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时代影响下的高校教育和青年教师

2018-09-13 10:46陶嘉雯
考试周刊 2018年66期
关键词:雨课堂教育信息化青年教师

摘 要: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大高校扩招,导致教育资源稀缺。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我们从传统的板书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教育信息化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我们的授课方式,未来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的承担者,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需要弥补不足,展现优势。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互联网+;雨课堂;青年教师

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西方古希腊的学园和中国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经过中世纪的发展,最后成形于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经过多个时期、多种发展模式的转换,其过程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先后借鉴过日本、德国、美国以及苏联等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百年间很多名校崛起,一度百花争艳。大学《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目前各高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而高校教育资源没有跟上需求的速度,导致资源相对缺乏。后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来临了,现代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探讨就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了。

一、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通过科技的信息化实现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由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等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信息化看作是人们利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都进行了教育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显微直播以及多功能演播厅等,这些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无疑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 信息化的普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有所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装备上的提升,但从现在课堂本质上来说还是处于教师对学生的讲授,学生被动接收这样一种单向传授知识的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工具取代或部分取代粉笔加黑板,是近年来从中小学到大学中比较普遍的信息化变革,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今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伴生了全新的教育形式。

(二) 线上课堂“互联网+”,仅需一台能够连接网络的电脑,就能随时随地接受前沿新知识,宛如置身高校课堂,而且可以不受周围环境干扰。线上课堂学生的数量可达成百上千,庞大的听众体现了大众对这种学习模式的认可。听众们可以用较少的花费,在海量资源里选择优质的讲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地点,营造独属于自己的学习氛围,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线上课堂不拘于时间,利用平时碎片化的时间即可,不一定非要整段的时间来参与学习,同时线上课程可以被记录回放,延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这种线上课堂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地域以及学校间的差距,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实现世界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因为无论身处教育资源发达或是落后的地区,均可共享名师名校的课程。但是线上课堂的学习,由于无人监督,完全考验一个人的自觉性,讲授者无法完全掌握听众的情况,也无法界定听众们的掌握情况,未来线上课堂如何进行考核测试,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三) 区别于线上课堂“互联网+”,利用智能手机的授课形式“雨课堂”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众所周知,在现代电子化、互联网化的生活模式下成长的青少年,智能设备已成为年轻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属于他们的习惯。很多调查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答非所问,课程中间积极性和互动性下降。有调查发现:首先,大学生频繁使用手机,浏览手机带来的巨量信息,给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其次,手机虽然成为资讯获取的快速通道,但容易导致“浅层阅读”,很多海量信息是无用的、浮夸的,是不需要钻研的,因此大家对这些信息也只是宽泛的浏览,这种“浅尝辄止”正在削弱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再次,有研究者基于调查指出,大学生群体日益依赖手机,不仅投入更多时间进行虚拟社交,疏远人群,还容易沉迷手机游戏。各大手机游戏平台数据包括在线时间、玩家平均年龄、投入时长等分析都表明,学生是组成的最大主体,很多学生甚至因此荒废学业。而简单的课前将手机上交的规定,远远没有达到目的,很多学生会准备两個手机或者是上交手机模型来应付。课堂点名、随机提问等方式留得住学生的人,却抓不住学生的心,有的学生对智能设备及其依赖,即使没有电子设备在身边,在课堂上,也很难聚焦注意力在教师或是课本上。即使很多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错误的,并且存在愧疚心理,也无力改变。基于学生普遍依赖智能手机这种现状,既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离开智能手机,考虑到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以及高普及率,如何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授课,已经成为现在讨论的重点,而以智能手机为授课媒介的新课堂形式“雨课堂”便应运而生了。雨课堂是混合式教学工具,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它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并且可以点名签到、随机抽查,支持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大数据分析等。而这一切的实现,只基于教师和学生最熟悉的PowerPoint软件和微信。虽然“雨课堂”如此便利,智能手机也是拥有很高的普及率,但是仍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无力负担,关于新型上课方式的普及与探讨,还任重而道远。

三、 信息化对教师团体的影响

(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们不再是只关注书本内容了。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可以足不出户地接触着庞大的信息,他们好奇而个性,因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承担者,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巨大,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23.7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比例达64.1%。在信息化教育的浪潮下,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地被影响。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课程,包括理论的掌握、经验的积累,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加强,但是宝贵的经验却是需要时间来累计的。过去青年教师经常遇见的困难如下:其一,高校一些通识类课程教师,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高才生,他们了解教育的知识以及技巧,在课堂上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对各类情况积极反应;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专业课程教师并非师范生出身,在本科学习期间并没有进行过教育方面的培训,对于如何授课等内容没有系统性学习,在科学研究方面在某一领域是专家,但是对教育学相关理論知之甚少,甚至于面对先进的教学设备,初始阶段会有一些手足无措,这些问题会随着资历的增长而被解决,但却是青年教师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其二,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机构,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这要求高校的教育者必须首先是一名研究者,而你承担的教学任务又促使你成为一名教育者。目前的高校环境,普遍轻教育重科研,晋级等政策多于科研挂钩,这是高校的职能所决定的,青年教师必须学会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三,高校教师入职后高校虽然会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但是培训周期短,且每个人学习的专注度,投入心血不同,导致效果差强人意。在信息化时代来临以后,教育信息化衍生而出的教育界的新产物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ted公开课,微课,直播平台等的出现,表明施教者不再是课堂上的一家之言,教育逐渐变成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无形中存在着更多的竞争。比如,最近一名教师成为“网红”,他的线上“互联网+”课堂吸引众多粉丝,成为时薪上万的天价教师。而当事人坦言,经常花费30小时准备1小时的课程,以吸引网络另一端“看不到”的观众,留住他们的选择权,压力和工作强度是线下课堂的两到三倍,高水平带来高收入的背后也必须有高强度的投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此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也必然有着激烈的竞争,有竞争就要背负压力,在对学生的吸引力方面增加了很多“无形的、强大的竞争对手”。

(二) 教育信息化对年轻教师也是一次机遇。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下成长的青年教师们,对新锐的电子设备非常熟悉,可以流畅使用,这是很多老教师做不到的;与学生间年龄相差较小,有学生之间存在很多重叠的习惯以及思维,易于拉近和学生距离;青年人有自己的热情,敢想敢干,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待青年教师们通过自身不断学习进步,掌握了教育必需的经验以及诀窍后,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海量的信息配上灵活的大脑,更容易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信息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未来必然会出现更新颖的教学方式,在科技浪潮的鼓动下,青年教师更需加强学习,适应变化,趁着信息化的东风,做出一番事业,带领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J].中国高等教育,1998(10):2-5.

[3] 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楼锡锦,沈黎勇,林博峰.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9(2):74-80.

[5] 鲁汇.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行为和素养调查[J].科技经济市场,2013(11):118-120.

[6] 周楚莉,李金芳.大学生使用与依赖手机互联网状况调查分析[J].东南传播,2011(7):104-106.

[7] 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8):235-236.

[8] 孙晓霞.互联网+时代传统课堂教育的信息化升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150-151.

作者简介:

陶嘉雯,助教,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雨课堂教育信息化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