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概论》课中的运用

2018-09-10 04:42徐燕兰
高教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概论互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

徐燕兰

摘 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剖析《概论》课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师生互动教学的前提条件,提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等,并根据《概论》课教学的实践,探讨了专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课题研究式教学等,旨在提高教学供给侧质量的以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互动式教学;课题研究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121-03

Abstract: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s Thought and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n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which involves thematic teach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project research teaching, in an attemp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Keywords: Supply-side reform; interactive teaching; project research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本文主要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入手,探索如何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听得进的同时从内心接纳,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概论》课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自從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针对我国产能过剩、创新不足、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已逐渐打破经济学领域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一个不仅适用于经济同时适用于政治、文化、教育等广大领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名词。而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指,要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改变教师“一言堂”,扩大课堂教学的有效供给,提高教师供给对学生需求的适应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对照之下,《概论》课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产能过剩”

《概论》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从中学时期就有所接触,又与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内容有部分重复之处。虽然这些课程各有侧重点,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都是安排在大一开课,对于大二才开设的《概论》课而言,那些交叉重复的内容的确导致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也成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产生知识负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助推了《概论》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上迅速崛起,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两极分化问题”、“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等。随之而来的是国际上出现了各种遏制、围堵、捧杀中国的论调,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大国责任论”等,还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目的就是与中国争夺话语权。对这些论调如果不加辨别和驳斥,不仅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会扰乱民心、迷惑大学生的思想,扭曲大学生的“三观”、模糊大学生的信念,最终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如何通过宣传中国道路、讲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与信念,提升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与思想境界,从供给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是《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和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三)作为教学供给侧的教师教学方法适应不了学生的需求

当前,《概论》课教师有的仅简单的照本宣科,以单向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灌输,自然对学生毫无吸引力;有的看似备课讲课敬业认真,理论阐述也力求完善透彻,但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授课,缺乏针对性,也同样吸引不了学生;还有的教师在没有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虽然为了提起学生的听课兴趣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试图用各种“花哨”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结果也吸引不了多少学生的认真听课。显然,教师的供给适应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离自己很远、离生活很远,从而难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甚至极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造成潜在的逆反心理。众多的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现象相当普遍,上课玩手机、做专业课作业、准备过级考试、做其他事情乃至趴在桌上睡觉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其中也包括了《概论》课。从考试的结果来看,部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强。

上述现状要求《概论》课教师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探索如何提高教师供给对学生需求的适应性来扩大课堂教学的有效供给,“让大学生领悟思想政治理论的与时俱进性”。由此,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在《概论》课中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包括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等;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3]

开展互动式教学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一)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多的教育理论表明,在大学教育中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很重要,必须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的想法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打开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的建构式教学模式。由此,《概论》课教师必须改变只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互动交融,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反思的意识,让学生在思考、参与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愿意融入《概论》课堂。

(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当代学生受信息化、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较为复杂,课堂教学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体会学生的感情,才能引起情感共鸣、获得预期效果。为此,教师应该首先要了解学生最关注的“热点”是什么,症结在哪里?他们最希望教师用什么方法、给他们讲什么问题?所以,每学期开课时,教师不应急于进行理论讲解,而是要先做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困惑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状况;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等。可以在第一次上课时,以课堂小调查的形式(准备好小纸条发给学生),列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按顺序列出你最关心的三个社会问题”、“按顺序列出你最关心的三个学校问题”等等来了解学生的想法;或者平时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等問题解决了,课堂教学中“本体的回归性、主体的区分性和生命的依托性”就会得以增强。[4]

(三)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教学的供给侧,要驾驭好互动式课堂教学,需要自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技巧及育人能力。因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常常会从自己的视角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而《概论》课本身就是一门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的课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一些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如: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通过教学研究了解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前沿动态,才能娴熟地运用知识,精选教学内容,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播科学的最新成果,展望学科前景,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

三、供给侧改革思路下在《概论》课中运用互动式教学

围绕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供给“产品”的质量:

(一)整合教学内容,实行专题式教学,提高教学内容供给侧质量

针对《概论》课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既兼顾大学思政课四门课程各自的侧重点,又注意发挥各课程之间的联动作用,使四门课程协调共振、有序推进、相互影响,避免各课程各自为政或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在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按内容的相关性实行专题式教学,使其更具连贯性和针对性。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学生实际,可以把教材中的几章内容合并为一个专题,也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一章内容分为两个或几个专题,盘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存量;还可以根据实际补充一些新专题,如:“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三农问题”等;在相关的专题讲授中,又可根据现实补充新的内容,如,“‘港独‘台独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影响”等,增加教学内容的增量,提高教学内容供给侧质量。这样不仅课程内容线条更清晰,而且与现实结合更紧密,针对性也更强,学生也更喜欢学。

(二)提升供给主体(教师)的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

首先,《概论》课教师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并教育和引导学生,给学生正确的导向,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其次,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背景。要潜心科研,深入了解、探索新的学科前沿,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所获得的新理论和新见解来回答学生的问题,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逻辑分析去说服大学生,使《概论》课教学焕发出独特的理论魅力。再次,要有较高的教学技能。能根据课堂实际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使学生乐学好学,融入课堂,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更有创造能力。

(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改变一本教材,一个PPT,一念到底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每节课可以利用的一切课堂资源,如:根据李克强总理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的作用,如CAI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视频、微课堂等,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需求,也把教师从教材的“奴隶”状态中解放出来;充分运用案例、情景模拟、试题库等,增强课堂教学“目标的精确性、内容的丰富性、时机的精明性、结构的精准性、方法手段的精致性、效果的显著性。”[5]

(四)创新教学供给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陶行知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设计问题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在课堂内掀起一个又一个观点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的供给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同时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布置相关思考题,借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設过程中、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可对对方的问题提出质疑,互疑互问,相互启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探究问题,增添《概论》课的魅力。[6]

(五)供给新的教学“产品”——研究式小课题,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概论》课内容通常都具有发散性,都能找到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很好的契合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及学生的实际,事先预设出相关的课题,以抽签的方式分配给各小组。然后要求各小组围绕课题进行集体研究、集体完成;在涉及到相关内容的讲课时,让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台汇报课题,形式不限,可以是PPT式讲解,可以是现场小品表演、课堂辩论、现场采访,还可以是场外采访、拍视频等,最后由教师点评。依据各小组的汇报效果,让各小组长和老师打分,分数列入期末平时成绩。显然,与别的教学形式相比,课题研究式更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学生在小组集体破题——分头收集塑材——整理材料——形成PPT(或小品或视频等)——登台汇报---课后反思的整个过程中,其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得到了拓展,有些小组甚至为了某个观点或运用何种形式开展剧烈的讨论,从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协调能力都得到提高。学生有了目标,能带着问题去准备,不仅在课内而且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尤其是小组间还存在着竞争,为了达到超过别的小组的效果,会刺激他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合力工作,有时甚至还邀请别的同学友情客串、请教相关专业的同学协助课题完成。从完成的效果看,学生们的展现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生动有趣,有声有色,登台者全身心投入,台下同学也被深深吸引,常常会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带给参与者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增强自信;课题的完成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会对问题的反思。

四、结束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供给需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否则,既可能“供大于求”、“产能过剩”,也容易使供给质量过低。而通过互动式教学,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学生入脑、入心,有利于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信息,有利于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中接受,在接受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12-09.

[2]丰继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N].信息化教育网,2016-3-14.

[3]刘洪深,黎建新.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4]王婉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安康学院学报,2010(8).

[5]李菲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高教学刊,2015(17):131-133.

[6]苟利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6(12):153-154.

[7]靳小川,马颖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7(03):162-163.

猜你喜欢
概论互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论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新方法探析
《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新方法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