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

2018-09-13 11:21黄静晗路宁
当代经济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研究综述展望

黄静晗 路宁

摘 要 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是我国当前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实践的推进,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也迅速丰富多元,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存在问题、经验借鉴、建设发展路径等方面。文章在回顾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个维度进行评述和展望,提出未来的研究应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继续深化和拓展研究内容,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来共同推动特色小镇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8)08-0047-05

一、引 言

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浙江是国内最早开始特色小镇实践的地区,2014年杭州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特色小镇”这一概念,2016年浙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与响应,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推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建设特色小镇成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当前国内之所以形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寄望特色小镇能够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建构和优化区域产业体系。经济功能是特色小镇的首要功能[1],通过制度创设在特色小镇集聚各类优质要素,形成基于特色产业的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空间组织形式[2],以寻求产业空间布局和组织形态的优化与创新,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城市群才有足够的规模和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以城市群为地域单元推进城镇化进程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选择。通过发展特色小镇引导资源要素向村镇地区倾斜,推动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与周边城市的交互与共构,形成良好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与层级体系,以建构并提升城市群的质量,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结构。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的兴起与政策实践密切相关。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引起了学术界对特色小镇的关注,从不同学科视角围绕这一新兴议题开展持续的分析和讨论。本文对当前特色小镇的研究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维度对特色小镇研究进行评述,提出对未来特色小镇研究的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依据、借鉴和方向。

二、国内特色小镇研究进展

(一)概念界定

大多数学者以浙江经验为参照,认为所谓特色小镇,是在大城市周边或农村集聚区,以建制镇或现有村庄为基础,逐步形成的一种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小镇[3],它有别于行政区和产业园区,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多种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或空间形态[4-10]。特色小镇常常与特色小城镇相提并论,两者都认同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的重要性,重视特色和创新,致力于区域内资源要素的综合可持续利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属性不同,特色小城镇是一个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建制镇概念,而特色小镇非镇非区,规划面积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不以行政区划为边界,取决于产业的区位选择,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11]。对特色小镇的界定更多从产业与空间维度,将其视为以特色产业为核心、融合多功能、聚合各种资源要素的创新空间组织形式。

(二)形成机制

一方面,学界从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讨论特色小镇的缘起,认为特色小镇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工具[12]。特色小镇是浙江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由“一品一镇”的政策转化而来[6,13],从块状经济到传统产业集群,再演化到特色小镇的3个阶段,被视为区域产业集聚的1.0到3.0版本,特色小镇是这一演进发展的必然结果[2],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特色小镇这一多元协同的空间组织模式有助于降低空间交易费用,集聚整合高端创新要素[14],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人文环境和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4],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区域发展动力的创新性举措。

另一方面,学者从城镇化发展的演进分析特色小镇的形成以及制度创设的缘由,将发展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探索[7,15]。特色小镇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小城镇、重点镇的升级版[4,15],作為城镇化的“综合试验区”,特色小镇的多维发展理念能有效解决传统城镇化中的发展不协调问题[16],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对城镇化的发展要求[17],是协调发展城镇体系的手段[12]。特色小镇是从“强县战略”转入“都市圈战略”之后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顺应了城市群发展趋势[11]。

还有学者从公共政策供给创新的维度认为,特色小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府的一种制度创设。当全国上下纷纷仿效浙江经验,培育发展特色小镇,体现出政府引领和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志,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深化和创新[18]。姚尚建等学者将特色小镇建设视为地方城市化政策的探索,分析了在特色小镇政策设计过程中国家意志和地方目标的冲突,政府本位与市场本位的博弈[1]。与自然自发的城镇化相比,特色小镇是在政府主导下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的城镇化过程,其优点是可以实施科学的规划,但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规划与建设也容易出现“理性的僭妄”[19]。

(三)存在问题

作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我国的特色小镇刚刚开始在探索中发展,学者们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顶层设计问题。特色小镇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目标的指引和约束,政府作为特色小镇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对特色小镇产业定位、空间形态、建设内容、投资总量、运行方式与建设进度等设定了要求。如浙江省政府规定特色小镇“原则在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其他省份参照浙江做法有类似规定。政府计划推动下的特色小镇有浓厚的人为色彩,容易忽略特色小镇资源基底、发展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差异,在强烈的绩效动机和强大的行政权力下,设定过于僵硬、急功近利的标准,成为忽视人性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传统的乌托邦式规划[19],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应当具有灵活性,允许特色小镇立足长远、因地因时进行创新性尝试[20]。也有学者指出有些地方为套取建设专项资金和政绩工程,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开展特色小镇项目,导致后续财力不足[9]。同时还存在规划滞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统一规划,规划质量不高,对本地特色的彰显不足等问题[21-22]。

二是建设运营问题。按照制度设计,特色小镇的建设运营主体是企业,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机制。真正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遵循市场规律是特色小镇生命力的关键[4]。但实际上,特色小镇建设与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县一级政府,在利益驱动下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推动“造镇运动”[9],不是以产业集聚资源要素,而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20]。政府使用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低价供地,承诺税收租金优惠,投入大量基础设施,吸引企业进入,这种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在既往实践中已被证明是难以为继的[3],却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重现。同样值得警惕还有房地产商开发模式。地方政府在经济、政治多重利益驱动下越俎代庖,在短期内进行“造镇竞赛”,不仅使特色小镇失去生命力,还可能产生新的恶性竞争。

三是产业发展问题。从形成机理和发展目标来看,特色小镇被视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驱动的重大举措。因此经济功能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首位和关键功能,孵化、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这一平台建设的灵魂[11],但学者忧虑有些地区的特色小镇产业落后、集聚度低,产值预期有限[8],政府主导下的特色小镇建设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和鲜明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延续过去造城式的传统城镇化道路[9],将因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支撑而无法持续。同时,特色小镇中还存在着突出的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旅游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占比大[12],外在形态和发展模式雷同,小镇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令人质疑。

四是功能融合问题。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等多位一体的有机聚合,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融合社区建设、人文环境、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学者们颇为关注特色小镇对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认为粗放式、运动式的特色小镇运动以产业经济导向为优先,侧重关注经济绩效,片面追求城镇的开发,忽略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延续[7,21-22],导致特色小镇有规划无文创,特色小镇规划中缺少对当地人文特色的汇聚凝炼[23]。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小镇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割裂,发展产业优先于营造社区,社区营造问题还未进入小镇建设的议程[20]。

五是体制机制问题。特色小镇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和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需要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去激发其发展的活力。有学者认为一些特色小镇不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依旧遵循政府主导下,依托管委会进行规划管理和招商引资的老路,体制僵化,活力不足[9]。同时受等级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特色小镇在行政资源配置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普遍面临资金、人才等要素和基础设施短板,目前还未形成必要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和配套政策,市场化投融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缺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性制约[21]。

(四)经验借鉴

特色小镇源于国外,发展起于浙江,学者对国外与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评析,希望在特色小镇理论与实践发展上获得借鉴或启示。在国际经验的借鉴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欧美代表性特色小镇进行案例介绍,二是对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的综合分析,学者们普遍关注国外特色小镇的不同形成路径,以及在区位、产业、空间、功能等方面的特色所在,基于对欧美城市化与产业化成功融合经验的分析,学者认为国内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应处理好长期与短期、产业与政策、市场与政府、个性与共性的关系[24]。浙江省是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者,学者们通过实地调研与观察等方法总结其建设经验、发展成效与问题。郁建兴等学者对浙江省6个特色小镇进行深度调研,指出虽然各级地方政府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但还应尊重市场机制在特色小镇形成、发展中的支配地位,激发社会力量在特色小镇壮大、提升中的主导作用是浙江特色小镇得以较好发展的重要经验[20]。

(五)建设发展路径

学者们根据对特色小镇本质规定性的理解,主要借鉴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产业集聚演进规律,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治理等各个维度提出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建议。在新城市主义理念观照下,学者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是渐进、自然的城市发展过程,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12,19]。在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上,以城市规划学科背景为主的学者从规划重点、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探索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6,13],提出陪伴、渐进、融合的规划设计方式改良。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的核心,通过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来提升小镇的内生发展动力[2],而产业、文化、社区和旅游功能的叠加,不仅使特色小镇获得内在价值和外在形象的提升,更因宜居而利于吸引人才,孵化创新[11],其中文化的创新与再造应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25]。根植性是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依据,是小镇特色的根源,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偏好是根植性的3种表现形态[26]。政府不是特色小镇的主导,应回归公共性事务,为小镇提供更宽松、更好、更适宜创业发展的环境[3],在制度供给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优化特色小镇的制度环境需要打破行政垄断,甚至通过“加杠杆”实现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27]。面对不同政府间、政府与市场间治理目标和政策的差异,特色小镇应走向治理合流,用一体化的城市治理消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路径冲突[1]。特色小镇也是一个多元參与、体制开放、协同共享的社区共同体,需要重塑社区共同体的价值,增加社区居民归属感[25]。还有学者从精准治理的视角提出要实现特色小镇治理主体多元化、智库化,运行机制平台化、网络化,创新体系常态化、本土化,绩效评估精细化、全球化[23]。

三、研究评述与展望

我国学术界在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存在问题、经验借鉴和建设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内容涵盖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与治理,学科跨越城市规划、经济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特色小镇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指导。但特色小镇的研究尚处于开创阶段,研究视角单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待继续拓展丰富。

(一)研究视角

特色小镇是涉及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当前城市规划、经济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学术取向,基于各自研究偏好对特色小镇进行分析和诠释。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研究较为关注创建阶段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围绕特色小镇的政策规划导向和政府考核验收要求探索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应对。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更关注特色小鎮的产业发展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立,着眼于产业选择与产业营造,产业与空间的匹配,产业与文化、生态等多元化功能的叠加,创新要素的集聚,以及如何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公共管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学者多关注特色小镇的治理,关注不同层级区域政府之间、政企社之间的治理协同,将特色小镇作为地方治理精细化的实践模板,寻找经验模式和实现方式,推动地方治理的创新。

由于特色小镇研究缘起于建设实践,研究开展的时间较短,学者试图将对特色小镇的讨论纳入规范的理论体系中,但从总体上看更多集中于对特色小镇现象与问题的经验研究,研究的理论性不足。与此同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未深入,研究成果呈现出单领域单视角的特征,还未形成系统、多元的理论分析框架。单视角的讨论固然可以期待更为深入和聚焦的研究,但视角单薄,对特色小镇各个复杂面的解释能力不足,期待不同学科论述之间的对话,建立更为开拓、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未来的研究在既有研究领域理论深化的基础上,应注重不同学科间的理论交叉和方法集成。同时应引进更多学科加入,丰富特色小镇的理论视角。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将成为解读特色小镇的重要视角,经济地理学将制度、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因素作为理解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来解释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与演化,产业的区域选择与集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行动者行为决策、网络关系与制度结构,区域的创新与创意等重要议题,不仅有现实的解释和指导能力,也具有显著的理论支撑能力,应成为特色小镇研究进一步提升理论价值的方向。

(二)研究内容

特色小镇是一个复杂多面的新兴再造空间概念。从性质上看,它是位于城乡过渡区域的地域空间,名为“小镇”,却非镇非区,超出城镇行政体系范畴。从功能上看,它被设定为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承载了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功能,同时又超出单一的产业功能,将文化、旅游、社区等多种功能集聚在一个面积限定的社区。特色小镇这一空间的复杂性给研究带来了挑战:

(1)对于“特色小镇是什么”这一问题,学术界还未形成一致、肯定的认识,是都市向乡村的延展,还是乡村的工业化都市化?是体现官方发展主义欲望的再现空间,还是新都市主义观照下的修正?有待于理论上的思辨和不同视角下的对话。

(2)学者们认可特色小镇作为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手段对新型城镇化的价值,但是特色小镇突破了传统的行政界线,既有研究还未明确界定它在城镇体系中的角色,也未整体考虑与讨论它作为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与体系中不同层级单元、相邻区位空间之间的互补、交换、竞合等关系,以及行政资源配置与管理等议题。从全球和地方的不同尺度,立足于城镇群或城市群发展格局,建立特色小镇与周边经济体之间的连接与互动的关系网络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研究强调特色小镇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用产业集聚理论、生产力空间布局理论等解读浙江从块状经济到特色小镇的形成与演变路径,以及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当前研究更多集中于中观的区域层面,未来应同时关注微观层面下主体的行为决策与产业选择,产业集聚与空间形成,资源要素的导入与锁定,支持产业创新与升级的制度条件等议题。除经济学视角的解读之外,对特色小镇产业的研究还应当把时间与空间的要素相结合,嵌入地方民情文化、产业氛围、区域政经制度等社会、文化、制度的结构中去理解。

(4)在对特色小镇空间的讨论上,特色小镇被视为基于产业且聚合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空间,但对于产业与文化、旅游、社区等不同功能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叠加、嵌入与适配,缺乏具体的讨论。同时,不同区域的异质性问题被忽略或化约,不同的产业类型和发展基础,以及地区在资源环境、社会文化、制度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特色小镇的缘起、结构、机制和发展路径等并不相同,地域特性和地方化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5)对于特色小镇的治理模式,学者们普遍认同市场主导,政府、企业、居民及其他组织多元共治的模式,将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社区共同体纳入研究视野,但对于多元化治理模式应如何构建还缺乏具体深入的探讨:如何抑制政府在经济理性驱动下的绩效冲动?如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特色小镇多元化目标的冲突如何弥合?居民是小镇的主要成员,但在实践和研究中都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特色小镇应如何服务于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要?不同主体在地方化网络中的联结与互动,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社群关系对主体行为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等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6)对特色小镇这一新兴事物的讨论,大多研究集中于特色小镇对产业发展、城镇化、区域经济社会的正面效应,对特色小镇的负效应缺乏应有的关注。特色小镇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时间的演化过程,大规模的特色小镇模式快速复制对地方产业振兴和经济重建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否可能出现锁定效应甚至失败?都需要深入探讨。

此外,特色小镇发展的绩效评估、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创新等议题或尚未被充分讨论,或未被纳入研究视野,都将成为未来特色小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议题。

(三)研究方法

当前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以经验研究和制度性分析为主,学者基于对某个区域或某一特色小镇的经验认识,结合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从制度性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制度性改善措施。在经验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围绕特色小镇的意义、建构过程、现状、模式、机制等内容展开,目前还未见对特色小镇议题的量化研究。在定性的实地研究中,案例研究较为多见,学者研究一个或几个典型特色小镇案例,通过单一或多重个案的外推来获得共性认识或扩大化推理。但既有个案研究中的案例描述多是片段截面式,少有过程化、动态性的案例追踪分析,以及案例之间的经验比较。

随着特色小镇研究的持续推进,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开放式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依然是研究的主要方法,将更加完善和深入。同时,基于问卷调查或大数据分析的空间计量、模型模拟等定量研究方法也将逐渐成为热点。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共同推动特色小镇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我国,特色小镇是一个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在实践中不断有新的问题涌现,特色小镇需要根植地方,从依靠输入到减少输入,成为发展动力、创造需求,形成可以自我孵化成長、可持续的空间组织。因此,特色小镇研究不仅仅停留于单纯的学术探讨,还有鲜明的政策指向和实践导向,期待更为深入、更多视角的探查与分析诠释,形成系统规范的理论支持体系,将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相连接,指导实践并推动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尚建.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7(1):45-50.

[2] 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3] 李铁.特色小镇热潮下的冷思考[EB/OL].( 2017-03-28).http://www.ccud.org.cn/2017-03-08/115189878.html.

[4] 马斌.特色小镇: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9-42.

[5] 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5):14-20.

[6] 蔡健,刘维超,张凌.智能模具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探索[J].规划师,2016,32(7):128-132.

[7] 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8] 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4-10.

[9] 史云贵.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2):88-97.

[10] 陈清,吴祖卿.福建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资源+人才+创新”策略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61-166.

[11] 白小虎,陈海盛,王松.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5):21-27.

[12] 王振坡,薛珂,张颖,等.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7(4):23-30.

[13] 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32(12):57-62.

[14] 李鹏举,崔大树.空间交易费用、产权配置与特色小镇空间组织模式构建——基于浙江特色小镇的案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6):10-17.

[15] 刘亭.特色小镇:浙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探索[J].浙江经济,2017(9):8-10.

[16] 曾江,慈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51-56.

[17] 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28-32.

[18] 卓勇良.创新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重大举措——基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2-36.

[19] 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6-47.

[20] 郁建兴,张蔚文,高翔,等.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浙江社会科学,2017(6):143-150,160.

[21] 高树军.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以青岛海青茶园小镇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3):40-44.

[22] 张吉福.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145-151.

[23] 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5):55-60.

[24] 张银银,丁元.国外特色小镇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J].小城镇建设,2016(11):29-36.

[25]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

[26] 付晓东,蒋雅伟.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7(8):102-111.

[27] 罗翔,沈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思路与对策[J].规划师,2017,33(6):38-43.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new urbaniz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the domestic study is also getting richer and more diverserapidly,mainly focusing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town,the formation mechanisms,existing problems,experience learning,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et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ocuments from three aspec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research contents and approaches.It is proposed tha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uture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town,future research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and expand the research contents within a hybrid analytical framework using both the qualitative and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town;research review;progress;prospect

(责任编辑:李 萌)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展望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