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中国粮食营养安全问题研究

2018-09-10 04:54杜为公胡玲燕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年3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供给侧改革

杜为公 胡玲燕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应该被忽视。当前,保障粮食的数量和质量的安全,不断提高我国民众的营养水平,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粮食产量保持连增,但是我国民众开始从对粮食的生理需求转为对粮食质量和营养的需求,如何在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认识和提高粮食营养安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研究从当前粮食安全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出发,分析了当前导致我国粮食营养水平低下的原因,提出了如何化解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以求最终达到保障粮食营养安全的新目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粮食安全;营养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80306

随着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我国居民的粮食消费逐步从吃饱到吃好转变。虽然粮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依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所需的营养要求,如何不断提高粮食营养安全依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1世纪以来,粮食安全的定义被不断改进,从最初的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但是依然达不到粮食安全的更高层次——营养安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其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不动摇。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不断调节农业结构性矛盾,对于粮食产业来说,需要调节供需之间、数量与质量之间、足量与营养安全之间的矛盾。目前,粮食安全的营养安全问题错综复杂,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市场上不缺一般的农产品,但是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如何能够在供给侧改革下,实现有效地调节矛盾、化解矛盾,促进质量兴粮、营养富粮,推进粮食营养安全,首先应该科学地分析当前我国粮食营养安全水平低下的原因,力求探讨和解决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我国居民身体素质。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新特点

当前,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一大背景、大形势的逐渐展开,农业生产和粮食领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资源约束与粮食稳产保质矛盾、提高生产和保障农民增收矛盾。研究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问题,更应该了解这些老病症和新问题,逐步提高对其认识,不断研究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新形式和新动态,以求解决这些问题。

1.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紧平衡,适度进口成为新常态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结束连增长跑,出现小微下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粮食数量将会出现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对玉米的调控,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粮食高质的需求,所以目前我国粮食在市场上数量依旧在增加,但实际上生产与消费却无法实现平衡,出现产需缺口。因此,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紧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当前,粮食增产与大量进口粮食并存,不难猜测,随着粮食进口的加剧,不仅会加重我国的经济负担,还会导致我国的经济生产过重依赖国外,影响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从2009年的99.67%降低到87%,逐年下滑导致距离95%的自给率要求越来越远,我国粮食适度进口成为一种新常态。2010-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和进口量见图1。

1.2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适当引导成为新常态

目前农产品收购价波动幅度较大,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粮价在一定程度还受国际粮价的影响,2006-2015年国际粮价与中国粮价对比见情况图2。为了避免粮价不稳给众多市场主体造成的损失,在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更应该发挥市场对粮食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调节粮食价格,化解由于众多利益主体利益不均衡导致生产者利益受损情况的发生。近年来,从供给方来看,我国粮食价格受到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导致粮食生产者和粮油企业的成本不断攀升,许多粮食生产者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从需求方来看,大多数消费者需要的是廉价且高质量、高营养的粮食制品,这两者的利益我们都需要兼顾。所以,从长远来看,利用市场来决定粮食市场价格的走向,利用政府适当引导应该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趋势要继续延续、继续引导予以实施,有效化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保障国家粮食的營养安全。2010-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和粮食市场情况见图3。

1.3资源约束与生产机制和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生产成为新常态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耕地资源出现数量递减、生产承载力较低的风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就更加要求提高科技水平和农用机械的研发,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质量。近年来大量土地和资源被消耗,必须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但其推行成本高,农民短期收益小。当前,我国粮食科技水平不高,粮食制品的科技含量低,导致大量营养被截留在最终成品外,而且现有技术根本无法满足对粮食营养高质量的需求。从长远来看,如何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和粮食生产机制创新,通过利用科技来补齐因资源约束造成粮食营养安全的短板成为一大难题。

1.4粮食安全从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营养安全的目标将成为新常态

我国目前提倡供给侧改革,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要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需求,还要求质量上的进步。国内外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们更加关注食品的质量安全。随着中国的生态环境不断变差,科技水平发展依然缓慢,如何解决粮食质量和营养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不动摇,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营养安全齐头并进将成为一种常态。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营养安全现状

随着高水平、多样化的粮食消费趋势的出现,居民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营养需要的关注度开始普遍上升。近年来,国家开始逐步关注粮食的营养安全,更多的是关注粮食生产、流通、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是否能够合理保存以及如何增加粮食的营养附加值,这是粮食安全研究的一个跨越性的进步。当下,如何采用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效控制生产、加工、储存、消费过程中营养的损失,对保障粮食营养安全也同样重要。

2.1粮食生产环境亟待优化,居民的食用品质观念急需提高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更加要求从生产品质来促进居民消费。当前我国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逐步减小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度,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推进专业化和精细化耕作模式,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我国多地开始进行土壤治理计划,对农田水利和农业污染进行重点整治行动,不断优化粮食种植生产环境,促进粮食高质稳产(我国土壤污染情况见图4)。但是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粮食生产环境受挫,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民生产成本高,产粮积极性受挫。从居民的消费观念来看,我国居民的膳食质量越来越高,居民对粮食的消费不再是停留在传统的初级农产品上,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粮食作物的深加工,或者利用粮食作物来饲养动物,从而获取高热量和高营养的动物肉类来提高自身的需要。随着居民对膳食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相关的粮食加工业和肉禽加工业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加大对粮食制品和肉类制品的投入,促使其能够富含高营养价值和高质量。但目前许多居民对高质量、高营养的饮食消费观念并未形成,导致市场上充斥的依旧是低质产品,许多粮食企业由于产品堆积、粮食库存大等问题,造成企业无力经营,最终选择其他行业。2006-2012年我国居民粮食和肉类消费情况见图5。

2.2粮食流通过程出现霉变

现阶段,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扩大,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也逐步增多,从而增加了粮食的流通。粮食制品由于其存量大、周期性强,所以在粮食物流和粮食储备技术上要求十分严格。当前粮食流通领域和储存领域依旧存在着“老病症”,主要是粮食库存高、储存成本高、粮食轮换时间长等问题。目前,我国粮食物流运输虽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的要求,粮食物流由于缺乏区域间的交流,导致物流运输效率不高,各区域间协调性比较差,而且我国粮食物流采用包粮运输方式,运输成本高、工序复杂,多次流通会造成重复拆包和分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粮食制品来说,在粮食流通的过程中,必須采用先进的物流控制技术,防止粮食在流通过程中由于运输问题导致霉变。当前大多数粮食运输都是简易运输,粮食专用运输方式得不到更新,造成流通中出现巨大浪费现象。随着供给侧改革推进,粮食产业首先需要改进的就是粮食储备技术,我国粮食的储存大多是农户自有储存和国家地方收储。对于农户自有储存来说,目前大多数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农村年迈老人根本无法经常轮晒储备粮,从而导致霉变;对于国家地方收储来说,由于外国进口粮充斥我国市场,导致我国粮库粮食滞销,造成粮食堆积时间长,最终霉变,导致粮食变质。2009-2014年中国粮食仓储产业总体产能规模见表1。

2.3粮食加工环节添加物超标,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我国已经开始逐步提高对粮食质量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由于粮食安全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虽然我国已经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检疫机制和制度规范,但是仍然有许多不法厂商和生产者,生产大量劣质和添加化学药剂的粮食制品,最终引发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极坏的影响。特别是在粮食加工环节,许多粮食企业为了延长粮食制品的使用期限,降低生产成本,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导致粮食制品的性质发生改变,错误引导消费者形成新产品即高质量产品的观念,导致消费者在消费后出现健康问题。我国2010-2014年个人医疗卫生费用支出见图6。许多粮食产商为了保证粮食销售,多次在粮食加工中进行抛光,据调查数据显示,过度抛光大米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0%,这造成粮食营养大面积流失,消费者要耗费更高的成本购买,但是吸收的营养成分却微乎其微。2013年,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南省生产的大米在广东省被查出镉超标,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广东省在粮食的流通环节抽检大米,发现超标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大面积的超标。作为流通快速的社会,一旦食品安全的源头出现事故,那带来的损失是整个产业链的灾害,最终会损害居民的营养安全。中国食品安全事故分布见图7。

2.4消费结构不合理和生物技术落后导致口感和营养低下

根据调查显示,在居民的膳食结构上,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肉蛋奶、水产品占比在整个膳食结构中的占比远远低于美国的50%,仅为20%,这大幅度地降低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目前许多粮食企业主体业务多元化,大量粮食企业开始注重对粮食制品的深加工,粮食制品的营养含量也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许多居民对于粮食消费认识不足,导致在消费结构上出现严重不合理的现象。随着粮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粮食产品的种类也愈加繁多,但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却不能单纯依靠高营养的粮食制品来完成,必须依靠合理的膳食结构。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对肉蛋等高蛋白质的产品需求逐年上升,这些产品虽然营养丰富,但过分摄取,造成的是营养过剩,最终破坏营养结构。而且,我国粮食生物技术创新力不够,大多生物技术依赖国外援助,粮食生产成本加重,由于采用水平较为低下的生物技术,粮食口感差,精加工成品率低,导致居民只能购买到营养低下的粮食制品。我国2016年生物技术进口情况见图8。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粮食营养安全路径选择

如何解决与应对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有效地提高粮食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最终使用过程中的营养成分,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也要依赖科技的进步与制度的约束。

3.1建立更加有效的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许多农民开始进入市场竞争,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农民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利润,导致种粮积极性降低,农村大量的土地荒废,粮食生产的数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新一轮土改的序幕已经拉开,如何保障当前土地改革“三权分置”的有力推进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三权分置”不是简单地将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分离,而是有机地对农民集体所有权的重新架构,在此基础上更是改变了农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的重构,破解了农村土地流转困难,有效保障了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实现。所以,应该不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三权分置”的有力实施,确保多方受益,保证小农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收益,从而推动粮食生产的稳产,由于集约化的生产、粮食生产质量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将会更加加强。

同时也要建立食品安全的控制和监控预防体系。随着粮食的稳产和增产,更多粮食产品的深加工贸易不断蓬勃发展,但是如何有效地监控粮食安全,保障粮食附加值营养水平不断提高,也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架构。从粮食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如何保障粮食营养不缺失、粮食质量不变质等也急需出台相关的监控和预防体系。

3.2降低加工环节粮食损耗和过度浪费

当前,我国粮食损耗量巨大,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粮食损耗量达到350亿公斤以上。根据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来看,这些损耗接近6%。损耗分有形的损耗和无形的损耗,有形的损耗是指由于粮食在产出价值链过程中受到物理、化学或自然力等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损耗。粮食的损耗主要是有形的损耗中的自然力和人为使用的损耗。根据专家预测,在粮食的收割季节,两湖地区由于自然力的原因,导致粮食没有来得及收割,最终由于大量的霉变和变质导致的损耗大约接近两湖总产量的10%,数额巨大。最近频频曝出相关报道,大量国家储粮基地由于储粮轮换周期长,粮食发生质变,而且在收储过程中,没有做到先进的科学巡查和收储机制,大量粮食出现霉变,遭受虫害影响,浪费巨大。同时许多粮食生产商对粮食进行过度抛光,导致粮食市场上充斥着精制米,出米率逐年降低,粮食的营养价值大量流失。根据我国农业部官方数据显示,在粮食加工的这一环节,我国粮食的损耗就达到75亿公斤以上。如何降低有形磨损、降低损耗,需要我们创新粮食储备机制,保障粮食数量稳定、质量增高;也需要我们加大对各方人员的警示,增强意识,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

3.3创新粮食營养安全和粮食储备技术能力,以科技促粮食营养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在粮食储备过程中要做到“三藏”,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藏粮于技”。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的必要手段,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耕地、自然环境、水利财政等多种资源的刚性约束,如何突破这些约束,使粮食供求由紧平衡转变为有机平衡,必须提高与粮食有关的技术。可以大力开发生物育种技术,提高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虽然目前转基因技术颇具争议,但是据研究发现,转基因食品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技术创新,我们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增强营养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此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我国目前实施的“一带一路”,增强了我国与外国的交流活动,这样可以加强我国粮食生产技术与外国的技术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学习他国的优秀技术,做到技术互换,共同受益。

3.4营造多样粮食文化,提升粮食消费观念,以文化促粮食营养安全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必须培育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通过培育更多的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生产的专业性。我国自古沿袭的是“精耕细作”的“小农文化”,在新的阶段、新的时代,更应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内涵,在生物科技和粮食生产所需的完备基础设施的支撑下,创造“精耕细作”的“大农文化”,从规模和专业性上实现粮食生产的高质。同时,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下,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粮食消费文化,不断由原有的初级产品的消费转变到多层次、适度需求的精加工产品的消费,不断革新人们的消费观念。粮食企业也应该树立品牌意识,构建粮食专业品牌,推行绿色消费品牌观念,从而促进居民新的消费风尚,最终达到全民知悉粮食营养安全的新目标。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供给侧改革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