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控制研究

2018-09-10 07:22林芷杜洵
环球市场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

林芷 杜洵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業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控制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进程加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也在实质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更为复杂,传统信贷业务发展面临各种风险,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把控即将迎来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先后实现市场化。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金融机构除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以外的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至此,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也己全面放开。目前,中央银行仍然控制着存款利率的上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最实质、最艰难的一步。

二、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存贷利差缩小,信用风险加大,威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会使存款利率上升,加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得贷款利率的总体上升幅度有限,为争夺优质大客户,商业银行还会下调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两重因素叠加,会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高收益,他往往会提高风险偏好,倾向于把贷款投向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使大量信贷资金流向高风险领域,而正常利率水平的贷款需求者和低风险项目则被挤出,从而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高风险贷款人充斥信贷市场,违约概率大大增加,银行业整体的资产质量将会受到威胁。

二是优质客户结构遭受冲击。随着优质大企业客户和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客户迅速被资本市场分流,商业银行客户群体质量趋于下降,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要想维持原有的信贷业务量,必然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这就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存在着监管套利空间。作为利率市场化的试验田之一的前海地区,其双向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正式启动既为前海地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选择和较低的融资成本,也为离岸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较高的回报率。同时,香港跨境贷款的低廉成本或对内地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挑战,由于境内外融资成本的差异,前海企业获批拿到香港银行的贷款后再转贷境内,可以从中赚取息差,某种程度上对内地信贷市场和信贷质量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控制思路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在风控理念上,直面风险,坚持审慎经营,坚守风险防控底线,持续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直面风险,坚持审慎经营

在利率风险逐渐显现,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既要坚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底线,要别关注利率风险、市场市场,继续贯彻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也要坚持商业银行服务于经济实体的宗旨,防止过度杠杆化,避免高风险、高收益、高波动,避免给宏观经济造成系统性的负面影响。

(二)尽快建立定价转型机制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必须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在经营理念上,从规模扩张型转变为价值导向型:在业务模式上,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分散经营风险;在资金运营上,从现有的以存定贷,转变为以效益为目标和按照资金需求来决定负债规模。通过经营战略转型,能够减少商业银行对利差的过度依赖,加强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贯彻资本节约化原则

在牢牢把握核心产业、重点行业、优质项目信贷市场机遇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注重降低资本消耗和提高贷款收益,加快信贷资源向新兴业务市场领域的转移。具体来说,以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为纽带,整体推进贸易融资项下各类产品发展;以核心企业上下游、专业市场、产业园为目标,加快拓展优质小企业信贷市场;以提高消费类和经营类个人贷款比重为方向,积极促进个人信贷业务转型。

(四)扎实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新的金融市场发展格局和新的发展方式要求商业银行要以全新的管理手段和风险管理模式不断支撑新的管理体制机制、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控、补偿等方面不断创新,全面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包括:

1.更加重视第二还款来源,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当前,违约风险发生概率明显提高,仅依靠第一还款来源远远不够,必须强化第二还款来源的作用。在授信业务中,要适当增加抵押担保措施,降低抵押率,选择抵押物要注意价值的充足性、处置的可变现性、手续的完善性等关键点。应重点考虑一线城市或部分不动产价格稳定的二线城市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拟上市公司股权、非上市公司但有实业有效益有现金流的股权、价格稳定易于保管流通的大宗商品等。在缺乏担保物的情况下,也可接受有实力主体的保证,但应回避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贸易型企业等,防止出现抵押担保效力丧失的情况。同时,应加强押品价值评估、贷后检查、压力测试等工作,防止出现价值虚高、法律瑕疵、价值波动幅度过大甚至低于止损线等风险。

2.扎实开展贷后检查,扭转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

应健全和完善信贷风险全流程管理,明确业务线、客户经理在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职责分工、评价标准、定性定量考核指标、奖惩办法等。对于风险敞口较大的业务,应由相关领导直接参与贷后检查及风险处置工作。建立信贷风险全流程监督机制,对贷前调查报告、授信审批报告、贷后检查报告、清收处置方案要抽样检查评估,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实,及时发现漏洞。当前阶段,尤其要强调贷后检查的针对性。要突出重点,对于问题贷款高发区域、行业、客户、产品应适当加大贷后检查频率和覆盖面;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及其上下游客户、集团客户、中小企业、异地客户、交易融资及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联保互保、涉及兼并重组题材的客户、涉及反腐牵连客户等,应作为贷后检查重点。

3.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建立严格的信贷风险管理全过程评价考核办法,将履职评价结果与员工待遇及晋升等挂钩。应将不良率、逾期率、清收处置任务等指标,通过责任书层层落实到人,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按考核标准给予处罚或奖励。同时,积极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将对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考核有机结合,建立绩效薪资延期支付制度,根据授信业务全周期风险,分段兑付,客观、公允、平稳兑现激励。强化信贷管理,提高资产质量,从根本上在于提高全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商业银行应按照银监会授信尽职工作指引等要求,及时对新发生不良贷款开展责任认定,对存在违规违纪行为或不尽职行为导致发生不良资产的行为严格问责。此外,应开展案例教育,强化薄弱环节管理,这是做好新形势下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市场,2012(1):26-32.

[2]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12(6).

[3]香港金融数据月度统计报告.香港金融管理局网站,2013(12).

[4]邓秀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J].商业银行,2012(4).

[5]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市场,2012(1).

[6]陈志刚.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商业银行,2005(8).

[7]巴曙松.利率市场化提高了银行业的集中度——基于美、日等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观察家,2012(8).

[8]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12(6).

[9]张志昌.中国银行业利润结构分析[J].时代金融,2012(3).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