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铭记师恩

2018-09-11 10:13刘为民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尊师曾子恩师

刘为民

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 颐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玛丽·居里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苏霍姆林斯基

当教师的人不仅是教师,他同时也是学生。

——加里宁

汉明帝尊师重教传佳话

东汉桓荣担任太学博士之后,经常着儒生衣服,温良恭谨,不遗余力地教授太子刘庄,既重言传,又重身教。

有一次,刘秀赏赐给大臣们一种珍奇的水果,其他人将果子放入袖中,唯独桓荣举着水果拜谢刘秀。刘秀对太子说:“这才是真正的儒生啊!”

几年之后,桓荣提出辞呈:“太子凭着聪明的资质和勤奋努力观览古今,通明经义,已成博学鸿儒,而我才学已尽,也该告老还乡了。”

刘庄闻讯,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我以幼稚愚昧,学道九年,无所晓识。‘五经这么广博,圣人的学说那么高深,不是天下的聪明人,怎么能精通得了?”他真切地希望桓荣继续留在宫中。刘秀深为太子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而高兴,没有同意桓荣退休。

刘庄继位成为汉明帝后,时常到老师的府邸拜访,让桓荣像讲学时那样高坐东面,他则静静地在一旁聆听指教,还多次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一起,向桓荣叩行弟子大礼。遇上桓荣生病,每次前往探望时,他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以表达深深的敬意。

进入人生暮年,年迈的桓荣再次请求回归故里。汉明帝手捧经书来到桓荣家,对老师说:“您教了我一生,请允许我为您朗读一次吧!”师生皆因分别而恋恋不舍。

素材解读

汉明帝即位之后,仍然不忘老师的教育之恩,不仅依然像过去当太子时一样请老师东坐,在探望桓荣时一进街口就下车步行,当桓荣年迈还乡时,还亲自为老师朗读经书。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你地位多么尊贵,即使贵为君主,也要尊重自己的老师。汉明帝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为时人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适用话题

感恩、榜样、尊重……

曾子避席

◎孙经超

曾子,原名曾参,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被后人尊称“宗圣”。曾子一生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曾子也是一位尊师重教的践行者,“曾子避席”的历史典故可以很好地说明。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素材解读

老師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把尊师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行好坏的重要指标。曾子避席是通过礼仪表达对老师的尊重。我们对自己的老师也应该讲礼仪,有礼貌。当然,尊师不应该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尊重。

适用话题

尊师、礼仪、真诚……

借衣访恩师

有一次,李鸿章被紧急派往南京处理公务。在经过家乡合肥时,他决定抽空去探访自己的恩师徐子苓。

李鸿章和一名随从匆匆忙忙赶到徐府大门口,门人看清他的顶戴花翎和官服后,吓得赶紧跑着去禀报。看到门人着急慌忙的样子,李鸿章突然“哎呀”一声叫住门人,对他说道:“你不要急于通报,能否先借我一套衣服呢?”

一头雾水的门人连忙去找衣服。

一旁的随从越看越糊涂,忍不住问道:“大人,您要门人的衣服有何用意啊?”

李鸿章回答道:“我方才突然想起,倘若穿着官服去见恩师,恩师一定会很有压力。即使我想一叙旧情,他也定会有所顾忌。我脱去官服,换上便装,恩师肯定会放松心情,如此方能拉近我和恩师之间的距离。”

素材解读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位极人臣,地位显赫。但他在拜谒恩师时,并没有摆架子,而是心细如发,换上门人的衣服,以普通人的身份与老师相见,以减轻老师的心理压力。李鸿章注意细节,考虑到老师的感受,受到人们的赞誉。

适用话题

尊师、地位、细节……

毛泽东和符定一的师生情

符定一,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然后回湖南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岳麓书院都督,省立第一中学和湖南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在由符定一创办的省立一中招考新生时,国文的考题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毛泽东也参加了考试,他在文中阐明两者的重要性及其关系后,强调教育对国家富强所起的基础作用,逻辑严谨,语言豪放,名列第一。符定一喜而见之,然疑其有伪,当面再试。毛泽东见老师如此重视,心情激动,提笔疾书,果然妙笔惊人,文采斐然。符定一大喜,联系自己的成长,马上意识到毛泽东的将来绝非等闲,要他一定入校。入校后经常为他讲解古典文学作品,贯彻爱国主义思想。有一次符定一解释国(國)字,一人拿戈以卫家土就是国,国和持戈卫士是分不开的。随后毛泽东更加勤学苦读,符定一便把自己圈点过的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送给毛泽东,要他在追求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中国古代治理成败的历史教训。从此师生往来甚密,情谊弥笃。

1958年5月3日,符定一病逝。周总理总结符定一一生,认为有三大贡献:一是发现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有用人才之第一人;二是建党初期,支持党的活动,营救党的领袖;三是晚年参加反蒋斗争,对建设新中国有贡献。

素材解读

师生情谊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之一。这种感情不分国界,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情同父(母)子(女)或手足。师生之间的情谊因为真诚、纯洁,所以很美,很动人。

适用话题

师生情、伯乐……

猜你喜欢
尊师曾子恩师
争做少年好榜样
哪吒失手
办好教育从尊重教师开始
曾子杀猪
没有难度哪有高度
漫话“戴高帽”
黄济恩师,您听我说
曾子杀人
教学相长

作文周刊(中考版)2018年21期

作文周刊(中考版)的其它文章
关注细节,成就完美
风景在远处
做人的美德
学会礼让
思想决定方向
存在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