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2018-09-10 12:55徐茹
杭州 2018年14期
关键词:格物中华文化天地

徐茹

中华传统有什么?生活、生存、生命的方式,食衣住行都有我们的思想、行为造成的传统,包括我们对生命的看法都有传统。

别人问我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我们今天去看法国、德国的文化,就是看这些人曾经是怎么过的,这就是文化。当然这中间有差异。差异是生活和生存,这是文明,生命是文化。文明与文化是有差距的。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可以教育延续的。自古以来在历史上,看到各个民族有很多文明,可是这些古文明到今天消失了,只留下遗迹,而文化留下的不是遗迹,留下的是人。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中华文化所有的学术文化,起源就在于河图洛书。整个中华文化的传统基础,中华文化的起源,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河图洛书一开始讲的东西,就是“易”,“易”是什么?我对“易”的理解是交换,从一件事情换成另外一件事,从一个“相”换成另一个“相”,这个就是“易”。《易传·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我们看到天地宇宙是怎么样变化,从变化当中推而认知,了解到“我”,了解到“人”是怎么回事。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基础,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我对中国文化原始认知,用一个字可以代表,就是“生”这个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讲的东西就是“生”,《论语》里有一句話,“不知生,焉知死。”好像与其他文义全不相干,其实这是孔夫子提醒大家我们文化的要义。

中华文化中没有“死”的概念。我这样讲各位可能觉得很好奇,我们不是讲生死吗?我们是讲天地不仁,但又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变化还是“生”,从一个“相”变成另外一个“相”,因为所有东西是在变化,变化就是生生不息。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死”叫“往生”,哪有什么“死”,他是“往生”啊!变成另外一个“生”。这是我对中华文化智慧大为感动的地方。我们是生生不息,因为生生不息,每一天都是新的。古人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觉得我今天出生了,就在当下这一刻的我,是一个全新的我。

中华文化为什么放到今天,放诸四海依然准,是因为古人的智慧把我们想要知道的已经想完了,所以你现在想得到的东西,在古文典籍中都有提示。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是怎么开始的?世界开始是,当你给了他名字以后开始的。你是谁?我是谁?不知道。可是等到你有名字,我就知道你是谁,我就知道我是“南一鹏”。但是这个是我吗?不是,可是给了我一个名字,我就定格了,所以“有名万物之母”。我们的宇宙观,整个宇宙怎么形成,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让他形成的,你给了他名字就形成了。可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并不确定,实际上是变的,所以大多数的人一生都会有困扰,人为什么永远浮动,思想上我们永远想追寻一个不变的,可是实际上世界一切都在变,这就是《易经》原则,永远在交换。这是古人最聪明的地方。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任何东西给了名字,成了“相”以后就走向了灭亡。这里我要讲一下我们的文化概念优美在什么地方。有的时候我自己会创造一些新的思考,但我发现创造新的思考只是因为我读书还不够,回到古文里面一看原来人家都讲过的,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深邃庞大。譬如,非我无所取,这概念是庄子说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今天我来这里跟各位分享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如果没有你来,我自然没有来的机会;是因为你们来了,所以我才会来。这就是因为除了自己,我们还需要别人的参与,我们的生命才有机会。没有别人,就没有自我这个概念,自我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别人的存在,所以人生要感恩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不要以为只是你能做什么,你生命中所有的发生,所有的机会都是别人给你的,都是因为还有别人的存在,所以才需要你的存在。所以我们对每一个人都要感恩,是因为别人的存在,给了你机会。

中国文化里面常常讲“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比如你发现你的朋友做了不对的事情。你第一个想法是他做得不对,第二个想法是我不能说他不对,第三个想法是随口说出你今天真漂亮!这都是遮掩。真正大学之道里面讲的是“体相用”。我们在“用”的上面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的要求是要做到先正其心,一个能做管理的人,必须站出来,必须讲话要有威严,必须说话要算话,言行要如一,在“相”上一定要做到。这就是“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什么是“诚其意”?就是内心最深处的那个点,“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这个“知”我宁愿念成智慧的“智”,你要致知在格物,你要达到有智慧必须格物。什么是格物?格物是要跳到背后看到原先的,不要为名相所耽搁,要看到名相之后的“体”。大学之道讲“诚其意者,毋自欺。”不但如此,包括对自己的存在,都在自欺。中华文化真正讲的就是了解自己。

超越是非的庄子是大家很喜欢的文人学者思想家,庄子思想也常常被许多人讲。我们这一生常常用一个固定的概念作判断,都以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是常常看了一个人,看了长相,就说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会揣测、臆测别人是怎样的人,这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经验,你生活经验当中有取舍。你认为是对的就是你的“是”,而另外一个人因为他生活经验不同,他在他的取舍中间有他的“是”。庄子讲“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就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跟别人交往常常拿我以为的“对”说他人的“不对”,就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是”,而别人的想法,固然是别人的“是”,可是现在与自己的“是”相比,就是“非”了,这个就叫“是非”。所以假如我们在与人沟通上面了解到,每一个人都是对的,没有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超出他个人所有的经验跟认知,有些人是在心性上修正以后可以超越的,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你和别人讲话,就别人提出的意见,我们如果能够先了解他的背景是什么,不要别人讲的意见你就说不对,你可以先认同他,这个说的是对的,就他的经验来讲是对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再探讨一下新的方向。这样子讲话,别人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大家不会觉得有冲突感。因为我们必须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对的,他的“对”与“错”,这是他的经验累积出来的结论,就是那样的结论。而你不能因为他没有跟你一样相同的背景和经验就必须来认可你,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做到接受别人的“对”,接受别人的“是”,再来探讨如何能够把“是”做得“更是”。

能格物致知,“朝闻道,夕死可矣。”闻的什么是“道”?懂得什么是性!什么是命!当然,中国还有一个特别的文化是“隐士文化”,真正最懂性命的是圣人无名。到了这个阶段,这也是格物的表现,无名则无物。

最后我提一件事情,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令我个人非常感动!我觉得现在的国家,有人重新提出人品的要求,建设的是人文。严以修身是在健康,心性,家庭上;严以用权是在态度,在公、私,在取、舍上;严以律己是在交友、在行为、在作风上。三实就是要忠,要信,要诚。谋事要实就是忠,谋事要做到自己尽力无悔;创业要实就是信,这个事情做完没有人抱怨我;做人要实就是诚,诚者毋自欺,凡事不自欺欺人,做人要实,就是不自欺。所谓三省吾身,为人谋,忠乎?与朋友交,信乎?如是也。

先父授予我家教,智慧本天授,不假外力求;以诗书传家,持民族大义;忧道不忧贫,谋道亦谋食;力,尽其在我;功,不必为我。

本文系南一鹏先生受邀为上海市1000多位处级以上的公务员开展“家道家风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上的演讲,有删减

猜你喜欢
格物中华文化天地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以《大学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政论
孔子论领导的两种智慧
会员天地
交友天地
会员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