能体现学生水平,预习到什么程度,就是这个学生的阅读能力程度。学生的课前水平就是通过预习成果而展示出来的,这是教师上课的起点。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不然教学就可能是盲目的,是一厢情愿的。叶圣陶说过:“如果课前不教学生预习,他们就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专教学生听讲,他们就渐渐养成懒得去仔细咀嚼的习惯……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叫他们非预习不可。”可见,预习是多么的重要,可是,只要学生预习就能达到向学而教了吗?

学生的预习过程是为教而学的过程,即学生的预习能够成为课堂分享的凭借,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学路。于是,这个预习结果应当成为文章,这就是学生预习要写预习作文,或称为学生的文本解读。学生拥有了这一能力,就能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预习来进行课堂头脑风暴式的教学。叶圣陶说过:“让同学们试讲和订正,同学们先做一番揣摩的工夫,可以增进阅读能力。坐在那儿听固然很省事,不大费什么心思。可是平时自己阅读没有老师在旁边,就不免要感到无可依傍了。眼睛在纸面上跑一回马,心里不起什么作用,那就算不得能的。”要让学生能读,是要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力去读,再进行试讲和订正,阅读能力就在这个讲与订正中提高了。

如果给学生一篇文章,让他们读上一节课,然后请他们上讲台分析给同学听,如果学生只会说主要内容和一点心得,那这根本不能算是会阅读。而会写预习作文的学生,上台就会从内容分析到字词品析,再到方法、结构评价,都能有条有理地讲解一番,这就展示阅读心力了。如有学生这么讲解《青山不老》:

談《青山不老》的环境描写

六年级(5)班 黄琦懿

课文《青山不老》并没有为老人种树花了多少笔墨,倒是在环境描写下了不少工夫,莫非,这其中蕴藏玄机?

第一处环境描写,主要对树木进行了刻画,通过富有诗情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老人靠双手创造出的奇迹。这个开头,好!

第二处环境描写,是对晋西北恶劣环境的描写。风之住所,灾害之家。这是对晋西北恶劣环境的总概括。不仅灾害多,程度也大。风沙四起,万物皆惧,擎牛卷马,丈高而坠。这也就好似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创造绿洲,就构成反衬,老人的艰辛、难能可贵就体现出来了。

对于老人的住处环境,作者也做过一些勾勒。老人不是因孤寡而种树,他曾有白头偕老的老伴,他有一个孝顺的女儿。但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愿意将自己奉献于自然,即使生活条件较差,他也愿意坚持。老人的精神在这儿便有了很好的展现。

那么,后面的内容呢?弃之一旁,不,不能!老人在恶劣环境的击打下,在生活的压力下,在身体不济的煎熬下,书写了岁月诗歌、历史奇迹,有谁能够想到、能够料到呢?接着,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人的树。泥土冲树土养树,巨树挡泥、护泥。暗喻老人与青山的关系——相知相守、互为知己、相互依靠。青山养育老人,老人种树回报。

课文的最后两段着实是意味深长,将老人的精神、品质高度浓缩成了精华。老人将生命转化成了绿洲、转化成了造福后代、绿化家园、保卫环境的品质、精神。他将他的灵魂寄托于绿洲、寄托于青山、寄托于大地、寄托于自然,使其无限扩张,得到升华,获得灵魂上的永生。青山不老,老人的精神也会继续传承;精神不老,青山长青。不老的是老人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老人与青山真正永远并存了。

青山不老魂永在,不朽精神代相传。

对这样一篇课文,学生能这么理解,能如此的审美表达,听的学生不佩服、向往才怪。这就是学生给学生上课之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构成课堂碰撞,相互启发、批评,课堂学习在这种比较、讨论中深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碰撞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 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