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①

2018-09-10 13:16林宇林家润周慧
中国商论 2018年31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

林宇 林家润 周慧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日照市旅游业的重要品牌,境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a)-060-03

日照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蓝天、碧海、金沙滩”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是日照最突出的优势和战略资源,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2017年,日照市政府紧紧围绕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紧扣“旅游富市”战略,致力于将文化旅游业转化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转型发展,进而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旅客参观游览。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来日照旅游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历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向深度游、文化游转变,更注重参与到当地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满足个人的文化体验需求,在“旅游+”的背景下,来日照的旅游结构已经开始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型过渡[1]。

日照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旅游者游玩的重点,把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点放在了盘活非遗文化资源上,同时,唤起旅游者对旅游的环境保护意识。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尤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许多不足。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对旅游的环境保护问题却很少提及。因此,本文针对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1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 日照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为了推动日照市文旅融合发展,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旅游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境内的东夷文化、龙山文化、莒文化等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鲁南五大调之一,流行于日照沿海一带的民歌《满江红》,其曲调优美细腻,古雅抒情,素有“细曲”“雅歌”名称,深受群众欢迎。另外,戏曲周姑戏、茂腔,民间舞蹈龙灯舞、狮子舞、高跷舞、旱船舞等更是地方一绝。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日照农民画、日照黑陶、日照石刻、刺绣、竹编、纸扎、剪纸等,尤其是日照农民画,以其纯真质朴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思维、浓郁醇厚的气息、凝重瑰丽的色彩,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1.2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量众多

日照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侧翼的一座新兴港口城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大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此衍生了海洋文化。民间历来有祭海、祭潮、行船、捕捞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生产生活习俗,并逐渐演变成表演性的“水族舞”“三节龙”“线狮”“高跷”以及演唱性的“渔民号子”“满江红”等独特的表演形式,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

日照市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分布较广,地域性和人文性相对复杂,这充分说明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较多,截至到2017年8月,日照市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项目5项;省级名录项目18项,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97项、扩展项目29项,各区县政府公布区县级名录项目300余项,部分乡镇也已建起乡镇级项目名录[2]。

1.3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是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现出日照市地域特色、民俗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力。二是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日照市相关社区传承传播工作。“非遗在社区”项目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的生活,积极引导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社区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最终实现“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管理有机制、推进有保障、社区有生态、国际有影响”的目标[3]。促使非遗世代相传,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是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日照市地域文化的认同,增进地域归属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发挥社会的稳定作用,使其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具有重大意义。四是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色地体现地域历史、风俗等传统文艺和技能,对于广大民众展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这顯然对日照非遗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当,那就将面临着迅速灭亡。

2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原则

2.1 独特性原则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独特海洋文化特征,是沿海居民在与大海的搏击中练就了各种生产劳作生活技能,以口头或生产方式传承的各种精神文化价值,包括海洋民间艺术、海洋传统民间制作手工技艺和海洋传统节日庆典等,蕴藏着独特的智慧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得以持续的命脉和泉源,充分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当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4],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独特性。

2.2 地域性原则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文化特色鲜明,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宗教、崇奉,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风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传承[5]。如:日照农民画、黑陶和渔民节等典型地代表了日照市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这与该地域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若离开了该地域生态环境,便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也就谈不上保护、传承和发展[6]。

2.3 保护与创新原则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创新的意识,要善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有机联系起来。要走出保护与创新“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也可以是为了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就会缺乏发展的强大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必然会逐渐走向衰败。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出,也就是做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协调发展。日照市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富市”战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妥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态措施,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之中,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使当地旅游经济能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

近几年,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迅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却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这种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但是在经济效益中,却付出了生态环境。显然,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而且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对日照市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要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生存的根本利益。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不可将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走向户外、走进自然,旅游业随着人们的不断出行而快速崛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环境的好坏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环境好了,旅游产业才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环境差了,旅游业将受到较大影响。

日照市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就得充分发挥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对生态环境必须精心保护,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的旅游愿望,使中外游人不远万里,来日照参观游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做好做大,满足中外游人的旅游需求,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極大地提高了日照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与生态环境问题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作保证,增强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人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自然造化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粹以及人类精神需求的宝贵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在获得一定数量资金的同时,可以利用一些资金有效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生态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得到大面积绿化,进一步美化周围的生态环境,借助这些绿化环境,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这样就促使当地生态环境的全面净化,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日照文化历史底蕴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日照市的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日照人民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民幸福的生活在绿色生态环境中,真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2017年上半年我国旅游业:结构人群与旅游方式的双重转变[EB/ OL].http://www.sohu.com/a/165395527_414902,2017-08-17.

[2] 日照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EB/OL].http://www.rizhao.gov.cn/ContShow. php?category_id=1177&aiticle_id=84102.

[3] “非遗在社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非遗系列活动主会场活动在上海大世界举行[EB/OL].http:// www.sohu.com/a/234945725_160984,2018-06-10.

[4] 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文艺研究,2005(10).

[5] 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0(4).

[6]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①基金项目:2016年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6CTYJ17);2014年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4CTYJ08);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890013)。

作者简介:林宇(1976-),男,山东梁山人,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环境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要点相关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比分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联性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