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向极致

2018-09-10 03:30尤琦
车主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圈速时速动力学

尤琦

人类社会的进化,伴随着速度的竞争,有这样一群人,每年都要聚在一起,角逐出谁才是最极致的快。

梦归悉尼

说起来,WTAC仅仅是一项历史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国际性赛事,最初的组织者是Ian Baker,他曾在日本为HiOctane Racing车队当车手,被日本当地非常完备的TA(TimeAttack)赛事所触动,决心把这项赛事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因此回到澳大利亚后便于2008年组织了首次Superlap Australia赛事。

时光流转进2010年,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强劲对手来到澳大利亚参加WTAC比赛,诸如PanSpeed、CyberEvo、R-Magic和Sierra Sierra等等这样的强队都来到澳洲大陆上参与这场火热的TA围际大比拼。这还让Speedhunters上面的大量用户注意到了这样一项赛事,并将这项赛事投票成为年度赛事。这一切,都发生在Ian魂牵梦绕的悉尼。

WTAC是World Time AttackChallenge的缩写,这项赛事的核心是看谁能在一条赛道上做出最快圈速,根据车辆规格,各个分组分别竞赛,谁最终用时最短谁获胜,这是对于赛车性能表现、车队实力以及车手实力的一个全方位考量,这项历史并不悠久的赛事,却拥有人类最原始的诉求——角逐出最快的健将。

激情澎湃

在你的概念里,一条4.7km的赛道大概需要多久跑完?在WTAC的记录里,最快成绩是1:20.9710。为了能够保证角逐成功,WTAC采用了小数点后4位记录的形式来确保成绩能够看出差别。如果觉得不够直观,我们来做个小运算,为了方便,我们把成绩看做1min21s,在这段时间里跑完4.7km的话,平均时速竟然达到近209km/h,这可不是平直道路的成绩,而是在一条完全体的赛道上的成绩!

这样高级别的赛事,会不会带来不好落地的窘境?爱好者们该如何加入其中呢?为了解决这种窘境,WTAC设有4个级别的TA赛组别,依次为PRO、PRO AM、OPEN、CLUBSRINT,各组别分有不同的标准,也让不同级别的车手和车队都能尽情享受这场盛会。车手在各自的组别里,尽全力做出最好的成绩,这是一场没有硝炯却只有肾上腺素急剧飙升的战争。

疾风骤雨

在2017年的比赛中,全场最快的奖牌由MCA车队以1:20.9710的成绩摘得,其与第2名的RP 968之间的圈速(1:21.4850)优势仅仅只有不到1s的时间,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几个级别的比赛中也会出现。由于是TA车,所以夸张的空气动力学套件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一个要点,在这里,动力强大仅仅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对轻量化的不懈追求和对空气动力学的锱铢必较,一台赛车的空气动力学实验等级,不一定比你乘坐的波音客机低多少。

在参赛名单中,我们还能发现另外的一些事实,在4个组别中,没有任何一个组别的冠军不是日系车,PRO组第1名是日产Silvia S13;PRO AM组别第1名是本田CRX;OPEN组别第1名是本田思域;CLUBSPRINT組别第1名则是一台帅气的9代EVO。车辆来自其他国家的参赛选手虽说有成绩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但是似乎还是略逊一筹。

刺激战场

原谅我用一个火热的游戏名称来命名这段内容,但是WTAC就如同一个刺激战场,有人在场上是“狂暴战士”,也有人在场内是“长跑运动员”,有“躺鸡萌妹”,更有“战地记者”。除了TA比赛,主办方还有最高时速挑战赛,在赛道上能达到最高时速便是胜者,目前最优成绩是一辆日产GT-R,跑到了26 9km/h,这也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漂移比赛也是随着WTAC比赛一同举办的,改装车聚会也会同期举行,并进行各种类型的评比。与其说这是一场比赛,不如说这是一场狂欢,在悉尼汽车公园内,它的盛况期待着每一个人都赶来参加。

看完这篇文章,是否你已经开始心跳加速了呢?

猜你喜欢
圈速时速动力学
低汽气比变换催化剂动力学研究
低汽气比变换催化剂动力学研究
来一场极致酷跑
用动力学观点解决磁场常见问题的研究
无人驾驶小巴
时速600千米磁悬浮列车真的来啦!
利用相对运动巧解动力学问题お
一道动力学题的多种解法
从地球到太阳所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