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礼仪之美 继君子之风

2018-09-10 08:45
学生天地 2018年13期
关键词:酒器青铜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注重礼仪的国家,饮食礼俗则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非饮食不能生存,这一点《礼记·礼运》中早有论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饮食的礼俗不胜枚举。如果让你回到古代,你能毫不出错地跟上餐桌礼仪的步调吗?

宴席座次礼仪

从古至今,中国人不论是吃饭还是聚会,座次都暗含着大学问。中国古代传统的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如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约定日期时迎客于门外。客人来了以后,主人要先问候,并邀请客人到客厅小坐,敬以茶点。然后邀请客人入席,客人坐定后,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席结束后,主人再次邀请客人到客厅小坐,并端上茶水,直到客人辞别。

作为客人,赴宴时应讲究仪容,然后根据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是否携带礼品。赴宴一定要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自己与主人的关系,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听从东道安排。之后便可入座,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由于桌具的演进,座位的排法也有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讲究尚左尊东,也就是以面朝大门的座位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辈分最低者。而主人宴请客人时,首席为地位最尊贵的客人,而请客的主人则在末席。一般来讲,首席未落座,其他人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筷,其他人也都不能动筷。巡酒时,主人应自首席按顺序敬酒,然后再饮。如果席间下人来报有客人来访,无论地位尊卑,所有人都应出迎。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较长的历史过程。而到清末民初时,就已接近现代的方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敬烟,陪座周旋。客齐入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右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菜,继以最贵肴馔。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菜肴的摆放与进食之礼

千辛万苦把菜做好了,千万不能随意地放在桌子上。在古代,摆放菜肴也必须按照礼的要求。《礼记·曲礼》就有关于怎样摆放菜肴的记载:凡是陈设餐食,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饭食要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则放在右手边。细切的肉和烧烤的肉类要放远一些,而醋和酱料则应放近些,旁边则放置葱等伴料。酒浆等饮品与羹汤放在同一方向。而《礼记·少仪》中还有更详细的记载,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则将鱼尾向着客人;冬天时,鱼肚要向着客人的右方,夏天则将鱼脊向着客人右方。

用饭过程中的礼仪可谓是整个用餐礼仪的重头戏了,有一套完整且繁杂的程序:和大家一起吃饭时,要检查手是否干净;不能用手搓饭团;不能把饭放在锅中;不能喝得满嘴流汤;不得吃得啧啧作响;更不能把咬过的肉放回盘里,并且不能把肉骨头扔给狗。饭毕,客人应该起身收拾桌子上餐具,并交给前来收拾的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古代餐桌上繁琐的礼仪已慢慢被简化了,但是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却长存。制订并遵守这些礼仪的宗旨,就是培养人们尊让契敬的精神,帮助人们以礼待人。

隐藏在青铜器里的餐桌礼仪

荤素不可同锅,器皿决定地位高低

古代人不仅喜欢吃,还喜欢做,光各种烹饪的器具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青铜器是古代王公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使用不同规格的青铜器皿代表着人们相应的等级。从广泛意义上讲,饪食器又细分为用于烹饮的鼎、鬲等和用于盛装黍稷的簋、簠、敦、豆等。

在众多的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当属铜鼎。鼎是用于烹煮肉食和盛贮肉类器具的。仅用来烹煮的鼎称为镬鼎,可以直接煮牲体或是鱼腊等物。体型相对于镬鼎略小的鼎称为升鼎,专用于盛放烹牲的鼎烹熟的各种牲肉,但是镬鼎和升鼎中所煮的肉大多是白肉。此外,还有一种羞鼎,羞是指像盐、蜜糖、梅酸、姜辛、酒香、豉苦等调味品,而羞鼎则是进食时盛放调味品的,是盛主食之鼎的陪置之器。

由于贵族阶级的理想、道德、心理倾向也反映在青铜餐具的制作风格上,故青铜餐具从一开始就带上了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形成了按照礼制组合的所谓鼎的制度,明确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使用器具的数目。以升鼎为代表,鼎数的使用分九、七、五、三这样四种制度,即礼名为太牢、少牢、牲和特,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酒器繁多且形制丰富多样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将谷类酿成酒始于殷商时期,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于此时。到周朝时,宫廷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这种青铜酒器的规格一直沿袭到了清代。在商周时期,按用途酒器可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和贮酒器。煮酒器有爵、角、斝、盉;盛酒器主要有卣、尊、壶等;饮酒器主要有觚、觯、角、爵等;贮酒器有钟、钫等。值得一题的是湖北省随州市的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因它可置冰贮酒,故又被称为冰鉴。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它可用于温酒、盛酒、饮酒,盛行于殷商时期和西周初期。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最为常见的。爵通常会有两个铜柱。关于这个铜柱,有很多种说法,和爵的用途一样,学界仍然没有定论。一种说法是喝酒时用来顶住鼻梁的,这种说法是建立在爵作为饮酒器的基础上。另一种说法则是用来挂滤网的,古人喝的酒很浑浊,影响口感,所以在倒酒时挂一个滤网也无可厚非。

在青铜酒器中,还有一种和爵很相近的饮酒器,叫角,同样是三足,从形制上看,角的特殊之处在于没有立柱,而且前后两翼翘起。就功能而言,爵和角都是比较小型的酒器。但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少于爵,它于商周时期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朝中期,之后便开始衰落。

餐前饭后洗手是祖先立下的规矩

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表示虔敬。在《礼记·内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即年长的侍者持匜向贵族手上浇水,年幼的侍者则端着盘在下面接弃水。西周中期流行盘盉相配,而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多流行盘匜相配。

古人的盥洗礼仪并不像今天那么简单。古人盥洗的用具都被归纳在礼器之中,只是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也被洗替代了。洗是古代日常盥洗的用具,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脸盆。铜洗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盛行于汉代。

因古人盛水的器皿绝大部分是用于盥洗,因此又被称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

沃盥之礼中使用的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则全身布满花纹。它是中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盛行于东周时期。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便出现了金银匜、漆匜、玉匜等。

本期《诗词擂台》答案

第一回合: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二回合:盛年不重来;岁月不待人

第三回合:易老;不可轻;未觉;已秋声

第四回合:A

第五回合:王贞白;《白鹿洞》

第六回合:读书患不多

猜你喜欢
酒器青铜礼仪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青铜之光
查酒驾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青铜古鼎
B4RM4N智能调酒器
快速醒酒器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