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研究①

2018-09-10 13:00谢茜萍
中国商论 2018年3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

摘 要: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一环。作为民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总学分过多,课程模块设置比例不合理、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取消等问题,从而使得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形势不断的变化。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应该减少总学分,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与行业考试和技能大赛结合。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a)-187-02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已经形成了一个“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也为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然而,就业空间虽大,但由于我国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增加,使得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天津天狮学院作为天津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自2013年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为了使毕业生能够较好适应不断增加的激烈竞争,亟需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动态的调整。

1 民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国际商务专业,民办本科院校包括一些独立学院也都纷纷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每个学校的专业都有较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却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总学分比较多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安排明显过多,几乎所有的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都要学习,还要学习管理类的课程,从而使得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以天津天狮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国际商务专业毕业时需要修满186.5学分才能拿到学位,其他国内同类高校也大多在180左右,最高有的达到190多学分。学生特别是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2~3门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复习,更没有时间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而同类的专业在美国大学中,本科生只需要修满120学分就可以拿到学位。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也是只有120学分。

1.2 课程体系内容设置比例不合理

国内很多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涵盖内容过宽,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的课时过多。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虽然也有一些实践的学时甚至是集中实践的环节,但很多时候则流于形式,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沟通技能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以天津天狮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金融学、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等课程。另外还有很多专业基础课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商务等,尽管课程安排方面符合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但是在课时有限、相互衔接不紧密且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

1.3 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需求脱节

国际商务专业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还是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的配套软件、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不断增长,但模拟实验软件更新速度慢使得该专业的实践往往不能站在最前沿。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开设虽然已经明显增加,但仍不足,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机会比较少,学生操作能力普遍不强,实践教学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2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要基于专业人才目标的需求,面临国家各种变化新形势,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结合天津天狮学院的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2.1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

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功底、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商业眼光敏锐,能够对市场的各种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独立处理的能力。天津天狮学院升为民办本科院校已有10年,国际商务专业设置也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但和很多独立学院相比,没有母体做依托,底子也比较薄,学生的入学成绩大都不够理想,同时学院坐落于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津冀交界的位置,因此天津天狮学院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立足地区发展,在专业定位上,着重面向本地区的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外向型制造企业、外贸公司、国际货代、物流等企业从事国际商务领域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始终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

2.2 根据国际商务人才要求的能力需求设置课程

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跨文化的商务沟通能力、国际商务活动操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1)跨文化的商务沟通能力。这一能力主要是指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听、说、读、写,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具备基础的应用能力外,更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能够接受并掌握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2)国际商务活动操作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商务单证制作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等,这是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能力与其他专业能力最显著的区别。(3)创新能力。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一项能力;另一方面在国际商务发展中创新也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管理能力。尽管在国际商务的核心课程设置中提出了很多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国际商务专业屬于管理学科的本质。因此,管理能力同样也是国际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最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以上关于民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间相互联系并不能简单的分开。如商务活动操作能力既包括操作能力也包括管理能力也需要较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作为基础,而创新能力则会始终贯穿整个商务活动。这就要求学生理论基础必须扎实同时还能拥有丰富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保证国际商务知识的理论体系完整,能力训练规范、系统,同时更要突出应用能力,从而能够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强化特色原则

目前,国内各类高校都设有国际商务专业,但如果各个学校国际商务的专业定位都一致,课程体系也都近似,缺乏各自的特色,出现“千校同课”的现象,也就无法满足人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作为天津天狮学院这样的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更难与其他很多本科学校毕业的学生争有一席之地。但是也不能盲目地进行专业特色定位,既要考虑地区发展的需求也要与学校自身的特色与有相结合,才能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可以借鉴国内很多高校的专业特色创建经验,如有些学校突出语言优势,有些学校突出法律优势,有些专业突出操作技能,有些学校突出管理特性,有些学校设置专业方向等。这些优势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专业特色课程来体现。

3 天津天狮学院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考虑到天津天狮学院的办学条件与优势以及所处的京津冀交界的地理位置,把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国际 销售、采购、物流以及国际货运代理和进出口报关等业务的基本技能,能在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外向型制造企业、外贸公司、国际货代、物流等企业从事货物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准确的,既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体现办学特色,但是国际商务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是很有必要的。

3.1 适当减少国际商务专业的总学分数

学分总数多、学时总数多、课程数量多都不能表示学到的知识多,对总学分进行适度压缩,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能够使学生更能集中精力学好需要的课程,另外,也给予学生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缩减,对于专业课设置应该适当去掉一些虽然看似有用但是在其他很多课程中都已经反复学习了的内容,另外,对一些理论性过强但是实际用到较少的课程也应该进行删减。

3.2 优化课程设置模块

对于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来说,如果课程体系中理论基础知识模块设置太多,会减少总学分或总课时的要求下,就会挤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模块。以天津天狮学院2014版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為例,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分别为59学分和28学分,以及公共基础课的实践学时6学分、公共选修课6学分,占总学分的超过一半,可见,课程模块设置不够科学,需要适当调整和删减理论教学,增加更多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且还要加大实验实训类课程的比重。

3.3 提高实践课程实用性

实训课程可以在校内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软件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国际商务单证缮制能力、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快速融入实际企业工作中。

此外尽管近些年我国先后取消了多项职业资格证书,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国际商务专业相关的证书,但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不代表职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例如,海关总署把报关员资格考试但对报关员的要求反而更加严格。国际商务师考试取消,也不意味着社会不再需要国际商务人员。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不断深化,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只会不断地扩大。即使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取消了,但仍然可以把原来各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合理有用的内容特别是实际应用能力的相关内容可以融入到国际商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当中。此外,虽然报关员资格考试取消但仍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中国报关协会组织的报关水平测试,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在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必须始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突出特色,从而能够确保培养出符合不断发展经济需要的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克朋,汪五一.国际商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

[2] 崔轩玮.欧美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特点与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4(22).

[3] 周道,彭铁光.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30(3).

①基金项目:天津天狮学院校级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号J16020);本文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名称:国际贸易实务,JP201500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茜萍(1978-),女,汉族,天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商务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