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生命格局

2018-09-10 23:21李海峰
家族企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上古天道真人

李海峰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两段话精辟地概括出了宇宙万物的来源以及人向天地学习、回归自然的智慧。《道德经》的主旨彰显出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才是人应该追求的,人是应该合于天道生活,这也是中国人追寻自己生命究竟的一种方式。

天人合一是中國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儒、道两家都提倡这一概念,但是其合义有所不同。儒家认为的天人合一指社会的人伦道德都源于天道,即人道的根据是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人道尽,天道返”,通过人伦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生活中修行到位之后,自然就能够明白天道。道家则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人源于自然,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归根复命,回归大道。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理想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匹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意思是: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都是由于自然的伟力所致,人在宇宙面前,只有虔敬才是本分。天地是大熔炉,陶熔浇铸了宇宙万物,万物的生息繁衍、生死荣枯都受此驱使。于是生之欢乐、死之哀伤都会在这过程之中消融。顺应人生之势,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时时刻刻都在为万物垂范、示意,关键在于人是否能够有智慧领悟天心,根据人的悟性不同,领悟程度的差异,黄帝在《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把达到天人合一生命状态的人的层次由高到低分了四层: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肛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认为,在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与精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使身体的筋骨肌肉达到高度和谐,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这是合于大道达到的结果。而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适应阴阳匹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神,在天地自然之中悠游自在,视觉和听觉都能达到八方之外,这是延长寿命的强者,也可以归到真人的行列。其次是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然处于天地自然的环境之中,顺从四时气候变化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举动没有炫耀于世俗,在外不使身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思想上的忧虑,以安静愉快为目的,悠然自得,他的身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可达到百岁左右。最后是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四季的变化规律,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古人通过天人合一的四种境界,昭示出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的心胸格局不能局限于自我与物质的表象之上,而应该有更宏伟的生命格局,完善自己的生命境界,达到完善的天人合一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不断从物质现象之中抽离出来,深入到宇宙、天地、社会更高的境界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黄帝内经》记载,黄帝向天师岐伯请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时代变迁的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岐伯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领悟大道的人,按照阴阳变化的规律,运用术数改变命运,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因此可以“形神合一,寿过百岁”。

猜你喜欢
上古天道真人
早春
天道
得心应手
上古
转角遇萌物
漫画
真人秀F2
变色龙
女娲补天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