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8-09-11 03:41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50
商业会计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务校企基础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550)

实训类课程是高职院校必开的课程,对于会计、审计及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是其核心实训课程之一。该课程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实习、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审计教学效果,多数学生普遍反映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抽象、难学、不易理解;一线审计教师也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材案例少、教材选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设计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是高职院校审计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现有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属于专业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课程的教学标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对广州市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了解,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目前,该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许多高职院校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仍采用“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中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多采用教师提供模拟案例或较早的企业案例信息,通过给定的企业财务信息,提出几个审计方向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计练习,然后由教师解答,这种固定的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大相径庭;而且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影响财务信息的因素错综复杂,单纯根据财务数据给出审计结论而不考虑企业环境、人事信息、市场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没有参考价值的。另外,整个实训过程只与呆板的数字、文字信息打交道,学生会觉得无趣,教师也缺乏授课激情。这种为了学而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的模式使许多学生在学完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后,对审计理论及审计过程仍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出具审计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远远达不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要求。

此外,审计实训岗位的界定不够清晰。整个实训过程基本上不区分岗位,由学生个人单独完成所有项目的训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审计工作、审计内容,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区分不同审计岗位的工作职责,不能明晰审计工作流程、审计信息沟通及传递。不同的审计岗位如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审计助理等,要求学生在素质、能力方面有不同的侧重。不区分岗位设计相应的案例,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具体岗位分工的特点,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权限、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致使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偏离甚远。

(二)教材设计不够合理。归纳目前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资料设计有以下两种情况:(1)个别项目审计实训。由于纸质教材版面的局限性,一般只将一家企业某个月的财务信息设计成一个审计案例,以此作为审计对象,其优点是能够深入具体会计科目细节开展审计实训,缺点是每个审计案例自成一体、互相独立,不具有系统性,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实训。这类教材克服了个别项目审计实训的缺点,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掌握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全过程,但实训资料需要占用较大篇幅,课堂教学需要安排较多课时进行全面系统审计,否则课堂效果与个别项目审计无异。这就需要相关专业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如何在保证其他课程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提高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

以民间审计为例,审计具体过程涉及到被审计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关联方三方,而现有教材的资料均以注册会计师一方为主导,由学生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对给定的财务资料开展审计,缺少与其他两方的沟通,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审计程序如何具体运用。比如最简单的审计程序——函证,通过单一的纸质资料,学生很难直观地理解如何运用函证程序,函证如何提供审计证据,以及如何保证函证回函的质量。

此外,审计教材更新较慢,多年不更新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2017年出版的教材,还在应用2000年的案例,案例内容不够新颖,不能与时俱进,同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一些已经变更的准则出现在案例中,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审计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详细审计、抽样审计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技术分析法等,这些变化不能及时反映在教材上,导致教材资料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

(三)教学方法落后,缺少信息化教学。多数教师在讲授审计相关课程时,无论是理论讲解还是案例分析,基本上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比较特殊,它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价的一门学科,强调的是一种逆向思维,是建立在职业怀疑态度基础上的。审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有效性提出质疑,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得出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结论。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开展审计工作的逆向思维能力。

图2 基于校企合作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简洁高效的财务软件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做账,为了与会计工作节奏相适应,许多审计组织也开始利用审计软件来实施审计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仍以传统的教室手工审计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负责专业建设的相关责任人没有意识到XBRL联网审计的发展趋势,认为没有购买审计软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审计模拟软件市场价格高昂,学校不一定支持。此外,目前市场上的审计软件主要是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外审软件,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较少,无法满足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中企业经营时间较短,经济业务比较单一,训练类型较少,多为检查舞弊差错的账项审计,缺少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的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较大差异。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上述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审计专业相关负责人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大纲。二是建立审计模拟实训室,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或鼓励企业入驻学校。三是加强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及审计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三赢”,如图2所示。

基于校企合作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克服纯理论教学的不足,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随着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对校企合作的提倡和大力支持,企业和高校均意识到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多数企业愿意提供这样的协同教育渠道,高校也欣然接受并努力开发这种新型的教育培养模式。所以基于校企合作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如下: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或开办校中企的协同教育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克服现有审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真正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零距离。

猜你喜欢
实务校企基础
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改革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