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动机分析

2018-09-10 02:24郝洁叶荪静霖
中国商论 2018年31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一带一路

郝洁 叶荪静霖

摘 要:随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明显扩大,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动机值得研究。本文总结已有的研究结果并利用实证与经验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于中国对“一带一路”直接投资动机问题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论述,根据全文的论述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对于中国未来更优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 “一带一路” 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动机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a)-148-08

随着“一带一路”启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变得更密切,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也明显扩大,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动机值得研究。

1 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源于国际贸易理论,随着二战以后對外直接投资的空前发展,此领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

1.1 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发展

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产生了许多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邓宁OLI范式、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等。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学者们将视野从产业间贸易转换到产业内贸易,以更微观的角度考察跨境贸易问题。研究的方向从FDI产生与形成转变为FDI效应、具体形式以及对产生动因的更深入研究,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以生产率的差异和企业间其他差异性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研究思路新颖,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但是利用该理论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动机问题研究成果有限,故本文选择利用最广为人知的OLI范式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扩大,而为发达国家量身定做的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法贴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问题难以做出合理的推断和解释。国外学者通过研究,产生了技术地方化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等。国内学者如冼国明与杨锐、楚建波、胡罡、杨青等也对FDI投资动机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研究结果。

1.2 发达国家FDI动机文献综述

Stephen Hymer(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他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他具有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只存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所以只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才存在对外直接投资。kindleBerger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改。Raymond Vernon(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会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而研发出的产品被其他的企业学习后,市场上会呈现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 标准化阶段,在标准化后产品退出市场前,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会在国外寻求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进行投资设厂。Peter Buckley和Mark Csson(1976)的内部化理论是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延伸。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间交易产生高额成本,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是能够通过内部化中间产品市场来节约交易成本。Dunning(1977)的OLI范式是国际上公认最全面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合了以上理论的优点。认为一个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是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区位优势(L),这三者缺一不可。另外基于OLI框架他将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划分为效率获取型动机、市场获取型动机、自然资源获取型动机、战略资产获取型动机(Dunning,J. H.. 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Neglected Factor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1998,(1):45-86.)。小岛清(1977)边际产业扩张论以日本作为投资母国的视角,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的劣势产业开始进行,而东道国在该产业处于领先地位,这样可以弥补本国因为技术、管理等落后而未显现的本国企业优势,使本国企业得到发展。Melitz(2003)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放开了企业同质这一假设,以企业作为微观研究单位,认为企业生产率高低是企业选择出口还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该理论的延伸把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分为水平和垂直,垂直动机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减少成本,转移市场分工中的部分生产过程,企业以寻求低的生产要素为导向;水平动机则表现为企业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市场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Helpman(2004)在此思路上对企业进行出口还是绿地投资做了研究。

1.3 发展中国家FDI动机文献综述

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规模小的灵活优势,与较小市场需求匹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且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加上小规模企业带来的生产成本低廉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产生对外直接投资活动。Lall(1983)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有两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本土化创新改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能够发挥发展中国国家特有的优势,实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战略,以此获得优势。Cantwell、Tolentino(1990)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是为了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以完成自身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投资的步骤应该先向周边国家逐渐一步步向技术发达国家,该理论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归因于发展中国家为了完成企业转型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扩展,这个理论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问题。他提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自身优势两方面因素。

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试图以全新的角度来解释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冼国明与杨锐(1998)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动机归因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楚建波、胡罡(2003)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和对外直接投资难度有关,如果企业有扩张的需求,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发展中国家也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杨青(2014)对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拓展,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问题除了与人均GDP相关还与经济结构以及国家福利密切联系。

1.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动机文献综述

“一带一路”问题是这两年各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关于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较多的是对区位和产业的选择问题,对投资动机的研究较少。孟庆强(2016)实证考察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动机。他认为市场寻求动机、自然资源寻求动机、效率寻求动机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同时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沿线国家的高额关税也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原因。翟卉、徐永辉(2016)得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国家直接投资的动机呈现多样化,市场规模、人均工资水平、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中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周强(2017)利用2004—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直接投资面板数据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直接投资额与地理距离和东道国市场规模密切相关。边龙(2016)基于出口贸易视角,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注重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拉动出口贸易的扩大,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投资区位方面提出中国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投资应首选中亚地区和类阿塞拜疆国家(边龙.“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选择—— 基于出口贸易视角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6)。刘振林(2017)指出中国国有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注重政绩效应而忽视经济效益,并举例中国石化出资的例子进行说明。

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概况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开始的时期相比于发达国家较晚,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大跨步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逐步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越来越频繁,总体上来说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图1和图2可见,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961.5亿美元,创造了新的纪录,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812.3亿美元 ,同比增长49.3%;对外金融类直接投资149.2亿美元,同比下降38.5%。从2002年我国建立正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开始到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稳步增长,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第一个高潮,到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成为全球第二位。

从投资行业来看,2016年制造业投资流量达290.5亿美元,同比增長45.3%,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4.8%,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有的投资行业排位位列第二。采矿业创2005年来新低。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政策导向是着重推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对外直接投资,积极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优化,在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严控,针对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持“鼓励开展”“限制开展”和“禁止开展”三种态度,限制娱乐旅游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由从投资地区来看,2016年中国对亚洲的投资流量最多,达1302.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66.4%,同比增长20.2%;对非洲的投资流量最少,为24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2,同比下降19.4%。从数据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地区上不平衡,大量集中于周边邻近的亚洲地区,如表1所示。

2.2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现状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发展从“抓紧规划”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现了稳步的发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从“快速增长”到“注重结构”。

2.2.1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规模:具有收紧倾向,注重健康规范发展

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达到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2.6%;2016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2%;2017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43.6亿美元,同比下降1.2%,投资金额占同期总额的12%。

同年中国对全球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9.4%,且没有对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的对外投资新增项目;最新的数据来看2018年1~2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0个国家合计全行业直接投资22.8亿美元,同比下降30.9%,占同期总额的12.2%,主要投向新加坡、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资料来源:商务部[EB/OL]http://www.mofcom.gov. cn/)。

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的直接投资格局开始走向更理性的形式中,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缩紧,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会一直减少变得萧条。而相反这种下降是对于投资结构的规范调整,国家竭力遏制不理性的直接投资并且注重投资行业的导向,为的是使中国对“一带一路”OFDI的健康蓬勃发展。

2.2.2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方式:并购成中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方式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包括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两种,一般来说生产率高、资本越密集、规模越大的企业较有可能选择跨国并购;出口越多的企业更有可能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蒋冠宏蒋殿春.绿地投资还是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J].世界经济,2017(7):126-146.)。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发展迅速,虽然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并购,以2016年1月~7月数据为例,共七个月我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459个,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超五成,超过了2015年的全年总额(吴婧.国际金融报[EB/OL].http://finance.sina.com.cn/ roll/2016-08-23/doc-ifxvcnrv0672657.shtml.2016.8.2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方式也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项目115起,并购金额66.4亿美元,占并购总额的4.9%;2017年,中石油集团和中国华信投资28亿美元联合收购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公司12%股权。

根据行业不同对于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也不相同,农业和房地产更倾向于绿地投资,公用事业、旅游、矿产、娱乐和技术领域则倾向于跨国并购(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对外投资与风险蓝皮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家风险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2.3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国家分布:东盟居首位,分布不均匀

将“一帶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东盟、西亚、独联体、南亚、中亚、蒙古、中东欧共七个区域,根据商务部网站数据得到2003—2015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流量区位分布。

从表2、图3可见,中国对“一带一路”的直接投资从区域上来说分布不均匀,七个区域中,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流量最大,中东欧流量最小,以2014年为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流量占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57%,中东欧占1.5%,差距很大。

具体细化到国家来看,根据表3可见,新加坡作为东盟的一员,2015年接受中国的直接投资量不管是流量还是存量都在“一带一路”各国中排在首位,直接投资流量第二到第五依次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印度。数据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选择具有近邻化、集聚化趋势。

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东盟的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已经15周年,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持续升温。

2.2.4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行业分布:能源为主,逐步转型升级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从能源和化学工业起步,行业分布上来看能源业的直接投资是最多的。2006年直接投资行业从能源扩展到金属、交通、地产等行业,随后投资行业逐渐扩展。截至到2016年,投资行业已经扩展到能源、金属、交通、农业、化学、公共事业、地产、科技教育、金融、旅游、娱乐以及其他工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且逐步向高新科技类与金融服务类发展,如表4所示。

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动机规范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界定难以量化,随着统计制度的完善和数据信息的流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研究从纯理论到利用实际数据进行经验性的规范分析,一些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动机进行了界定。Kun-Ming Chen et al.(2006)将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划分为市场导向型动机和成本导向型动机。市场导向型动机即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拓展市场,产品在东道国生产并提供给东道国消费;成本导向型动机即指对外直接投资目的是降低成本,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或低廉原材料成本等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Baltagi et al.(2007)将投资动机划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水平动机是拓展海外市场,避免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垂直型动机是寻求东道国廉价劳动力等要素,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放在东道国,产品运回母国消费。Dunning&Lundan(2008)在以上两种划分基础上把动机划分成更细致的四种:效率获取型动机、市场获取型动机、自然资源获取型动机、战略资源获取型动机。本文依照Dunning对动机的界定,将动机划分为效率获取型动机、市场获取型动机、自然资源获取型动机、战略资源获取型动机,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动机问题进行规范分析。

3.1 效率获取型动机分析

效率获取型动机与纵向直接投资动机相似,呈现的是对外直接投资目的是为了利用他国廉价的生产要素,节约成本,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是效率获取型动机的考虑因素。

“一带一路”国家人口数量庞大,沿线有6个国家人口过亿,根据2015年的数据,不包括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占全世界16%,人口占世界44%,土地面积占31%,并且沿线国家大多人口增速很快。“一带一路”国家大多为中等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潜力大,人均工资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成为这些国家吸引直接投资的优势。

3.2 市场获取型动机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共64个,涉及地区十分广泛,涵盖世界大部分地区,东起东亚,西至欧盟,一边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带;一边是经济繁荣地区,中间还有许多发展中经济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情况多样,根据世界银行标准,64个国家中18个为高收入经济体,人均收入超过12736美元;20个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收入处于4126~12735美元之间;25个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收入处于1045~4125美元之间;2个低收入经济体,人均收入低于1045美元。

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除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左右。新兴经济体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严重不完善,经济处于上升期,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国家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高收入经济体依托于石油资源和发达的工业经济高度发展,高收入及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收入高,消费能力较强,相应市场广阔。

中国企业正是看准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了活跃的投资,如图4所示。

3.3 自然资源获取型动机分析

自然资源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并且有的自然资源是不会再生的,所以更多的国家利用他国的资源禀赋而保留自己国家的自然资源。例如石油这样的重要资源对于一些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土来说十分的重要,成为各国的投资动机。

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有“世界石油宝库”的称号,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占到世界石油总产量的近1/3,出口量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一半左右,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重要的产油国。

3.4 战略资产获取型动机分析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科技文化之路,中国向各国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得战略资产交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项目取得的成果是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助力实现友好合作环境和共同发展,有利于本国科技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水平差距巨大,新加坡和以色列的工业水平最高,而柬埔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工业化水平较低,哈萨克斯坦、泰国、印度发展潜力很大,中国依据各个国家的特性和禀赋对不同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目前浙江省已经与以色列等中东欧国家尝试建立科技研发型园区,在汽车制造和其他工业领域建立合作。

中国对具有高新科技创新能力国家的直接投资更为重要。2017年康奈尔大学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新加坡和以色列的排名高于中国,说明新加坡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而新加坡又是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最大的国家,通过对科技创新力大的国家直接投资,有利于獲得高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3.5 总结

“一带一路”国家数量多范围广,从人口和人均收入来看,大多数国家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特点,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可能有效率获取型动机;从市场来看,“一带一路”国家中发达国家具有高消费力,经济较差的国家具有开拓潜力,市场获取型动机明显;从自然资源禀赋来看,中亚和西亚具有很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石油对于今天世界经济的意义十分重要,中国也在收购石油企业股份,具有很强的自然资源获取型动机;获取高新科技和管理经验也是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中具有高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例如新加坡这样的国家直接投资的原因。

4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动机实证分析

上面利用规范分析的方法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接受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作了阐述,本文为了给予更为科学的结果,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动机作分析。

4.1 变量选取、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取“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规模、技术水平、自然资源禀赋、人均工资水平作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存量。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四种动机中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属于哪种动机抑或哪几种动机,因此设定模型如下:

其中t代表年份;为随机扰动项;i代表各个国家。

“一带一路”国家数量达64个,数据庞杂,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新加坡作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较多的国家,具有代表性意义,故本文选取这五个国家作为样本,又因为某些年份数据上有缺失,故选取样本期间2006—2015年,探讨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如表5所示。

4.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在eviews6软件中录入各国数据后,为避免伪回归,需要依据各个序列做出的时序图对各序列做单位根检验,本文利用LLC和Fisher-ADF检验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四个统计量均拒绝原假设,可知五个序列协整,如表7所示。

(3)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模型的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Hausman检验,确定该面板数据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如表8所示。

根据估计结果可知各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没有问题,从结果中可见。

自然资源与直接投资呈负相关。推知自然资源不是中国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动机,虽然“一带一路”国家中不乏资源大国但目前从总体上看,自然资源不是中国在“一带一路”直接投资中最想获取的。

市场规模与直接投资呈负相关。推知获取市场不是中国对“一带一路”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

效率获取动机与直接投资呈现正相关关系。过去资本主义国家看中中国的低廉劳动力,纷纷在中国建厂,将简单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产业转移在中国。但是随着中国逐渐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实现了腾飞,成为GDP大国,中国也开始向外寻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样的实证结果符合经验推断。

如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只有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提升,科技创新是中国发展的主题,通过对具有创新能力和技术国家的投资,可以进行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利用两种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对外直接投资动机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更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邓宁的理论,本文对中国“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动机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形势看好,具有聚集性。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来说,投资也具有集中于东盟的情况,并且处于略微下降的调整形势中。

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只选择五个国家进行实证研究也是因为中国对“一带一路”各国的直接投资具有集中趋势,所以利用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新加坡为例,对动机作实证研究,能够得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动机。

5.2 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保持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在关注投资结构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的中国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推手。

本文经过对其他文献的研究总结和对中国对外以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情况的阐述,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动机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的角度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并且矿产和石油都是重要的资源,所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必然有获取自然资源的动机;“一带一路”国家中不乏经济发展较好消费能力高的国家,中国对这样一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有获取市场的动机;成本上来说,“一带一路”国家中有大部分是中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成本具有较大优势,对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一定会受生产成本的影响,具有效率获取型动机;新加坡、以色列这样的国家创新科技能力十分强大,经济发展情况较好,中国对他们进行直接投资能够获得技术的溢出效应。

在实证研究部分,得出了中国对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新加坡直接投资的动机为战略资产获取型、效率获取型的结论。这些国家作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中直接投资的大国,对他们的研究能够以小见大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最想获取什么。可见,资源虽然对于中国来说十分需要,但是中国对“一带一路”目前的直接投资动机中自然资源却不是最大的动机,呈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丛静.企业多元异质性与中国战略资产获取型OFDI的自我选择[D].山东大学,2016.

[2] 孟庆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动机的实证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6(3).

[3] 吴新生,梁琦.贸易自由化与FDI区位选择——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验证据[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

[4] 郑文.外商投资动机对FDI技术外溢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 张碧琼,李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拉动因素:东道国面板数据分析[J].全球化,2014(6).

[6] 崔凡,邓兴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综述[J].世界经济,2014(6).

[7] 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8] 张昕.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动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9] 王茂军,徐永平.中国在美洲OFDI的基本特征与决定因素[J].地理学报,2017(8).

[10] 周婷.异质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制造业500强上市企业的检验[J].中国商论,2017(22).

[11] 聂飞,刘海云.对外直接投资、技术选择与企业生产效率[J].当代财经,2017(4).

[12] 朱荃,张天华.生产率异质性、东道国市场条件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3).

[13] 魏占军,杨宏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能源进口——我国企业OFDI动机假设的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7(11).

[14] 李磊,蔣殿春,王小霞.企业异质性与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2017(11).

[15] 协天紫光,张亚斌,赵景峰.政治风险、投资者保护与中国OFDI选择——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7).

[16] 杨平丽.利润率对企业OFDI决策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J].财政与金融,2017(5).

[17] 薛安伟.跨国并购提高企业绩效了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7(6).

猜你喜欢
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一带一路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