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2018-09-13 12:25孙伟红黄燕黄
现代测绘 2018年4期
关键词:向海海岸线河口

孙伟红黄 燕黄 博

(1.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江苏 南京210013;2.上海浦公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202)

0 引 言

江苏滩涂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1],研究江苏省海岸线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江苏岸线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RS和GIS技术迅猛发展,目前对江苏海岸线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进展,如李行[2]、康彦彦[3]、孙伟红[4]等利用GIS和RS技术对江苏海岸线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整体研究;陈光洲[5]通过模型研究对在遥感影像几何校正中如何正确选择控制点以提高几何校正的精度做了详细探究。然而,在利用遥感影像分段细致探索近30年来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的仍不多见。因此,本文基于多幅遥感影像数据,分段定量分析研究江苏省海岸线自80年代以来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江苏省滩涂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括

江苏海岸带位于中国沿海中部(图1),江淮下游黄海之滨,沿海滩涂和浅海面积居全国之首,海岸带资源丰富[1]。其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绣针河口,南至连兴港,岸线类型有基岩岸线、砂质岸线、粉砂淤泥质岸线、河口岸线等[1]。连云港海岸线多为基岩岸线,东西连岛段与西墅-烧香河口段岸线为基岩岸线,锈针河口-兴庄河口段岸线为砂质岸线,其余多为粉砂淤泥质岸线。

2 数据来源及方法

2.1 数据来源

图1 江苏沿海地理位置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遥感影像(表1),配准数据源是SPOT-5卫星数据(2007年)。地理坐标为Beijing-1954,投影坐标为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经线121°)。

表1 遥感影像数据

2.2 岸线提取

连云港主要为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岸线位置较为清晰明确,易于判读。盐城、南通则主要为粉砂淤泥质海岸,自然岸线位置不易判读。但由于目前江苏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已多数围垦为人工岸线,故本文用人工岸线的界定原则对其做判读。经目视解译得到岸线解译图(图2)。

图2 1980-2011年江苏省海岸线变迁解译图

2.3 海岸线变化计算公式

本文主要以河口为节点,将江苏省海岸线分为15个岸段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

式(1)—(2)中,L(m)表示平均变化距离(平均向海推进或向陆后退距离);V(m/a)表示平均变化速度;S(km2)表示变化面积;L0(m)表示4个时期岸线长度的均值;t(h)表示间隔时间。

3 结果与分析

将4个时期的江苏省海岸线进行统计分析(图3)。由图3可以看出,自80年代以来,江苏海岸线总体呈向海推进趋势,且在2007—2011年间向海推进速度最快。

图3 4个时期江苏滩涂围垦平均成陆速率

根据江苏省海岸线的特点,本文将江苏省海岸线分为北段(绣针河口-扁担河口)、中段(扁担河口-团结港)、南段(团结港-连兴港)三段进行分析和讨论。

3.1 北段海岸线时空分布特征

自1980年以来,北段岸线总体处于微淤长状态。临洪河口至西墅段向海推进速度最快,翻身河口至扁担河口段岸线则表现出轻微向陆地后退的趋势(图4—5)。

图4 1980年以来北段岸线变化趋势图

图5 1980年以来北段岸线平均向海推进速度

绣针河口至兴庄河口段岸线为江苏少有的砂质岸线,自80年代以来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兴庄河口至临洪河口段岸线处于缓慢向海推进状态。临洪河口至西墅段岸线向海推进幅度较大,特别是在2007—2011年间,此段岸线迅速向海推进。西墅至烧香河口段岸线为基岩岸线,岸线位置基本不变。烧香河口至灌河口段岸线处于基本稳定或轻微向海推进状态。

通过分析历史时期江苏海岸线变迁可知,自1855年黄河北归以来,废黄河口北翼向陆后退8 km以上,为严重侵蚀岸段。自70年代以后开始实施的岸堤防护工程,遏制岸线蚀退效果显著,此段岸线已处于基本稳定或弱侵蚀状态,是80年代以来岸线相对稳定的岸段。在此背景下,灌河口至翻身河口段岸线保持基本稳定或缓慢向海推进状态,翻身河口至扁担河口段岸线呈基本稳定或缓慢向陆地后退状态。

3.2 中段海岸线时空分布特征

中段岸线主要为粉砂淤泥质岸线。此段岸线向海推进幅度较大。1980-2011年间,平均向海推进2 966.15 m。其中,斗龙港口至北凌新闸段岸线向海推进幅度最大,向海推进速度以2007-2011年最为显著(图6—7)。

图6 1980年以来中段岸线变化趋势图

图7 1980年以来中段岸线平均向海推进速度

扁担河口至射阳河口段岸线推进速率呈逐年减小趋势。射阳河口至斗龙港口岸线呈快速向海推进趋势,主要新增东沙垦区、金海岛垦区等。斗龙港口至梁垛河闸段位于王港北侧,是堆积作用强烈的岸段,该段岸线自90年代开始快速向海推进。梁垛河闸至北凌新闸段岸线位于弶港两侧,自1980年以来,该岸段围垦速度快速增加,与斗龙港口至梁垛河闸段岸线保持同样的向海推进趋势。北凌新闸至北坎段岸线较平直,属于稳定微淤岸段。北坎至团结港段岸线在2007—2011年间向海推进速度加快,主要是因为此时间段内实施了东安闸外迁的配套围填工程,外加腰沙附近围垦养殖活动频繁,多以小的低标准养殖围垦为主造成的。

3.3 南段海岸线时空分布特征

南段岸线总体岸线位置变化幅度不大,呈现缓慢向海推进状态。1980—1992年间岸线基本稳定;1992—2007年间,向海推进较为显著的岸段是蒿枝港至连兴港段岸线,2007—2011年间,向海推进较为显著的岸段是团结港至蒿枝港段岸线(图8—9)。

图8 1980年以来南段岸线变化趋势图

图9 1980年以来南段岸线平均向海推进速度

与吕四港区开发有关,团结港至蒿枝港段岸线在2007年以后向海推进速度快速增大。蒿枝港至连兴港段全在启东境内,岸线在1980—1992年间基本保持稳定不变,1992以后快速向海推进,2007年以后推进速度突然快速增大。

总体看来,近现代以来江苏省海岸线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总体向海推进。

4 结 语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海岸线在整体上呈现向海推进趋势,平均向海推进距离为943.13 m,平均向海推进速度为30.42 m/a。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对滩涂资源的需求增加,故岸线向海推进速度表现了逐年加快趋势。

(2)自80年代以来,江苏海岸线的向海推进速度在各个岸段的特征不同。其中,绣针河口-扁担河口段岸线推进速度最慢,扁担河口-团结港段岸线推进速度最快,团结港-协兴港段岸线位置变化不大,呈缓慢向海推进状态。

延伸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趋势分析——以琼海市为例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密集和生产力高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频繁。土地利用受自然和经济、社会、技术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内部机制和基本过程,预测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本刊于2017年第5期刊载了夏文娟(第一作者)《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趋势分析——以琼海市为例》一文,该文以琼海市为研究区,分别对2006年、2010年、2014年的Landsat影像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土地利用趋势。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文章预测出了2018和2020年的用地数量和结构。该文研究成果可为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和优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文献来源:夏文娟,鲍其胜,张洁,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趋势分析——以琼海市为例[J].现代测绘,2017,40(5):12-15.

猜你喜欢
向海海岸线河口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长?
向海而生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