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足“物性”,多元联想,聚焦文化

2018-09-10 02:57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物性海子

【美文引路】

漫说黄葛

◎刘运勇

重庆人爱黄葛,选了来做市树,大概有两重理由:黄葛树根深蒂固,不惧风雨,粗壮茂盛如巴山汉子,枝叶婆娑,温婉柔情又如渝水妹儿。

市树标志一种地域精神。这片地域,包括主城、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其地广达八万平方公里、人众多至三千万,居然以黄葛树,作为他们精神和行为的共同主宰。

这树,有什么可贵可尊崇处呢?

黄葛树别名大叶榕树、马尾榕,又称雀树。旧时风俗,我国西南一带,黄葛树多种植在寺庙和公所,家庭里很少种植。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茎干粗壮,树叶茂密,叶片油绿光亮,枝杈密集,大枝横伸,小枝斜出虬曲,常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而且,黄葛树不屈于干旱,不择土壤,这于“火炉子”之重庆,无疑是极富坚韧的一种性格象征。

山城自古多植黄葛。植葛的历史至少也有千百年,从地名称谓中便可约略知晓,什么黄葛桠、黄葛渡、黄葛坪、黄葛门、黄葛峡、黄葛沟、黄葛镇……不一而足。

黄葛树盘根错节,牢牢抓住山城的岩石,有一条缝隙,就伸进去一条根须,其巍然耸立,虽惊雷狂风闪电不能动摇一分。我们因之忆起歌乐山的革命烈士,一任镣铐沉重、皮鞭毒辣,一任洞中阴冷、电网封锁,一任签钉十指、电刑拷击,革命者仍“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种种气概,确可称誉当世。

古人早有论:惟兹黄葛钟气雄,盘结块垒俨神工。拔地本耸屹山岳,凭虚根起盘虬龙。

清人王尔鉴《古黄葛树长句》里的这几句妙语,恰好做了黄葛精神的注脚。

黄葛树于重庆的沟沟坎坎繁殖,过两百万株,而百龄以上者,竟有千株以上。真是一个巨大的雀树群落!这里的每一道峰峦都可以见到古黄葛树。雄踞于山顶的大树,高达十丈,荫可千尺,远望如巨人手擎的火炬,在夕晕或晨照里跳跃。岩坎间的黄葛树,没有沃土的培植,也不见溪水灌溉,却向石缝、向天空伸出无数的板根,以长期不懈的努力,获取每一丝潮湿的空气,每一寸容身的土地。

这正是巴人的特性。

当然,也未必绝不能更换一种树成为市树吧?或是,换成小叶榕行么?看来又不行,小叶榕阴气太重,根根浇湿,重庆因地势的缘故,阳光灿烂的日子本就少些,被称为雾都,再遮蔽了正气,终归不好。

或者换成翠竹?它是枝枝向上的,似乎没有旁逸斜出。竹子出挑得高了,有一种潇洒,跟穿长衫的巴人一样,风里招展,弯腰,频频地点头,向你致敬。可是,一座城市,栽满了竹儿,便几近于一座山谷了,不免轻浮了一些,也不能以之为市树。

还是不换吧!崖壁上亭亭玉立一棵伞形巨树,给那些等船的、骑马的、背起包袱赶路的,大团凉荫,大片遮雨,可是多少树木都做不到的好事。既为它树所不能及,惟其昌盛,便是黄葛树独特之处。

独特的树可为市树。市树孕育于绿水青山,又召唤着“金山银山”。

(选自《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有删改)

赏析

这篇散文写黄葛树是手段,是依托,表达“传承好‘绿水青山可贵的内在基因,继承、弘扬‘黄葛树精神,必将转化为更多的‘金山银山”的思想感情才是目的。这篇散文目的绝不是为写物而写物,其归宿在人文性上。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融情于景,寄情于事,托物言志,表达了真情实感,实现了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深远的思想。

本文简洁质朴,自然流畅,情真意切。寥寥数语就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作者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技法借鉴】

《漫说黄葛》这篇文章中有三个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即写足“物性”、多元联想、聚焦文化。

一、写足“物性”,夯实联想之基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黄葛树展开个性化描写:一写外形,既用“根深蒂固”“盤根错节”“巍然耸立”等成语状其形,又用“小枝斜出虬曲,常悬根露爪”等细节描写展示黄葛树局部个性特征;二写气质,黄葛树既有“神工”般的“钟气雄”,又有“枝叶婆娑”所体现的“温婉”之“柔”;三写性格,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揭示黄葛树的内在品格,例如“远望如巨人手擎的火炬,在夕晕或晨照里跳跃”等语,凸显黄葛树挑战恶劣环境,张扬生命力的坚韧性格。这些多样化的个性化描写,写足了黄葛树的“物性”,为作者的联想打好基础。

二、多元联想,实现物人合一

作者运用相关联想,例如联想到王尔鉴《古黄葛树长句》里的妙语,为物人合一亮出历史依据;更多的是运用相似联想,例如由黄葛树的性格特质联想到“巴山汉子”“渝水妹儿”,树的外在特性与人的内在品质巧妙接通;联想到“歌乐山的革命烈士”,黄葛树的坚强不屈与革命烈士的矢志不渝自然契合;作者还让“不屈于干旱,不择土壤”的“黄葛树精神”与“巴人”坚韧顽强的传统美德接通,揭示重庆选择黄葛树作为市树的象征性内涵,凸显物人合一、借树赞人的高远立意。

三、聚焦文化,呼应时代期盼

树人合一、借树赞人,必须从历史走入当代,呼应时代期盼。方法是:聚焦文化,表现当代文化自信。文章的构思之新在于,结尾处宕开一笔,自问自答,别出心裁地着眼“树文化”层面,将黄葛树与小叶榕、翠竹进行植物性、地域性、城市性比较,然后以一句“还是不换吧”收住,进一步揭示当代巴人的文化自信:市树来自绿水青山,从中提炼出来的品格,给人以精神财富,启示人们:传承好“绿水青山”可贵的内在基因,继承、弘扬“黄葛树精神”,必将转化为更多的“金山银山”。至此,文章“形散神聚”的构思特色得以彰显,当代性立意得以深化。

【我仿我秀】

家乡一“宝”——海子牛

◎陈林辉

沿着江苏省如东县人民路南行至影剧院,蓦然间,广场中央一个椭圆巨柱闯入眼帘,一座写实性的青铜牛雕稳立其上,环角宽背,厚臀圆蹄,头南尾北,一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模样。这便是如东县标志性雕塑——海子牛。海子牛,追溯其源,亚洲野水牛是其远祖,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被驯化,成为人类的朋友。海子牛体形硕健,背部平直,肩部隆起,双角圆张,四肢粗壮,四蹄宽大。更为奇特的是其他水牛只能在淡水的江河湖畔生息,唯有如东海子牛能遨游于江河湖海,自由来往。

为什么如东人称“海子牛”为“宝”呢?首先,海子牛是渔民的好帮手,是胜于人工的强劳力。《两淮盐法志》仔细勾勒了清代嘉庆年间海子牛水中拖船运盐的情景,还载有两牛并挽一车的“爬坡图”,由此可见,海子牛役用历史之久。近海渔民用海子牛接港运货,看重的就是它的挽力之大和灵性之妙。一车鱼货重达两三千斤,一头海子牛便能拉走。在密布的潮间带,潮涨潮落,上滩下滩,稍有不慎,便会车翻货倾。而海子牛爬坡时身子前倾,深陷,正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下滩时,厚臀抵车,四蹄平稳,风刀雨剑心不惊。这样“卖力”的“宝”谁不喜欢呢?其次,令人称奇的是,海子牛老“牛”识途,“赶海人”尽管放心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一任它在滩途上稳稳当当地把您送到目的地,此可谓称“宝”之二。再次,海子牛还有一奇,那就是嗅觉灵敏,能为人“探宝”。在如东滩涂开发初期,为了寻找淡水,人们将海子牛四散放开,凡是牛饮之处,其下必有淡水,俗称“甜水塘”,此可谓称“宝”之三。如此“三宝”,引发历代文人的吟咏唱和。例如清人杨廷专写恬淡闲适之情的《海上乘牛车口占》:“微醉登牛车,云容忽晴晦。海滩不见人,夕阳上牛背。”通篇只用了白描,海子牛与牛车之情状历历在目。这通了人性的海子牛,称其为“宝”,真是实至名归。

读着这样的古诗,人们都会不由得回眸海子牛雕塑:细细的纹理显现在黑色的石料上,将其满是皱纹、满是沧桑的皮肤展现得真实清晰;两只微微翘起的角,将其顽强意志和朴实无华的品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微微张开的嘴唇,似乎正在发出一声沉重的低吟;满溢温情的眼睛似乎正在祝福路人;那戴着一个鼻环的硕大鼻子似乎正喷出热气,仿佛是要吐尽一天之后的疲惫;那健壮的身躯和厚实的蹄子,又让人将视线转向雕塑铭文:“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精灵。繁衍、劳作于南黄海之滨的海子牛,临海阔而期高远,挽沉载而甘负重,经风浪而勤奋争,长跋涉而善开拓。今立此青铜雕塑昭示子子孙孙,弘扬如东人所崇尚的海子牛精神,成就富民强县、振兴中华之伟业。”

此时,人们都会心动:海子牛雕塑啊,你既是牛,又是人;你既是艺术,又是家乡的灵魂!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该生借鉴范文“写足‘物性,多元联想,聚焦文化”的笔法,从多方面描写海子牛整体特征与背、臀、蹄、角等局部的外在特征,“上滩下滩”时“身子前倾”“厚臀抵车”等细节描写形象逼真,以“三‘宝”述说海子牛的独特功用和内在气质,形神兼备;通过联想古诗、铭文,将海子牛精神和如东人的品质融合为一,结尾水到渠成地赞叹“你既是牛,又是人;你既是艺术,又是家乡的灵魂”,将“牛文化”融入地域文化之中,升华文旨,抒發了强烈的家乡情结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物性海子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掌灯猴的儿子
掌灯猴的儿子
真正的挚友
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花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