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发展对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2018-09-10 19:25车文光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普惠

车文光

【摘 要】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青海省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将来会将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给其他地区推广和提供借鉴。文章通过构建多维的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算青海2007—2016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在青海得到了大力发展。通过LS-Least Squares(and AR)模型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对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地缩小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研究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面板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促进青海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LS-Least Squares(and 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7;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3-0024-04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所以目前的金融体系是割裂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平等,这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金融的发展是让所有的群体都得到普惠,让所有对金融服务有需要的人群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联合国(UN)在推广“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现了一种公平理念,强调让社会各阶层群体都能够获得金融资源和享受金融机会,改变长期以来弱势经济主体金融服务“群体排斥”现状,使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经济主体都能在金融发展中受益。中央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应该让农村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给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向农村居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金融服务,能较好地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加了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机会,从而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增长的。本文在收集整理青海省2007—2016年相关金融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研究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通过对统计数据测算出近10年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得出青海的近10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變化,分析普惠金融在青海的发展情况和国家将青海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试点的政策优势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有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大小。通过实证结果判断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是否显著,分析普惠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从而对青海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

1 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参考Mandira Sarma在2008年建立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结合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构建了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见表1)。

通过对2008—2017年《青海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收集,按照各个金融维度权重计算方法计算出青海省2007—2016年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见表2)。

从时间维度上分析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测度指数,2008年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下滑了9.3%,这是因为在2007年和2008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改制在青海实施,商用银行特别是农商银行进行机构合并,导致了青海银行机构数量和金融机构存贷数量减少,从而使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略微下降。2009—2010年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每一年都保持0.1的大幅增长,2009年是2008—2016年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达到了143.70%,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4万亿元的投资消费资金计划,使得青海金融机构的存贷余额大幅提升。随着政策效应的减弱,青海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增加的速度放缓,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了56.72%,在2011年仅为19.62%。从2012年开始,青海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存贷余额保持稳定增长,对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大量中型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进驻青海;在中央政府将普惠金融发展放在国家战略上,青海特别注重普惠金融的发展,争取实现“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加对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布局,扩大服务范围,使得青海在2012—2016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保持稳定地提升。

2 普惠金融发展对青海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2.1 实证模型设定与调整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青海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中,采用面板LS-Least Squares(and AR)模型进行分析。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财政支出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对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因此在实证研究模型中加入以下控制变量:

GAPi=β1+β2IFIi+β3RGDPi+β4UPi+β5TAXi+β6INDi+εi

其中,i代表年份,GAP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FI代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R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UP代表城市化率,TAX代表财政支出水平,IND代表产业结构,ε为随机扰动项。

通过对2008—2017年的《青海统计年鉴》《青海金融运行报告》和中国人民银行西宁支行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青海经济发展水平、青海城市化率和青海财政支出进行统计分析。

2.2 稳定性检验

为了考察是否会出现为回归的情况,本文对各统计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当检验结果≤0.1时,被检验变量是平稳的;当检验结果>0.1时,被检验变量是非平稳的。

通过表3可以看出,本文所有检验的统计量都>0.1,所以所有的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之后的检验统计量都<0.1,属于平稳序列。因为本文数据只有10年,所以如果使用差分之后的序列会缩短研究的有效时间,使得本文的序列只能表达青海短期的经济现象,而通过GAP与IFI、RGDP、UR、TAX、IND之间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的结果能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实证研究因数的选择和分析,在变量稳定性的检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效应模型的适用范围,使用了面板LS-Least Squares(and AR)模型作为普惠金融发展对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评估方法。模型评估的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发现,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指数IFI系数为-0.470 763,说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低与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每提升一个单位,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减少-0.470 763个单位,所以实证的结果表明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缩小了青海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水平。一方面,由于传统金融的排斥性,对于低收入者过高的门槛,使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金融服务或者要付出过高的代价才能享受到,降低了农村居民获取资金以赚取利润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建立,使得金融服务的获得性增强,在政府对风险的合理管控下,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获得了贷款和理财等金融服务,将筹集来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输血变造血的发展模式,农村居民的收入得以提升,进而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在普惠金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的建立,使得农村地区居民的存款外流减弱,大量资金留在了农村地区,使农村地区的资本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以前有些余钱只放在家里,现在可以放在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而且获得了不错的利息收入,同时在村镇银行、小微贷款公司和合作社金额中,农户多可以入股,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进而减低了青海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变量RGDP系数为-0.000 000 516,虽然为负数,但是也可以说RGDP系数约等于0,说明2007—2016年10年间青海经济发展水平的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缩小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明显的作用。青海财政支出水平变量TAX在回归实证结果为-0.192 553,即青海财政支出的增加缩小了青海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与预期的分析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主要原因青海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财政支出大部分都是由中央给予支持的,青海政府将大量的财政用于广大的农牧区。青海城市化率变量UR系数的实证回归为-1.680 758,这与预期十分吻合,在青海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不断放开,大量的农民到城市就业经商,社会福利及相关的安全卫生保障措施等问题都逐渐得到了解决,在青海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依然在农村生活的居民减少,土地不断集中,农村居民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农闲时的兼职机会,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青海产业结构指标IND的回归系数为-2.661 669,表明了青海产业结构与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特别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4 促进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在以普惠金融发展对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的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和我国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从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此促进青海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1)利用政策优势,加大金融创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青海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青海省在普惠金融方面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青海省利用普惠金融综合示范条件,进行了金融创新,2016年在湟源县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在大通县进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在全省开展信用评级建设,对各市、各县、各镇、各村、各队和各户建立信用评级。通过加大对青海农村金融的创新,降低农村地区资产的定价流通成本,实现了农村地区资产的有效流动,从而减少青海地區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

(2)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青海农村地区经济投资和政策支持,增加青海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青海人口经济主要集中在西宁和海东地区,在其他州市农村地区主要是从事农牧业相关生产活动,由于当地经济落后、信息不通,使得商品流通水平低,各州县政府应该鼓励牧民外出务工和经商,通过建立合作社、商贸公司等将牧民组织起来,将牧区的牛羊肉加工、藏族蒙古族文化产品和藏药等生产活动形成产业化,利用淘宝、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3)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青海普惠金融体系。由于商业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为了占领市场份额和利益,往往将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放在城市地区,而且商业银行从风险和收益的角度考量,使得大部分农村居民被排斥在这些金融服务之外。现在由于政策的支持,大量金融机构涌入农村地区,由于没有事先的统筹规划,这个机构在一些地区重复设置,而在另一些地区又没有设置,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同时,这些金融提供同样的服务,没有形成差异化,只是机构的叠加。因此,商业银行、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小微贷款公司和各类担保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以此优化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结构,完善青海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发挥青海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4)增强青海普惠金融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良性互动。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虽然我国政府提出各种方案和政策,但城乡二元经济的局面在青海地区依然形势严峻,限制了青海农村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削弱了青海普惠金融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青海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资,促进农村地区剩余劳动的有效流动,鼓励农村居民开展多样化的生产活动,完善保险、市场等保障工作,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逐步减弱城乡二元结构,打破青海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促进青海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实现青海普惠金融与缩小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有效的良性互动。

参 考 文 献

[1]蔡洋萍.湘鄂豫中部三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评估分析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5(2).

[2]崔治文.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为例[J].地方财政研,2016(12).

[3]陆凤芝,黄永兴,徐鹏.中国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7(1).

[4]肖翔,洪欣.普惠金融指数的编制研究[J].武汉金融,2014(9).

[5]肖瑞.中国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算[J].中国商业,2015(31).

[6]张小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检验[J].新疆财经,2014(10).

[7]苟均林.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户收入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6(46).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普惠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国家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