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主题

2018-09-11 20:51欧黎明
云南教育·视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欧黎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主题,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来展开的,这一主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伟大旗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以此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成为引领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上。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之下,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聚焦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将和谐社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主题发生了时代性转换,从“站起来”“富起来”转换为“强起来”,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近40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课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主题转换的客观需要,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历史进程中,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之上,开创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丰富深化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探索和实践。

在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自由为己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久历磨难的中华民族站了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政治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围绕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一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解决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三次结合”,着力从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等入手,完善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为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动力,以此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步入“强起来”的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举,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模式作出的伟大贡献。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有更强的战略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创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时代特征、实践特色、民族特点历史根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刻回答。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一系列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回答,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做了高度凝练和概括,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注重从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等上层建筑的高度,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从履新之际八项规定的制定,到“打虎拍蝇”的反腐斗争中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四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六中全会以制度的形式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使两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和完善。

总而言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主题发生了转换,理论内涵也发生了实质性飞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内容而得以独立存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实现三次飞跃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进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历史阶段划分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盛满理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