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当代青年的文化情怀

2018-09-11 10:13罗小军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蒋方舟泉州信仰

罗小军

在这个时代,有一种亮光比任何时候都要耀眼,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不断地传承着中华文化精神,尤其是随着文化中国建设的深入,历史的重担越来越多地落到了青年作家肩上。如何做到创作与修身共进,做到文品与人品齐升,这是当代青年作家及广大中学生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家国大事。

蔡崇达:《皮囊》为泉州而写

蔡崇达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也是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之一,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作为一名青年记者,蔡崇达的作品已经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等大奖。

蔡崇达出生并成长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小镇上,他的人和他的文字一样,被岸边古老的海风抚摩过,被悠长曲折的石板路打磨过,透着一股独特的人文气质。2004年,蔡崇达从泉州师院毕业,十多年后他带着新著《皮囊》重返母校。蔡崇达说,闽南人“根”的意识特别重,多年来未曾改变的是对家乡泉州的热爱与依恋。“我以泉州为荣,我是她的一部分”,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泉州有很多独特的文化,即便是日常生活也非常迷人,泉州的文化需要被感知,可以用更美好的方式去呈现她、放大她,而不仅仅是用概念性的东西去宣传她。近年来蔡崇达拒绝了很多约稿,唯独关于泉州的约稿例外。“让我写泉州、宣传泉州,我都写,这是我做出的承诺,也是我必须去写的。”在他看来,《皮囊》这本书还原了曾经历或见证的故乡往事,可以说整本书就是为泉州而写的。

素材解读

1.地方文化。人有人的性格,城市有城市的文化。熟悉与宣传家乡文化,不仅是热爱家乡的表现,更是加强文化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2.了解家乡。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然会深深地爱着自己曾经生活的土地。写作不仅让蔡崇达在故乡的风土里寻回了自己的“根系”,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个性魅力。

适用话题

故乡、感恩、承诺、依恋……

于仲达:到北大悟道的文学青年

于仲达出生于安徽界首农村,他自幼喜爱读书。中学时,他就独自远去县城,从图书馆借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和顾城的诗文集,文学作品深深吸引了他。这些书伴随了于仲达的整个中学阶段,并萌发了他的第一个梦想,“要当个作家,当个诗人。”

参加工作后,于仲达在家乡从事新闻工作,闲暇之际坚持进行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发表的《一个奴隶的手记》曾引起读者强烈共鸣。2005年,于仲达怀揣着作家梦想,前往飘着残雪的北国燕园,以北大旁听生的身份开始了寻梦之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比很多在校生更像北大学生。短暂的几年间,他陆续出版了《问道北大》《北大悟道》《北大偷学记》等书,被读者称作“史上励志北大旁听生”,也成为了“草根”人物的励志典型。《我在北大听文学》一书,精选了于仲达对诸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解读,包括鲁迅、沈从文、萧红、张爱玲、顾城等经典作家;在引入钱理群、何怀宏、曹文轩等北大中文系名师观点的同时,也融入了于仲达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

素材解读

1.人生追求。生命不息,追求就不能停止。在人生道路上,身份不在乎高低,起步不在乎早晚,只要拥有探索的精神,我们也能成为于仲达一样的成功者。

2.提升境界。一个人的视野与精神高度,往往决定着他事业成功的大小。向一流学者学习,尤其是与有思想家气质的学者结缘,是一条提高自己趣味与境界的捷径。与北大教授零距离接触,无疑提升了于仲达的精神视野。

适用话题

追求、励志、梦想、草根、出彩、命运……

蒋方舟:更看重作家的身份

1989年出生的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通过自主招生被清华大学录取,2012年大学毕业后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蒋方舟虽然年纪轻轻,但笔龄已达21年。

蒋方舟有记忆的阅读启蒙是在小学,当时她妈妈是中学老师,每天回家前她都会跑到妈妈的学校,在图书馆找本书阅读。七八岁时蒋方舟已经在看三毛的作品,十岁出头开始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米兰·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学著作。这几年,和蒋方舟同为80后的作家韩寒、郭敬明已经跨界进入影视圈甚至餐饮业。在写作之余,郭敬明执掌“最世”(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包装文学明星;韩寒则有了“一个”,打造写作新秀。不过这一切对蒋方舟来说没有兴趣。“一个作家的创作黄金时期并不长,如果精力被分散,可能会承担很大的风险。”蒋方舟说,自己也并不喜欢被冠以《新周刊》最年轻的副主编的头衔,她内心渴望的是以作家的身份被认识和记住。

素材解读

1.不忘初心。在当今社会,做回自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名利面前,蒋方舟对作家身份的看重,展示出了一位青年作家的美德与坚守。

2.执着追求。谁都知道,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没有从小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多年如一日的追求,哪来蒋方舟一次次的成功与超越。在羡慕她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她多年在文学道路上的辛苦付出。

适用话题

身份、执着、兴趣、坚守、成功、文化……

周朝:用诗歌表达信仰

湖北90后作家周朝,从小喜爱诗歌。六岁那年,他在书店买了本连环画版的《唐诗三百首》,读那些古诗,觉得朗朗上口,就模仿着写了不少看似有些幼稚的古体诗。真正接触到现代诗歌,是十六岁那年,那会儿他刚上高一,在一次晚自习上,无意中看见一个女同学的侧脸,突然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于是就在草稿本上随意用现代诗的格式写了一段文字,那可以称之为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现代诗。

周朝原名周京,他把诗稿拿给高中班主任看的那天,第一次用到“周朝禮乐”这个笔名。他觉得自己正身处一个远离礼乐的时代,取名周朝礼乐是想呼唤一种文明,或者说是追寻一种情感,后来大家都称呼他周朝,也就有了这个笔名。最初写诗,只为纯粹的情感需要,至于现在,诗歌对于他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大学期间,他用笔名投入网络文学创作中,同年入选湖北省作家协会,先后发表过长篇玄幻小说《翻天覆地之神域》和青春文学作品《少年的荒岛》。大学毕业前夕,周朝出版了个人处女诗文集《南方以南》,因而踏入青年文学圈。他似乎很乐意别人叫他艺术家或诗人,这些如今容易惹出事非的称号,他说是一种信仰。

素材解读

1.崇尚传统。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崇尚传统,从某种角度上讲,其实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2.追求信仰。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乱象,人心出现的一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信仰而导致的。作为年轻人,能够摆脱世俗的看法,摆脱名利的束缚,依然对文学保持一份如此的信仰,我们应该为之点赞。

适用话题

信仰、诗歌、坚持、传统、文化、财富……

猜你喜欢
蒋方舟泉州信仰
你要去泉州吗
信仰
漫画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蒋方舟:天才的负重与前行
蒋方舟:心口一个“勇”字
梦想再可笑,也胜过没有
少女作家与另类母爱

作文周刊(中考版)2018年21期

作文周刊(中考版)的其它文章
关注细节,成就完美
风景在远处
做人的美德
学会礼让
思想决定方向
存在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