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文化身份确认

2018-09-11 02:01薛刚韩燕黄少胤
武术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确认文化身份中国武术

薛刚 韩燕 黄少胤

摘要: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全面阐述,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当下中国武术发展中的文化身份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中国武术文化身份重新确认的理论过程:打破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旧价值观念体系的古老认识;重新定位中国武术在当今世界体育发展中的文化地位,确认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及新的中国武术文化身份。

关键词:中国武术 文化身份 确认 当务之急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012—04

1 引言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步伐正在日益加快,这也就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资本不断变化。法国当代思想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将整个社会资本分成三个资本域,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1]在经济资本方面,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日益雄厚,GDP也名列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也跃居世界第一,在解决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中已经有了话语权。在文化资本方面,20世纪过分的崇洋已经使得中国文化身份出现了辨认上的危机。正如王岳川先生所说:“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文化身份危机表征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总体危机。”

就当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来看,作为我国文化指纹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未摆脱西方体育示范性和主导性的牵引后,走入了一个文化模仿的时代,最终我们发现,今天效仿西方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已经开始丧失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性。[2]而且“体育化”“世界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路,正在使大部分民族民间体育处于被遗弃和灭绝的边缘。“民族传统体育的部分内容已部分或全部失去了其本质的特质,披掛着与现代体育接轨后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躯壳,奋力地寻找着自己的时空定位。”[3]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最具特色的项目,自然而然也受到最严重的侵蚀。当前我们必须更加清楚的看到我国体育现实中的假象,当代只追求竞技体育的繁荣而忽略中国武术发展的错误,一直以来我们都没有把自己的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一种自身身份象征来对待,受一个世纪以来“拿来主义”的影响,东方的体育文化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身份确认,加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表明我们在武术文化方面的立场,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民族传统武术不会在竞争中消亡,才能保证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中有足够的话语权,才能保证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的情景下,如何使中国武术更好发展,如何更好确认中国传统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的身份,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对于文化身份的阐述

在赛义德的话语谱系中,身份是一个重要范畴,如全球化中的“身份存在”、权力话语中的“身份认同”、后殖民的“身份体系”等。如今,人们热衷于谈论“身份危机”“身份冲突”“身份认同”“身份建构”“身份重建”等话题,[4]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在当代更加全球化的社会中,身份的话语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全球社会中,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化的步伐更加紧凑,全球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正如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说法,全球化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因而个人、群体和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5]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以及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当中,我们更应该充分注意到文化的民族主体意识。多元文化论认为,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的文化身份,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总是在不断地重新被定义和确认的。民族文化身份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一个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共同文化习俗、共同行为模式等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这些在某一阶段是相对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也是会得到分裂和重新确认的。

文化是一个活跃的机体,它需要不断地创新,需要不断地用新的现实去修正它的历史记忆。[6]文化身份并不是永远静止一成不变的,它不是作为一种特定的标签,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的观念也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向前展开的。在文化身份确认的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价值观念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确认中国武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要回到传统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去。

文化身份只有被放置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异族文化相互陈杂的关系中才能有效定位。因此,在我们确认中国武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其放在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和发展,同时又放在全球化系统中去考察。

3 当下中国武术发展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长期以来,因为我们始终在走一个体育文化复制的道路。中国体育几乎成为西方体育在当代中国的直接翻版,中国现代体育事实上没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面貌。[7]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轨迹印证着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的兴衰荣辱,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正在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也面临着流失,生存空间逐步被严重蚕食,“使中国体育处于一种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状态”。[8]“西方体育的强势侵入、强势扩张和强势占领,已经使我们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伤害,导致了中西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心灵中的主客体地位的变化”。[9]为了迎合世界主流文化,我们不惜借用奥林匹克运动的模式,对中国武术进行“自我改造”,强行地施之以奥林匹克的模样。[10]而且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效仿着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在开展、发展和创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中国武术),我们没有自己选择从传统起步进行创新,而只是在竞赛体制和程序化上选择了西方体育的程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是效仿而已。[11]这样就使得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身份的中国武术在人为情况下改变的遍体鳞伤,失去了它曾经的“代表身份”。而这种人为的行为实际上就从根本上割裂了中国武术的孕育、滋养之根本,因为,在历史上,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一直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又构成了中国武术的文化基础。如果仅仅从表面上模仿,离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武术就失去了其文化身份意义,就不可能有更好发展,就会不断走向死胡同。

如今,伴随着奥运会的不断发展,西方体育已经成为了世界体育的中心,中国武术在未进入奥运大家庭之后,却在不断的被边缘化,这种中国武术文化处境的尴尬,使得中国武术文化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寻求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之路。我国作为武术的“原创国”,武术的淡出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遇危机的文化表征,这也会使得武术在大文化中逐渐失去凝聚力。

现代的中国武术在西方奥林匹克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已经过多偏重于从经济和功利的视点考虑问题,而忽略了从文化的视角去考虑。现代奥林匹克有两种本质:一种是经济本质,一种是文化本质;一种是经济力量,一种是文化力量。不可否认,经济价值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意识则是现代体育发展的灵魂。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国武术一直以来就是在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已经脱离了事物本质的发展需要,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文化身份,这就等于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地位,变成了轻浮的、没有内涵、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上,我们必须坚守中国武术的文化方向和文化身份,坚守中国武术的文化尊严和文化灵魂。

4 中国武术文化身份确认的理论过程

4.1 打破对中国武术的旧价值观念体系古老认识

我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观念包括:(1)重教化、讲等级、崇文而尚柔;(2)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3)群体价值本位;(4)重功利、轻嬉戏;(5)以柔、静为美;(6)守内、尚礼、恋土的民族情结。[12]

传统的中国武术,在当代整个世界上,受众多流行武术影视片的影响,我们的武术在别人眼里,只是花拳绣腿、飞檐走壁等。其实一直以来我们的民族传统武术就一直没有自己真正的地位和身份,受影视电影的影响,我们的中国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已经丢掉了自己的魂魄,只剩下一个躯壳。所以我们更应当打破这种观念体系。

大多数人类学家都认为,文化包含了后天获得的,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13]所以结合这个特定的时代,国人必须改变古老的对中国武术的旧认识、旧观念,从当今特定的全球环境和国内外环境出发,尽快确立中国武术新的价值观念,以便更好的确立中国武术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身份。

4.2 重新定位中国武术的文化地位,确认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近代以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却遭遇到诸多危机。这些危机主要表现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已经不断被边缘化,不断从历史的中心舞台退出,使得中国文化精神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了内在的撕裂:一方面,文化精神的承续,使中国文化仍然是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衰亡后的唯一幸存者;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话语权力中,中国文化被不断地边缘化。[14]

相同的境遇,中国武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样痛苦,在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代表的奥林匹克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的民族传统武术也在这种夹缝中不断的挣扎,一直为获得其应该有的历史文化地位以及文化身份证明。在当代人们更加注重参与健身,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全民健身日的确定,更加提升全民健身的积极性,而在选择健身项目时,由于民族传统武术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都成为了大众的喜爱。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现实,认识到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价值,我们的专家学者应该积极重新定位中国武术的文化地位,确认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

正如王岳川先生所说:“文化身份是在与“他者”文化镜像中对比映照中形成文化差异性的某种认同。”[15]研究当代中国武术离不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文化,这是塑造新世纪中国武术形象的重要工程。在这个相互交织并消解冷戰思维模式的共存时代,如果没有西方体育“他者”的“镜像”,我们就没办法从更加清晰地去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的“自我”。通过文化镜像的深度自我审视,将更加有助于我们把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对抗转化成不同体育文化体制的创造性互动。只有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有效对话前提下,进行现代性的反思和价值重建,才有可能使本土性质的中国武术与全球性获得整合,更加有利于我们自身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身份确认,也更加有利于中国武术长远发展。

如何坚持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在当代全盘四化基本尘埃落定之后,努力返璞归真回归“文化武术”。用超出现代表现力的西方技巧去抒发沉着稳重的东方心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使中国武术在动作表现力上表现出情感意味,将现代体验堪称人类经验,将东方传统体育文化元素超越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形式凸显出超越意识,将传统功底和当代技法加以整合创新,才真正具有明显的国际眼光。

4.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身份的确认时期

中国文化的“自我镜像”聚焦颇为模糊,如何清晰地看待自己,使自己获得正确的阐释角度、健康的阐释心理,以及对对象(西方)和自我(东方)的正确定位,才可能真正进人“确认身份”时期。[16]

文化身份确认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价值观念的确认问题。王岳川先生曾说:“文化价值主要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反映生命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

人们在健身时对民族传统武术的选择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肯定和认可,因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思想对当代的传统文化思想有规范的作用,反而当代的传统文化思想定位则是对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正是在选择和再生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一现代人的文化素质。

但是,我们在肯定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价值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自身没有弊端,也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不存在对立的矛盾,事实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只有吸取并融合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现代性建构,才能全面显现出来,这也正是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创造性所在。

因此,當今世界,体育文化范式和话语是以欧美体育文化为中心,在我国民众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武术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盲目拒绝和照搬这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我们应当思考怎样在这样既有的体育文化平台上再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内容,并且思考如何理解和利用这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规律,把我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更好的在新时代语境中展现出来,与西方体育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首先,我们应当坚决维护中国武术的自身文化民族特性,然后不断开发中国武术本土文化的世界意义,通过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电讯传播实力向世界奉献“具有世界意义的地方性文化知识”。同时我们还要真正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以不断创新中国武术与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群体的对话与接触。在东方身份上,一定不能为了任何“他者”,而让渡自己的“文化身份”。

其次,在全球化后现代语境中,当全球化的西方体育文化散播和旅行时,我们不应该只成为被动的接纳者,我们同样应该在全球化体育文化互动中从事理论散播和输出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新理论,形成中西方体育文化双向“理论旅行”。一种对等互动的“旅行”,可以使我们自己本土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和理论反思更加真实地发生和生长在这片厚土中,完成从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之后的文化输出主义。

要做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输出,我们就必须强调一个关键:那就是文化的不断创新,所有处于当代社会中的民族传统武术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原创力”。创新是精神的喷发力,而“原创力”则是文化的生产力。比如“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这就是在当代国际化情景之下产生的一种代表中国原生态武术的原创,是中国武术更好输出的原动力。正如王岗教授所说:“WMA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习武人的记忆;WMA不是一种复制,而是一种原创。”[17]

最后,把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确认看成为文化思想领域的“关键词”,我们还必须强调中国武术审美的非功利性,即注意审美静观、审美体验、审美的幻想。并指出,任何一种审美方法都不能穷尽审美现象,而中国武术的美感也不能仅仅用一种态度来解释,我们必须融合多种方法去分析。在中国武术文化身份确认上我们必须注重单个项目的传统情感和文化结构。

5 结语

伊格尔顿曾指出,“社会主义共同文化观的充分涵义是,应该在全民族的集体实践中不断重新创造和重新定义整个生活方式,而不是把别人的现成意义和价值拿来进行被动的生活体验。”[17]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武术文化身份确认过程中不应该在传统和西化问题上纠缠不休。而是应该强调,民族文化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现代化实践一同发展的。

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因此,世界的全球化会更加完善,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就必须坚守本民族的文化方向和文化身份,坚守本民族体育的文化方向和文化身份,摆正体育文化在当代世界体育中的位置并放逐一些贪婪心思,才有可能挽救中国武术的文化危机。

参考文献:

[1]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一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7):71-74.

[3]陈青.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J].体育文化导刊,2006(7):31-33.

[4]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齐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德特里夫·缪勒.文化是一个活跃的机体,需要不断地创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7]王岗.武术发展:应该追求中国身份和中国面貌[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6:扉页

[8]陈青.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J].体育文化导刊,2006(7)31-33.

[9]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⑷:26-29.

[10]吴松,王岗.中国武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之争[J].体育学刊,2007(9):71-74.

[1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7):71-74.

[12]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9-81.

[13]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9.

[14]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EB/OL].http://blog.sina.com.en/s/blog_561037df010004ym.html.2006-06-18.

[15]王岳川.中国镜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6]王岗.WMA与其它格斗类项目不同在哪:不是复制是原创[EB/OL].http://sports.sina.com.cn.2009-08-04.

[17]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确认文化身份中国武术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