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美德

2018-09-11 10:13珈语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雇佣兵魏文侯同僚

珈语

雪中等同僚

萧至忠是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著名大臣,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吏部尚书、中书令等。有一次,萧至忠与同僚打算去考察百姓生活,他们相约在一个路口相见。约会那天,恰巧天降暴雪,随行人员纷纷躲避到路边的房子里取暖,只有萧至忠仍然站在路口等同僚。他生怕同僚因为来到时没有看到人而掉头回去。同行的人都纷纷劝他到房子里取暖,萧至忠回答说:“哪有为了自己的安适失信于人的道理呢!”众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纷纷出来陪着萧至忠。同僚来到后,听说萧至忠在雪地等了很久,也被他这种精神感动了。萧至忠言必信、行必果,又善于决断,深得同僚与下属的信任。很多人欣赏他的为人,愿意和他打交道。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第9期)

素材解读

即使外面下着暴雪,萧至忠依然坚持在路口等候,兑现自己和同僚的约定。做一个诚信之人,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脚下之路才能越走越宽。相反,总是失信于人,也就将自己边缘化了。

适用话题

诚信、人品、信任……

用生命赢得的诚信

十九世纪前的瑞士,是一个极其贫穷的国家。男人们要养家糊口,只得出国去当雇佣兵,用命换钱。雇佣兵是要与雇主签合同的,当时的欧洲战争不断,瑞士雇佣兵能坚持到合同期满还活着的只是少数。瑞士人虽说只是雇佣兵,纯为了钱打仗,但他们颇讲“契约精神”:作战勇敢,绝不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十六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入侵罗马,教廷卫队其他各国士兵逃得一个不剩,只有由雇佣兵组成的瑞士卫队坚持到最后。瑞士人的忠诚为他们赢得了教廷的信赖。从此,教廷卫队全部由瑞士士兵组成。在为钱征战的数百年里,瑞士雇佣兵让瑞士人的忠实和诚信名扬天下。十八世纪中后期,各国的有钱人,开始把自己的财产送往这个贫穷的国度。他们相信能够用生命去捍卫“契约精神”的瑞士人,肯定会保护好他们的财产。如今,瑞士银行的储蓄额占全世界总储蓄额的三分之一,人均财富更是位列世界第一。

(选自《时代青年》2017年第11期)

素材解读

瑞士银行之所以能“聚财”,主要得益于他们的先祖用生命铸就的诚信品牌。当年的雇佣兵坚守“契约精神”,即使面临死亡也决不动摇,这恰恰彰显了诚信的力量。一个讲诚信的人,必将受到尊重;一个讲诚信的国家,必将得到信赖。

适用话题

生命、诚信、财富……

诚信是一种美德。“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于友为义。”一个讲诚信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诚信的力量

阅读《资治通鉴》,看到一个关于魏文侯的故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宴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大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对方停止打猎。一个国君能诚信待人,自然能够赢得臣子们的信任。魏文侯正是凭借这种待人以诚的精神,使魏国成为当时的霸主。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第9期)

素材解读

诚信,乃立人之本,亦是处世之道,不仅能润滑人际交往,还能滋养社会和谐,使人们恪守心灵底线。魏文侯为一国之君,却以“诚”立人,以“信”治国,最终使魏国成为一方霸主。我们的生活中,也不能缺少诚信,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折射出社会风气。

适用话题

诚信、待人、治国、理政……

信守承诺的苏步青

苏步青,1978年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1984年1月,退居二线的苏步青教授在上海办起了一个中学数学教师讲习班。在开学后的第一堂课上,他郑重地对学员们说:“我先和大家约法三章: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迟到的不要进来。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严师才能出高徒。”学员们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约法三章”。

苏步青要求学员做到“约法三章”,他首先身体力行。他住在郊外的复旦大学,每次上课都是提前半小时来到教室。他虽已至晚年,但还是坚持自己动手擦黑板、挂教学图。一次,他去医院探望住院的夫人,一看时间,离上课还有一个小时,外面还下着大雨。有人劝他不要去上课了,给学校打个电话说有事就行了。苏老却说:“我和学员们‘约法三章,自己不遵守,怎么取信于他们呢?”最后,他还是冒着大雨去上课了。

(选自《语文世界》2017年第11期)

素材解读

苏步青不仅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个守信之人,他与学生“约法三章”,自己也以身作则。他退居二线,却仍关心教育,默默地在讲堂上奉献,既散发余热又践行诚信之道。

适用话题

严师、诚信、守时、奉献……

承诺没有终结

郑板桥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带着一个幼儿沿街乞讨。他连忙上前询问:“老人家,您为何一把年纪了还出来乞讨?”原来,老人家乡遇灾,无奈攜孙子乞讨至此。巧的是,郑板桥和这位老人是同乡。出于善良和乡情,郑板桥答应了老人的哀求,承诺每月赠给老人二两银子,帮他度过艰难日。

郑板桥说到做到,每月月初就会从自己微薄的俸禄里取银二两,给那位老人送去,如此坚持了两年。后来,老人因病去世。郑板桥又亲自料理了老人的丧事。此后每个月月初,郑板桥仍然会拿出二两银子送给老人的孙子。有朋友不解地问:“老人已去世,您对他的承诺也可以终结了,咋还送银子呢?”郑板桥说:“老人去世了,可他的孙子尚年幼,我不能不管呀!其实,我是给了自己一个承诺,这个承诺只关乎善心和良知。不会因为老人去世而终结。”他的朋友听了连连点头,对他敬佩不已。

(选自《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3年第12期)

素材解读

承诺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若失去了诚信,再郑重的承诺也是一纸空言。郑板桥的行为彰显了人性之美,值得点赞。生活中,要做到诚信至上,唯有说到做到,才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用话题

美德、诚信、善良、助人……

猜你喜欢
雇佣兵魏文侯同僚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
魏文侯冒雨赴约
冒雨赴约
魏文侯冒雨赴约
用生命铸就诚信品牌
瑞士银行的名头
警察犬訓練士として11年「同僚」と築く信頼関係
骁勇引争议 冷血雇佣兵
魏文王还是魏文侯?
“你还是自己拿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