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中小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的“七步”实践策略

2018-09-10 11:40范翔
新课程·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校武侯区实施策略

范翔

摘 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成武府办发【2014】6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武侯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从2015年起,小学1~6年级、初高中起始年级实行每班/每周5节课时的体育与健康课,3年时间达到所有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提出“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构建课程类型、设置课时比重、开发课程内容、深化课堂类别、提出课堂主張、优化课堂结构、固化课堂评价七步实践策略。

关键词:武侯区;中小学校;体育课;实施策略

一、第一步:构建课程类型

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两种类型:体育基础课+体育特色课。

“体育基础课”是国家课程,重在基础,体现在全面普及。主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体育特色课”是校本课程,重在发展,体现在全面提高。体育特色课在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体系以及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基础上,从学校和学生发展角度开发校本课程,考虑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全校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二、第二步:设置课时比重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武侯区分学段设置体育基础课和体育特色课课时比重:小学1、2年级“4+1”:4节基础课+1节特色课;小学3年级~初中9年级“3+2”:3节基础课+2节特色课;高中1~3年级“2+2+1”:2节基础课+2节连堂特色课+1节身体素质提升课。

三、第三步:开发课程内容资源

根据体育基础课和体育特色课不同课程目标和功能、定位,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体育基础课内容:将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戏作为必选内容,将新兴体育项目和民间民族体育项目作为选择项目,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完成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体育特色课内容:学校自主开发自己学校的独特课程,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符合本校学生和本学校的需要。(1)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中选择学习内容。(2)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调整和修改。(3)对体育课与体育活动内容整合。(4)补充民间传统体育和新兴运动项目内容。(5)以拓展必修、选修、体育班、社团、代表队的内容。(6)开发全新的学校办学特点内容。

四、第四步:深化课堂层次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如学生的分层教学,需要针对教师不同水平、能力分层次进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课堂“五个规范”:一个队列队形练习、一个技术学习与运用、一个游戏拓展、一项身体素质课课练、一定的运动负荷。

有效课堂“五个有效”:有效的教学目标制订、有效的重难点确定、有效的教法学法选择、有效的教学环节递进、有效的教学效果呈现。

变革课堂“三变革”: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法。

五、第五步:提出课堂主张

思维灵动: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和思维方法的已有经验与积淀,学习解决不同问题的多种思维方式:理性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观察思维、归纳思维、收敛思维等。重点学习理性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归纳问题。符合思维逻辑方式,体现学习的创造性。

身体运动:我们主张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身体运动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自动化过程。身体素质要遵循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规律,同时结合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技能学习延伸和上下肢全面协调发展。符合项目运动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运动技能掌握规律,体现学习的科学性。

心理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创造环境、充分体验、及时表达、评价结束。发挥不同体育项目特有的育人功能,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学习的育人性。

六、第六步:优化课堂结构

学的结构:思、学、练、用——依据“思而后动”的教学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拟定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练习方式、运用方式。思:思考问题、思维方式。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练:分层练习、集体练习。用:游戏运用、比赛运用、实战运用。

教的结构:问、导、帮、评——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学生思、学、练、用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提升运用。问:核心问题、提出问题。导:引导、辅导。帮:帮助、帮扶。评:点评、评价。

七、第七步:固化课堂评价

“思维灵动”的评价:学生有明确的思考主题,思维活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思维训练融入身体活动中。思维活动表现积极,能围绕主教材开展积极的思考,整堂课学生思路清晰。

“身体运动”的评价:关注到体能、技能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健康为本的练习密度、运动强度预设是否准确、合理、适宜,是否符合所教教材,练习密度是否达到预设目标。

“心理活动”的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心理活动形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心理活动通过身体练习实现。

参考文献:

王健.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中小学校武侯区实施策略
成都市武侯区:解锁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成都市武侯区:开启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社区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为例
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校食堂管理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