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身后,豫军浩荡起飞!

2018-09-10 21:30赵楠楠
中国工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头雁劳模总工会

赵楠楠

近年来,河南省总工会全方位开展劳模关爱工程建设,不断加大劳模专项补助资金和特殊困难帮扶救助资金投入。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技能豫军。

今年2月,河南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一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群体的家访式调研摸底,历时近3个月。

根据这份摸底的统计显示,河南省目前还健在并与工会保持联系的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有89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模有6000余人,省辖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共有5万人。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调研对5万名河南省辖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实现全覆盖,并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他们每人送上了一张保额1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险保单,总计达50亿元,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实施关爱劳模工程

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超过60岁的劳模占河南省级以上劳模总数的45.5%,且劳模生活状况参差不齐,部分劳模存在生活困难情况。同时,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劳模日益增多,行业分布日趋广泛化。针对劳模群体的变化,河南省总工会提出,实施关爱劳模工程,加大对劳模的服务力度和精细化服务程度。

对调研中发现的困难劳模,河南省总工会除了积极组织开展劳模慰问帮扶工作外,还按相关规定,组织发放劳模专项补助资金和特殊困难帮扶救助资金,进行全方位帮扶,尤其是要为退休劳模身体健康、安享晚年创造良好环境。

“我终生都不会忘记工会对我的帮扶和关爱,让我们一家人心里暖暖的……”說起工会,今年58岁的全国劳动模范邓志芳情不自禁地感叹。

邓志芳原来是洛阳白马集团的一名布机挡车女工,前些年企业不景气,收入低,加上爱人身体残疾和女儿上大学,生活很困难。各级工会了解到她的实际情况后,立即开展帮扶行动,按规定发放了劳模专项补助资金和特殊困难帮扶救助资金。“最多的时候一年有2万多元。”2010年,洛阳市总工会为彻底解决邓志芳的低收入问题,通过多方协调,帮她调到了河南洛钼集团工作,收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在下发关于《河南省省级劳模特殊困难帮扶救助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2016年,河南对省级劳模特殊困难帮扶救助金的发放标准和规模做了较大调整。享受省级劳模特殊困难帮扶救助金的人数,由原来本地所属省级劳模总数的25%以内增加到目前的30%以内。补助金发放标准也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对低收入的职工劳模,帮扶救助金可根据困难情况由原来的一次性发放600至1200元增加到3000至5000元,翻了两番多。据统计,2017年,河南省各级工会共组织发放全国劳模专项补助资金1072万元、省级劳模特殊困难帮扶救助资金1000万元。

在关心关爱劳模方面,河南省总工会坚持开展劳模疗休养活动,每年分批组织各级劳模到国内、省内劳模疗休养基地进行免费疗休养。此外,河南省总工会还建立完善了走访慰问机制,每到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各级工会干部、企业党政负责人都要走访劳模家庭,慰问劳模情况。同时,工会对因企业破产重组暂时失业、身患疾病或其他意外情况导致生活困难的劳模,还会进行重点帮扶救助。

发挥劳模带头作用

“跟对了带头人,俺们只要肯干,闭着眼睛也能挣钱!”4月23日,河南信阳息县陈棚乡饶庄村村民李付磊领到一笔工资后笑得合不拢嘴。他口中的“带头人”就是河南省劳动模范、息县钰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刁勇。

作为钰鑫种植合作社理事长,2009年以来,刁勇在当地工会的号召下,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流转了贫困户2000多亩土地,安排李付磊在内的89户贫困户就业,与贫困户签订蔬菜种植合同381份,带领陈棚乡125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鼓励更多像刁勇一样的劳模在脱贫攻坚上有所作为,河南省总工会今年还部署实施了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化劳模技能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就业扶贫、结对扶贫、智力扶贫“六大行动”,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脱贫大局。同时,大力实施先进集体扶贫专项行动,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开展定点扶贫、项目扶贫、产业帮扶,工人先锋号、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先进集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技术帮扶、技术攻关,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我们已经向全省市级以上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发出了助力脱贫攻坚的倡议。”河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寇武江说,各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遍布各个行业,具有资金雄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技术技能精湛等优势;各级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和工人先锋号、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先进集体,具有强大的产业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能力。把这个强大的群体组织起来,必然能在全省的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河南省总工会还充分发挥劳模的特长、专长,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7,月,河南省总工会通过省市县三级工会联动,组成6个志愿服务分队,集中开展专项志愿服务活动,近百名劳模(职工)志愿者,分赴驻马店市上蔡县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基层社区,开展送文艺、送服务、送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阳市进城务工人员李相岑,组织公益活动上千次,累计志愿服务100万小时,被称为新时期的“活雷锋”。

劳模“头雁”引领技能豫军

近年来,河南省总工会以劳模为“头雁”,着手推进多层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和大工匠队伍培养选树。在全省启动万名大工匠选树培养计划,新建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3000多家,全省各级工会累计命名示范性创新工作室2000余家,构建起了立足岗位全员创新、依托班组团队创新、创新工作室引领创新的“三位一体”职工创新体系,打造技能豫军,形成产业工人队伍成才壮大的“雁阵”格局。

“有了创新工作室,创新潜力得到挖掘提高,各专业人才通力合作,联合创新,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作为全国水利行业水文勘测工首席技师,李登斌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刚刚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现有成员17名,已取得科技成果18项,转化16项,撰写论文10余篇。

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河南省各类创新工作室共取得国家专利1.1万项,创新成果2.6万项,转化创新成果1.45万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90多亿元。

在河南省总工会的推动下,河南省把弘扬工匠精神纳入职业院校基础课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体系,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评选出首批“中原大工匠”,以榜样力量助推河南“制造”向“质造”“智造”纵深发展。

平高电气机械制造事业部精密加工车间车工班班长胡中辉,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把加工出来的零件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之内,远小于传统车床加工的0.05毫米误差,比一根头发丝还细。由于创新成果突出,2017年他成为首批十名“中原大工匠”中最年轻的一位。此外,市县级工会以及产业、企业工会培育和选树“大工匠”4000多名。一个多层级、多领域的“工匠方阵”蔚为壮观。

目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劳模工作新格局正在河南省内加速形成。一大批劳模创新工作室立足生产一线,自主研发、集智创新,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以及核心零部件和特种装备上,取得了多项关键性技术成果。

同时,以他们的形象和故事为主题的劳模宣传一条街、劳模广场在各省辖市和130多个县市区全面铺开,3000多家企业建成了工匠、技能人才星光大道,树立起万面“劳模墙”“工匠墙”,越来越多地吸引职工们的关注,掀起了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热潮。

如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风尚已经在河南形成,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更多“金蓝领”脱颖而出,为出彩中原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头雁劳模总工会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大雁迁徙
劳模没来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大雁南飞
抢飞的“头雁”
抢飞的“头雁”
区总工会给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当事企业为何没担起相关责任
文山州总工会:“四三二一”齐步走 贷免扶补争创优等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