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上的中国商业变革

2018-09-11 01:44特邀撰稿米宗几
西部大开发 2018年8期
关键词:商户小微二维码

文 / 特邀撰稿 米宗几

科技评论家 Ben Thompson 曾提出一个观点:“IT时代”和“移动互联网变革”有巨大的区别。他认为,传统行业用上技术手段只是“IT 时代”来临,而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是这种数字化信息处理成为商业和社会架构后,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全新业态。

就好比用手机app打车本身只算是“IT 时代”,但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是这种打车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基础后,生发出来的数字化改变——拼车服务车辆空驶率很低、减少碳排放、停车场建设小型化等等一系列变化。

这不只是个类比,我们身边已经有这样的情况——身边便捷的移动支付工具,在短短几年间让人们的支付行为跨过“IT 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商业、金融生态走进了“移动互联网变革”。

这些变化,我们从新上线的纪录片《二维码上的中国商业变革》略见一二:四名背景、阅历各有不同的人,通过移动支付,切实改变了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

它大致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件事:要做引领时代走向的科技,引发真正的“互联网变革”,到底需要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什么价值,扮演怎样的角色。

更好的科技,理应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

小微商家数量众多且分散,像城市的毛细血管,是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部分。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也曾指出,这是一个长期被忽略和缺乏关注的群体。目前,这个群体在中国有超过 7000 万人。

因为自身并没有强大的技术能力,管理收银和现金流对这些小微商户来说一直是难点。而 PC 和互联网时代本有机会带来改变,可惜操作依然繁琐,成本也昂贵,小微商户未必能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商业机遇,也很难用新技术构建自己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调研数据里显示的“逾四成小微商户选择独自创业,80% 的商户曾收到过假钞”可能就是对小微商户处境的最好注脚。对利润微薄的他们来说,假钞可能意味着一天的利润没了。

但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中,例如微信支付等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看到新的可能正在发生——小微商户,跳过了 PC 互联网时代,直接跃进了新的数字金融和信息商业世界。

纪录片中 69 岁的阿婆潘艳卿就是个好例子。她多年来到果园里摘水果上街售卖,收入一直微薄,而且由于年纪和身体状况,零钱和假钞以及清点问题是她最大的困扰。

但自从她在水果摊的箱子上贴了微信支付的收款二维码,移动支付对她来说就是整个生意的飞跃:不需要再背着一个大的零钱包出门,也不用担心收到假钞;微信支付里的“收款小账本”功能,让那些像阿婆不懂技术甚至连智能手机也不太懂的小微商户,也能用上简便的收银管理系统——收款有语音提示,有收款收入简报、提现免费等功能,每天可以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可以灵活调整工作的时间和节奏。

掀起移动支付浪潮的技术提供方,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给商业门槛打破年龄、性别和学历的牢笼,让更多阿婆那样的普通小微商户,有更公平的机会用上新技术改变事业和生活,这也许才是提升效率和解放生产力最重要的初衷。

消费体验移动化,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升级

智能手机普及后,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也围绕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转变。根据英敏特的数据,2017年,国内有 87% 一至三线的城市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这个数据 2016年还是 69%。

“消费者将越来越能接受通过手机处理一切事情……如果品牌不能提供手机服务选项,消费者很可能会质疑其能力。”英敏特的消费者报告中分析道。

这种变化,对中国的餐饮、零售、制造等各个传统行业品牌都提出了全新的服务要求。当用户体验被放在了需求的第一位,能够帮助商家和用户双方都提升体验的工具,例如微信支付,才能自然而然地流行起来。

在《二维码上的中国商业变革》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例子。来自连锁饮品店CoCo都可的督导刘家睿,在所辖店铺用上了微信支付的智慧餐饮系统。通过自助点餐,人们可预约点餐、现场点餐免排队,无论人在不在门店里都可以使用,通过小程序点餐还有“猜你喜欢”功能,根据历史消费推荐。

其实早在这套系统出现之前,刘家睿就一直在想象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点餐,不需要排队的场景——“但没想到在一两年内就实现了,而且比起原来的到柜台点餐的传统系统,时间节省了 50% 以上”。

更多超市、传统行业品牌,也在看到了消费者和自己的体验同时优化之后,主动自己数字化了起来。今年 3 月,沃尔玛已经试水智慧门店,通过合作小程序“扫码购”,帮助顾客自助付款,年内会逐步覆盖到沃尔玛全国 400 多家门店。

适时的科技,是创新的商业形态助力者

最近几年,更多新的独立创意品牌、创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光是北京一个城市,去年创意产业收入就达到了 1.36 万亿元。创新和创意的崛起,跟移动支付的普及不无关系,在技术底层解放了支付、连接能力之后,创业者可以解放了一部分劳苦重复的工作,把更多心思放在了模式和品牌创新上。

《二维码上的中国商业变革》里采访到的王牧牧,就是做商业创新的其中一个案例。

2016 年底亚马逊的无人商店概念开始传到中国,几乎同时微信发布了小程序,看到契机的她,离开媒体行业创业,利用微信支付和小程序开发出一套无人便利店的解决方案 EasyGo——用户扫码进门,选取商品,到支付离店,都不需要有人值守。

过去,开一家便利店至少需要二三十万,而且还有六七个人的人力成本,现在无人零售店只要四分之一的成本。

“所以我们用 4 个运营,加上2 个实习生,6 个人就管理了广佛70 多家门店。”王牧牧说。但节省成本只是表面,移动支付提供“连接力”让她有了进一步创新的可能:她能更直接地与本地区消费者沟通,用户购物偏好、消费水平等都能够统一变成可控的数据管理起来,为不同地理位置的小区,灵活地配置不同商品。

无独有偶,“花点时间”最近也借助微信支付智慧零售能力,做了一个线下的鲜花精品快闪店。消费者可以用小程序扫码验证进店、在商品区选购完,进入清单通道,通过出口完成自动付款。他们还用了“礼品卡”功能,将他们本来的线上的消费者,引流到线下。

据了解,目前微信支付的“智慧行业解决方案”覆盖了全国 30多个行业的数百万家门店。

最终,这是社会资源更高效的调配

上面这么多的商业案例,其实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重新调配社会资源。

举个例子,停车难一直都是困扰现代城市的老大难问题。截至2017 年 6 月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05亿辆,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根据国际领先的经验来看,每一辆车应该配比 1 个固定车位和 0.3 个公共车位,北京停车行业协会理事长柳昌江曾对比分析:“而我们实际配备是 0.5……停车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虽然看上去是传统社会民生的问题,但在移动互联网趋势下,移动支付普及也帮了大忙。纪录片中,PP 停车创始人李剑,就是通过使用微信“无感支付”能力,设计了一个更高效的停车场模式:用摄像头拍摄并且识别车牌,并且开通免密支付之后,车主出入停车场,根本不需要长时间停下来。

“每人节省 40 多秒,每天平台产生 200 万笔支付,相当于为整个社会每天节省了约2万小时。”停车难的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交通运转效率慢、人们出行需求增长比较快的更大问题。

按照交通运输部统计,每天约有 2.5 亿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全国公共交通年完成客运量超过 900亿人次,公交运输的压力巨大。而类似于微信支付“乘车码”这样的产品,只是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就能整体加速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

就像马化腾去年在乘车码的发布会上说,“乘车码所覆盖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高频、高粘度、低额度的交易场景”,每一种公共压力背后,其实更是对商业公司、大众和城市未来走向“三赢”机会点。

科技助力的智慧生活和更美好生活的雏形

移动支付在中国出现五年之后,“出门不带钱包”成为中国领先于全球的生活方式。

或者可以这么理解,《二维码上的中国商业变革》并非只是 4 个不同的创业者的故事,而是中国各行各业数字化的进程的缩影——它跟消费者的体验升级、商业创新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交织一起,渗透并改变了 90% 以上的移动互联网使用者的生活。

而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技术,在这个阶段,已经从一个简单的二维码支付工具,跨越成为了中国各行业数字化进程里重要的推动力量。

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了更大的潜力。2018 年 7 月,全球知名市场研究公司 Ipsos China 经过调查推算,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 8.9亿。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90.4%、93.5%、92.4%,也就是说,在移动支付的普及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并未显示出存在更高门槛……一百多年来,科技一直被当作是拉大认知和经济差距的东西,而现在,在移动支付技术的帮助下,我们有可能往完全相反的方向走去。

一定程度上,这也验证了《城市》作者罗伯特·E·帕克的观点——“现代人的心智既建立在机器之上,也依赖于将科学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让人对科技将世界拉平、支付方式创建生活方式等趋势更加期待。

猜你喜欢
商户小微二维码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江苏赣榆农商行 上线商户回访管理系统
“543”工作法构建党建共同体
小微企业借款人
二维码
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
工商银行 银行业首家商户发展中心成立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