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是有“心”人吗?

2018-09-13 10:46尹秋词
牡丹 2018年17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新北市百态

目光慢慢地从一排排精美的日本原著小说上划过。《こころ》(心),なつめ そうせき(夏目漱石),我的内心一阵狂喜,哇,这是我思之已久的一本

原著小说。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日本近代“国民大作家”,竖起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他的长篇小说《心》就是代表作之一。后人对《心》的剖析也是够深刻的了:“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从夏目漱石《心》中的人物自杀现象透析日本人的生死观”等。而我思它,并非想再去做研究性的剖析,只是因为喜欢观察生活、观察人物百态的我,真想看看夏目漱石是怎样观察人“心”的。在大陆一直没能找到原著,今天偶拾,岂不让我惊喜万分。

我毫不犹豫地轻轻取下书,悄悄地来到图书馆的一隅坐下。新北市12月湿润清爽的空气,最适合就这么静静地品味心仪的书了。

实话说,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我一点也读不明白。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位老师身上那般讲究。在那位总是一副冷淡态度的老师身上,我也只能看到不断叠加的迷影。随着逐渐深入的阅读,作者对于老师的那份强烈的尊重之心,清清楚楚地印在了字里行间,可我只看见了一个抱有厌世观念的消极主义者。“我不相信任何人”,这是老师对作者的谈话;“在破坏他妻子的幸福之前,他就已经破坏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作者对老师的评语。这些话语间透出的,是一种消极看待世人的

昏暗感。

可是,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那种感觉自己竟然也不是不能接受。

我常常觉得人其实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生物。没有勇气说出内心的不满、不会为自己只会盲目顺从指令、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我满足的人,总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既有趣又很脆弱无力。人总是活在对自己有利的圈子里,一旦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情发生,我们甚至可以马上翻脸。就像文中写到的那样,“人是可怕的,因为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他们可能会迅速变成可怕的反派角色”,的确,人类就是那样一种生物。你看,就连亲口说出这番道理的老师,不是也输给了自己的利益吗?就算他知道一步棋错了,是不会有悔棋的机会,可他終究还是败给了自己的私心,露出了人类最原始的性情,成为自己嘴里所说的反派角色。我仿佛能隐约看见老师的嘴角微微向上扯着,然后念念有词地说:“爱是一种罪恶。”

想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心里一阵痒痒。像被猫爪不停搔弄般的,我的心被挠得生痒。我甚至开始询问自己,如果老师所经历的事情原封不动地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做。是选择自始至终地支持朋友的爱情,然后一个人在孤寂和嫉妒中死去,还是选择和老师一样满足自己的私心,然后在罪恶感的阴影中过完一生。在对号入座的思考过后,我认为自己会选择前者。做出这样的选择,不是因为我有多么的高尚,只是因为对于没有如同老师那般的人生经历的自己来说,仅仅一次的放手不算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孤独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存在。相比起来,罪恶感存在的几率就要小很多,或者可以说,它通常存在于犯了错误后悔的人和犯罪者的心中。当然,我不是在说,犯了罪就永远是坏人并且永远得不到原谅,我只是想说,那种犯罪过后内心遭受谴责的心情,我一辈子不想去体味。

在作品的最后,老师离开了人间,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不打算去感受作者对于这件事情的想法,也不愿去体会作者内心的百味陈杂,在那一瞬间,几个疑问同时浮上我心头。

老师是一位内心饱受挫折的人。假设一个人过着和老师一样满是苦痛的生活却不选择自杀,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还有,在一旁不断地解读着老师的“心”的作者夏目漱石,又是否能够称得上一位有“心”人呢?

我终是没有找到答案。

不可否认,人的“心”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东西,这或许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但是,比起做一个没有“心”的、空壳一般的人,我还是宁愿做一个会失误、会犯错、会生气、会吃醋嫉妒,能够体验人生百态的,充满人情味的有心人。

后记

读书,不一定需要读得通透,有时候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思绪,愿你在这则随笔中认识夏目漱石和他的《心》,也能在随笔中找到自己的“心”。

2017年12月于新北市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尹秋词,(1997-),女,四川荥经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语。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新北市百态
地铁百态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百态树纹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我爱你
图说事相百态
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