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宾居大王庙

2018-09-10 04:20李永松
大理文化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殿仁慈石碑

李永松

宾川县历史悠久的宾居古镇往西约一公里的仁慈湖畔,有座供奉宾居大王张敬的大王庙。它的名字在当地家喻户晓,也早在我耳边萦绕得很熟了,一直想着要去,时间一久,琐事繁多,想去的念头也就随之冲淡了。但好在,因一次偶然的机缘,我终于了了去大王庙这一桩心愿。

在未去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好奇心一直被大王庙深深吸引着,不停在史籍志书、传说故事中找寻关于它的信息。在去的路上,起先也很激动,可随着车子慢慢靠近,原先那种好奇和激动却随之渐弱了。为什么呢?我想,这大约是我对大王庙的历史传说相对了解,所以就少了原先那种对未知物事的好奇和激动。

我曾在周钺编撰的《雍正宾川州志》和胡蔚增订本《南诏野史》里看到过有关大王庙和庙内所供神祗宾居大王张敬的记载。其中《雍正宾川州志》里说:“仁慈庙,一名大王庙,在奇石山下。俗传大士制罗刹,大王姓张名敬,与有力焉,死为漏沟之神。洱水伏流至庙下喷漏而出,灌溉百里。民感而祀之。”说的是,张敬曾协助观音降伏罗刹,其死后为漏沟之神,当地居民祀他是因洱水伏流灌溉百里。《南诏野史》里则只简略地说:“金坡,大理府宾川州城南二十五里,地名宾居,有仁慈大王庙。洱水伏流而出庙下,庙北坡上有上马台,名金坡。大王即张敬,佐大士收罗刹者。”

再者,我手头有一册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罗常培先生所著的《苍洱之间》一书,书中就有一篇专门写宾居大王庙的文章,篇名叫《記宾居大王庙》,文中作者根据自己曾看过的《白国因由》一书,对张敬一人的来历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文中说:大王名叫张敬,是阿育王后人张仁果的裔孙。隋末唐初作大理暴主罗刹的“希老”,观音降服罗刹,以除民害。后来因为天命归细奴逻,观音乃授意张乐进求把大理的土地人民交细奴逻掌管。这就是南诏的始祖蒙奇王。传到舜化真共十三代,凡三百三十七年。观音又因为张敬有帮助伏罗刹的功劳,乃封他为宾居大王。分点苍山中峰桃溪水一派,自洱河东山涌出宾居地界,灌溉一方,着彼处人民一年供奉牺牲三百六十副。又赐庙前金井玉栏杆,并与敬香附子一种,以消宿食。所以他虽僻处宾居享受却不亚于蒙奇王……

虽然在去的路上少了应有的好奇和激动,但看过志书和罗常培先生的文章后,我还是依然渴望一睹大王庙的风采,尤其想去一探究竟。那天,我们一行人乘车去到大王庙前的仁慈湖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照射到湖面上,幽幽泛起一层淡淡的亮光。伴着微风轻轻划过,水波开始摇曳成波光粼粼的样子。放眼望去,青山与湖水相互映衬,好似一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令人意朗心舒。顺着湖光山色,向湖西面的山麓看去,影影绰绰看见一座高大华丽的建筑物,显然那就是让我心念念的宾居大王庙了。

我们乘坐的汽车缓缓穿过仁慈湖的岸堤,就来到大王庙的大门前。当我透过车窗,第一眼见到大王庙的大门时,竟有些莫名的失落。因为罗常培先生笔下的大门,庙前曾有一石牌坊,上刻“仁慈庙”三字,并有“仁风慈雨”之类的许多横匾。现在的大门,只是一道简单的铁栅栏大门罢了,少了它应有的样子。不过,一道大门又能说明什么呢?毕竟现在的大王庙,不是避开市井尘俗建于山林之间的寺庙,它是随时开放供路人驻足休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下棋之所。想到这,心中的失落也就瞬间释然了。

进入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重檐庑殿顶建筑,这就是供奉宾居大王张敬的大殿。以前,大殿供奉的宾居大王张敬,长须秉笏,身高丈余,慈祥庄严。神座下,供桌上,还摆放着不少小型大王像,殿前有“泽沾广被”“永镇山川”“太和元气”“神威远庇”等横匾。现在,除了供桌上供有张敬的塑像外,神座下已没了小型大王像,倒是现在大殿的规模和建筑样式定比以前还要美观大方,华丽庄严。因为,整座大殿的檐枋上有美丽的彩绘,檐下还有层层叠叠的浮雕龙枋斗拱。

从正殿往东走,有两股泉水自石孔流出,流成清冽的池塘,池塘中间塑有两条涂金神龙,神龙口中吐水。十分壮丽。这两股泉水被人们认为是“洱水伏流至庙下喷漏而出”。所以被当地百姓称为“通洱溪”。关于这两股泉水,在当地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相传,这两股伏流的进水口在洱海,一渔夫在洱海打鱼时发现了这一秘密,于是就用一口锅把进水口盖住。没过几天,大王庙的伏流就不出水了,而且当地旱象已成。百姓见状十分惊慌,不知如何是好。那渔夫就跑来装神弄鬼地说自己可以作法开通进水口,前提是需要祈祷祭祀的银子若干两。百姓焦心无奈,只好答应他的要求。此人屡次如此,多年后真相被发现,人们就把他塞人进水口,彻底根除了大害。尽管这只是一则民间传说,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大王庙伏流对当地居民有多么的重要。

沿着池塘旁的小路,行十余步,绕到池塘后方。明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大理知府杨节仲撰的《重建宾居神庙碑记》便跃入眼帘。它静静伫立在墙角,好似一位饱经岁月侵蚀的老人。向来往游人默默述说着大王庙的历史故事。这块碑记,我早先在查找关于大王庙的资料时,在《宾川县志》里读到过。碑文里说,神庙供奉的是“庙之神有‘东方仁慈化被圣明之号,亦蒙氏所封也。俗之称神者日:‘宾居大王”。也就是《雍正宾川州志》和《南诏野史》中一同提到的张敬。不过,比起《雍正宾川州志》和《南诏野史》中对大王庙的记载,这块碑文的内容更为翔实一些,它不仅告诉后人庙内供奉的神祗,更为重要的是它记述了当时明朝官府重建此庙的原因。碑文载:“我朝开设银厂七处,其二以宾居相近,日白塔,日大兴。永乐十一年五月,大兴始置炉冶炼,着酋长孙俊等兼办银课。至十三年,矿土渐微,钦差内官潘荣至厂,意别迁,未得其所。时神庙毁于火,内侍公遥望庙所,默祷于神日:‘神倘有灵,幸指示矿地,愿重修庙宇。”后果得新矿,十五年乃重修庙宇,即是说重建大王庙的初衷是为了感谢上苍庇佑当时官府找到了新银矿。

那时,读完此碑文,我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知晓了当时重建大王庙的原由,也大抵知道大王庙创建之初的寺名或许不是以“大王庙”命名,否则这块碑记的标题就应称为“宾居大王庙”,而非“宾居神庙”了,况且碑文中也说:“今宾居神庙食于兹久矣,其原因莫可详考。然有显封尊谥,当时必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者欤!”。这样一来,遗憾自然是无法知晓寺庙创建时的寺名了。但是,如果抛开神话故事,结合此碑文和其他志书来看,宾居大王被崇祀的原因,应该是张敬兴修了水利,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所以“民感而祀之”。

现在,我立在这块石碑面前,静静地看着它,除了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外,原有的遗憾又额外加深了几分,毕竟这并非一块完整的石碑,而是由两半石碑人为拼合而成。在两块石碑左右上角的位置,还分别被人为地凿了一个碗口般大小的孔洞,某些字迹也模糊不清。据说,石碑本是一整块,后因各种原因,当地百姓便把石碑分成两半,又分别在石碑上凿了两个大小相等的孔洞,然后置于寺庙附近灌溉农田的某沟渠内,用作支持沟渠闸门的柱石。后来重建大王庙,人们又找回石碑,拼合在一起置于寺内。我一边看着眼前这块有些残破的石碑,一边听同行人讲起石碑的这段经历,竟忽而生出些许莫名的忧伤来。

在石碑前驻足了一会儿,抬头看见石碑后上方有一道简朴的寺门,想着应该是一处独立院落,又怀着好奇沿着石碑旁的一列长梯,一步一步向那里慢慢移去。石梯不多,不下几十步,就到了门前。寺门两侧挂有一帧楹联:鱼跃鸢飞三潭水,碧海青山两重天。我想着楹联所描绘的景色,环顾四周,仔细观察大王庙所处的位置。尤其看到“三潭水”三字后,我回转身来,看向庙前那民国年间扩修称仁慈湖,1954年又改称人池湖的三潭湖水时,突然一阵欢喜,觉得这帧楹联写得实在是太妙了,把大王庙背坐山麓,面对绿水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看后还令人思绪翩然,暗自称绝。

收了遐思,迈过门槛,进人院内。发现这还真是一座独立院落,里面有一间正殿,两间配殿。正殿无名,配殿分别为观音殿和三圣殿,整座院落皆为硬山顶开敞式建筑。看完三间大殿内所供奉的神祗皆与寺庙供奉的主神无关后,我心生疑惑,又匆匆出了寺门,向院落右下方的另外两间大殿走去,想看看殿内供奉着什么神祗。不出所料,这两间并列一排,同为硬山顶开敞式建筑,依次为财神殿和圣母殿的大殿,所供神祗也与主神无关。为什么大王庙除供奉张敬外,还分别供奉释迦牟尼、达摩祖师、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大黑天神、关公、文昌、龙王、财神等众多神祗呢?为什么一座庙宇,要供奉三教神祗呢?经过一番询问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体现的是“三教同源,万法归宗”的宗教理念,同时也反映了賓川“众神同尊”的宗教信仰。

也就是在了解后我才知道,在当地人眼里,大王庙还是一座本祖庙,古代宾居的白族居民曾奉张敬为本主。过去,宾居十三村有接本主进村供奉的习俗,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1950年才停止。那时,每年正月十三大王的生日这天,宾居十三村就分别把大王庙大王神像前供有的十四尊小型大王像,接进各村去供奉。其中宾居街分为上下村接两尊,其他十二村各接一尊。宾居坝有个小村叫三洞岗,不在十三村之列,没有资格接大王。但这个村的村民却在庙会前偷偷接一尊去村里供奉,然后又偷偷送回大庙,民间故事说这是“混帐接老爷”。直到今天,正月十三的大王庙会仍是宾川县内最热闹的庙会之一。

走马观花地游览完庙内诸多大殿。刚要走。我们一行人,又被财神殿旁楼梯口处的一个外形似圆形石桌的石块所吸引。走近一看,才发现它原来是由两块半圆形碑头拼合而成。两块碑头上有精美细腻的雕花,其中一块上雕刻有莲花和一柄戟,莲在上,戟在下的布局,暗合“连升三级”之意;另外一块上则雕刻有一个太阳和瑞兽之类的花样。

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寺庙大门,坐上车子。当车子发动的瞬间,我脑海里突然跃出清末云南经济特科状元、文化名人袁嘉谷《宾居大王庙东西平子厚》一诗中那句:“沙堤十里花如锦,再续吟筇也未迟。”待想了一忽,再探头出来看了一眼刚刚我们游过的大王庙,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的庙宇,却早已渐渐消失在我眼眸里了。

猜你喜欢
大殿仁慈石碑
消失的亚特人之黄金山谷
完璧归赵
幻境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妈和她给我的四条命
“独腿女孩”谢仁慈: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
松涛吟唱的诗行
中国经典古建筑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
古诗里的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