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专业实习存在问题及改革探索

2018-09-10 23:33卢秀珠
高教学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实习基地

卢秀珠

摘 要:本科高校的专业实习方式多样,各种方式都各自的优点及问题,为解决短期实习难以深入、长期实习难以实现、校外实习难以指导、校内实习远离职场等问题,文章借鉴台湾私立大学的实习模式,探索校内专业实习模式改革,以提高实习效能,为本科高校开展专业实习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高校;校内实习;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3-0142-03

Abstract: There are a variety of professional internships for universities. Each way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Short-term internships are difficult to in-depth, long-term internships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internships outside the campus are difficult to guide, and internships in the campus are far from the workplace.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practice model of Taiwan's private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the professional in-campus internships model in the university, hoping that this internship model will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ship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fessional internship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y; in-campus internships; practice bases

实习是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抓手。一个好的实习项目应该使学生理解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是如何体现在实践中的,增长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了解该行业和职业的工作性质。[1]我国高校开展的实习按时间长度可分为短期实习和长期实习,按地点分则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按形式分通常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按内容分可通常有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习模式的选择,既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也存在各高校教育理念的主观因素及实习条件等客观因素的考量。

本科的专业实习,通常是为了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习结合运用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专业实习采用的是短期集中或分散实习的方式,在一个学期里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开展实习活动,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取得学分。然而在专业实习的开展过程中,常常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实习效果。

一、各种实习方式的优点与存在问题

(一)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

短期实习一般1-2周时间,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较小,比长期实习更便于安排。但短期实习由于时间短,学生对实习岗位或工作的了解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深入认识职业及行业现状,更谈不上对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只适合开展专业见习。对实习单位来说,实习生的学习时间占据实习期的比例太大,实习单位缺乏培训学生的动力和热情,实习效果往往不如人意。3周以上的长期实习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作岗位以及行业职业基本状况,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充分的实践。由于长期实习难以在学期内安排,故一般通过毕业实习或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但由于这类实习多为学生自主安排,学校对这类实习也没有预期的实习目标,指导老师的参与度不高,实习效果没有保障。

(二)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

集中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内进行,分散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分散实习将学生安排至各企事业单位实习,能够直接体验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节奏,在工作中训练专业能力。但对企事业单位来说,实习活动增加了单位生产和运营的成本,对单位员工来说实际上增加了工作负担,实习指导的效果难以保障,有时学生甚至沦为单位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大部分院系受限于学科特点和发展水平,与行业内企业关系弱化,短期内也很难得到其他行业内企业的普遍认可,这是众多地方二本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一处境使得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联系实习基地的时候很困难。[2]

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生产任务的刚性需要,不可能因为某一个学生的疑问而停机进行研究。而校内实习则必须弥补这个不足。[3]校内实习可以集中全体专业教师参与实习课程,能够给学生高频次的指导,校内教职工较校外实习单位更具有人才培养意识,更容易对实习过程进行有效反馈,能够较好地实现实习目标。但校内实习缺乏社会及工作氛围,难以锻炼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与台湾高校三明治教学的启示

顶岗实习是学校将学生直接安排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一年到半年的时间,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职业技术院校普遍采用的实习方式,国内的本科院校一般不采用。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掌握工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工作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在长期的实践中,顶岗实习模式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尽管由于目前本科高校学制的问题无法直接复制,但仍值得本科高校参考借鉴。

在台湾的高校中开展多年的三明治教学实习,与内地的顶岗实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三明治教学实习,而其意涵为上学期在校内上课,下学期则到校外旅馆、餐厅、旅行社、面包工厂及航空公司等业界实习,将平常所学运用于实际操作场所,第二年第一学期又回到學校课堂,探讨印证工作上之经验得失,及学习新的学理。[4]这种“三明治教学制度”始于高雄餐旅学院,而后扩展到其它专科学校。和其他实习方式比较,“三明治教学实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习时间足够长,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深入了解企业行业的运行并进行实践。二是通过“上课-实习-上课”,使实习过程得到有效反馈,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目前,许多台湾本科高校也开展了自己的探索。如台湾的私立高校义守大学,该高校位于高雄义大世界,其主办单位义联集团旗下的酒店、购物广场和游乐场就在附近,义守大学利用这些一街之隔的企业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长期实习,将“三明治时间”碎片化,同样为达到学生在长期的岗位实习中获得深入认知与实践,并在课堂上得到正向反馈的效果。和顶岗实习一样,台湾高校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在内地本科高校的运用还有待研究,但却为我们开展校内实习提供了改革的思路。

三、校内实习模式改革思路

为了开展好校内实习,各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为校内实习创造条件。如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但无论是校内实习基地还是虚拟仿真实验室,都需要高校一次性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同时需要投入人力资源来运作及维护。此外,某些文科专业会利用校内行政部门开展短期实习。但无论是何种校内实习的方式,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学时,校内实习都是在课堂教学周中抽出2周左右时间开展,本质上并未能改变短期实习的弊端。因此,若把顶岗实习及“三明治实习”长期参与的优势与校内实习安排灵活的优势相结合,我们便可探索一种新的校内实习模式。

1. 把高校本身变成一个实习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实习基地,这里的员工素质较高、设备完善、环境优美而且自成体系。一所高校本身所涉及的事业非常丰富,包括党建、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业管理、餐饮、新闻宣传、公益服务等,其提供的工作岗位需要来自教育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营养学等学科的相关专业人才,能够为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新闻传播、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社会工作、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对口的实习岗位。

2. 把“项目式”实习活动变成“顶岗式”实习工作。把短期实践改为长期参与,是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思路。高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其工作环境的便利性非常有利于开展长期的实习活动,学生只需付出一定的课余时间,在学校的职能部门参与相应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改变了走马观花、体验式的短期校内实习特点,赋予了学生固定的工作岗位及职责,并让其在一定的时期里参与部门的运转与生产。通过长期的实践,实现对专业相关职业的有效认知及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持续培养。作者将这种实习模式称为“顶岗式校内实习”。

3. 多方协调以提供公平的实习机会。一个单位可接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某个专业要开展顶岗式校内实习,高校需多方协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的实习机会。实习时间应根据学校接纳能力及各专业学生人数综合考虑。在一个岗位的实习时间应控制在半学期到一学年。实习时间短于半学期,教职工缺乏培养学生的热情,学生难以深度参与工作;实习时间超过一学年,不利于实习机会的公平分配,同时,高校学生的实习时长存在一定适度性。对实习时长挤占效果的分析表明,学生实习时间的增加,限制了学生在其它有助于改善就业满意度活动上的投入。[5]为了提高实习生接纳能力,教务部门需要协调同一专业平行班级的上课时间,以便于实习岗位的排班。

4. 建立相应的教师辅导制度和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由于顶岗实习分散在校外,教师以远程指导为主,企事业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松散,对成绩考核标准不了解,容易出现实习指导难以到位,实习质量难以监控,实习成绩不符实等问题。[6]顶岗式校内实习能够避免顶岗实习的上述缺陷,但仍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辅导制度和实习成绩评价体系来确保实习质量。如明确规定教师实地指导次数,定期与实习部门讨论学生实习计划、实习指导方法,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等等。同时,创新实习评价体系,以多维度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或参考学校教职工的评价体系进行考核,确保实习评价有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场带入感。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个单位的绩效考核类似,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考核体系,实习评价应该能够依据不同的岗位的特点来制定,而非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

四、顶岗式校内实习的实际运用

本文以“秘书学”专业为例,谈谈该专业在开展专业实习时,如何运用顶岗式校内实习开展实习项目的设计。

1. 实习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较好的敬业爱岗精神,培养专业知识与社会结合运用的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实习需要掌握办公室工作流程,熟悉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重点在于培养办公室工作的综合素质,及人际沟通能力训练。

2. 实习内容: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接待工作、办公室外事工作、办公室信息工作、办公室文献检索、档案管理及公文处理等工作。

3. 实习时间: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进行。假设一所高校每届招收秘书学专业学生约100人,两个班合班上课,工作内容涉及上述实习内容的科室或办公室有20个,一个办公室设置实习岗位5-6人,则每个学生可安排一学年的顶岗式校内实习。

4. 实习岗位:根据秘书学专业实习需要,学校可提供的实习岗位包括:党政办公室、行政部门科室、院系行政办公室的办公室助理,部分领导干部的个人秘书。办公室助理实习实行排班制,根据学生每学期的课表安排值班。如表1:

一个办公室安排6个实习岗位,每时段3个学生值班,每人每周到岗3-4次,确保实习频次的同时为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假设顶岗式校内实习在多个专业开展,该值班表的“有课”时段可由其他对口专业或班级填充,如“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

5. 实习指导:由于实习在校内长期进行,院系便能与实习部门进行充分沟通,把实习指导落到实处,以提高实习的有效性。(1)准备阶段,院系分别与实习班级、与实习部门召开碰头会,就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要求、成績评价体系等充分说明及沟通,并对实习部门的兼职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训。(2)实习阶段,实习指导老师每两周下实习部门一次,内容包括:与部门兼职指导老师交流实习生工作情况;与学生交流工作情况;记录学生实习表现;协调解决相关问题。(3)实习结束,院系与实习部门召开实习工作总结会,并根据成绩评价标准给予学生实习成绩。

6. 成绩评价:根据办公室助理的工作特点,实习成绩评价可按照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为“德、能、勤、绩”四个指标,其中“勤”为量化指标,以考勤情况为依据评分。具体如表2:

五、顶岗式校内实习开展的必要保障

1. 明确实习目标,提供对口的专业实习岗位。顶岗式校内实习模式与勤工俭学及团委、学生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必须有益于专业知识的检验、专业技能的锻炼及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实习模式不以学生取得报酬为目的,也不以学校或单位解决工作需要为前提,而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的展开,否则这种实习模式就会变相成为“廉价劳动力”。

2. 树立高校的“全员育人”理念,加强实习部门教职工的教育方法培训。“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局面,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如果实习部门的教职工与校外企事业单位一样,只是让学生打打下手,对实习指导没有计划,缺乏对学生工作伦理、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这种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则没有意义。“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有效开展顶岗式校内实习的重要保障,同时,由于实习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实习部门的兼职指导老师应该懂得一定的教育方法。高校要加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培养和培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实习效果。

3. 保障实习的基本待遇。由于顶岗式校内实习是长期实习,同时具备对岗位负责的工作特点,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实习工资,既是对学生工作的尊重,也能够通过实习考勤与工资挂钩,培养学生的职场伦理。另外,教育部及财政部对高校勤工俭学的酬金标准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由于顶岗式校内实习的工作性质与勤工俭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高校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避免误踩红线。

顶岗式校内实习是本科高校解决短期实习难以深入、长期实习难以实现、校外实习难以指导、校内实习远离职场等系列问题的一种探索,其长期参与、便于指导的特点适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行业的认知。但由于校内相对特殊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及相对封闭的工作网络,使得这种实习模式较之校外实习天然地缺乏社会氛围。因此,该实习模式适合部分有条件的专业开展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高校科学合理地在大学四年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小浩,于洪霞.高校学生实习时间的囚徒困境及其破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13-16.

[2]张霞,许元栋.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方法探讨[J].高教学刊,2016,24:63-64.

[3]周颖越,曹剑敏,俞骏,等.本科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3):131-132.

[4]彭予柱.台湾高等教育实习方式改革——以餐旅教育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02):70-76.

[5]丁小浩,宋哲.大学生实习失度与就业满意度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7(5):1-9.

[6]李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9):62-64.

猜你喜欢
实习基地
校内测量综合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初探
实习基地建设与国际经贸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对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
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