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胎盘病理异常与小于胎龄儿的相关性

2018-09-14 11:31周伟新王建蔚
吉林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组织学绒毛胎龄

周伟新,孟 媛,王建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2)

小于胎龄儿又称为宫内生长迟缓儿或小样儿,主要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正常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或低于正常胎龄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据调查研究显示,小于胎龄儿的围产期死亡率是体重正常新生儿的2倍以上,在学龄期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学习能力降低的情况,成年后,小于胎龄儿的身高会低于正常人群2个标准差,对其一生均会产生影响[1-3]。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主要依托于母体的营养,而胎盘是进行物质交换和营养补给的关键,胎盘异常将会对母体和胎儿的营养物质交换产生影响。本研究以小于胎龄儿的母亲胎盘和正常适龄儿的母亲胎盘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胎盘病理异常与小于胎龄儿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于胎龄儿的母亲胎盘(观察组)和85例正常适龄儿的母亲胎盘(对照组)为主要研究资料,对照组母体:年龄22~38岁,平均(28.96±2.38)岁;孕周为34~40周,平均(37.45±2.38)周;产次为1~3次,平均(1.78±0.86)次。观察组母体年龄23~38岁,平均(28.96±2.88)岁;孕周为35~40周,平均(37.87±2.69)周;产次为1~3次,平均产次为(1.72±0.86)次。两组在年龄、产次和孕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从脐带连接处2 cm位置将脐带剪断,对胎盘的大体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记录完整的胎盘相关数据后,将浸入4%的中性甲醛液1周的组织取出,在母体面和胎儿面之间进行纵向切开,每1 cm切割1次。所有组织块均进行常规系列处理,并在显微镜下对每个胎盘的切面进行观察,记录胎盘的病变情况。

1.3观察指标

1.3.1胎盘大体情况:主要包括胎盘质量、胎盘体积、脐带附着异常率、脐带螺旋增多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胎盘质量采用称重的记录方式;②胎盘体积使用量杯排水法进行测量,胎盘体积=完全浸没胎盘后水体积-未进入胎盘前的水体积[4];③脐带附着异常包括边缘附着和胎膜附着两种情况;④脐带螺旋指数的正常值为0.21,脐带螺旋指数>0.315则表示脐带螺旋增多[5]。

1.3.2胎盘组织学情况:对两组胎盘的合体结节增多率、无血管绒毛率、绒毛梗死率、绒毛间血栓形成率、慢性绒毛炎发生率以及绒毛膜血管病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两组胎盘的大体情况对比分析:观察组的胎盘质量轻于对照组,胎盘体积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胎盘的脐带附着异常率、脐带螺旋增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胎盘质量(g)胎盘体积(cm3)脐带附着异常情况脐带螺旋增多情况观察组85377.85±56.86368.11±80.1530(35.29)10(11.76)对照组85452.85±66.97462.35±90.1514(16.47)2(2.35)χ2/t值7.8717.2037.8495.541P值0.0000.0000.0050.018

2.2两组胎盘的组织学情况对比分析:观察组胎盘的合体结节增多率、无血管绒毛率、绒毛梗死率、绒毛间血栓形成率、慢性绒毛炎发生率以及绒毛膜血管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异常胎盘病理图:慢性绒毛炎见图1,绒毛间隙血栓见图2。

表2两组胎盘的组织学情况对比分析[例(%)]

组别例数合体结节增多情况无血管绒毛情况绒毛梗死情况绒毛间血栓形成情况慢性绒毛炎发生情况绒毛膜血管病发生情况观察组8531(36.47)23(27.06)12(14.12)12(14.12)7(8.24)7(8.24)对照组8516(18.82)5(5.88)2(2.35)3(3.53)1(1.18)1(1.18)χ2值10.13413.8537.7845.9264.7224.722P值0.0000.0000.0000.0000.0290.029

图1 慢性绒毛炎

图2 绒毛间隙血栓

3 讨论

小于胎龄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胎儿的宫内营养不良、生长受限,造成小于胎龄儿的原因主要包括胎儿和母体因素,还有胎盘因素,而胎盘因素还包括四方面异常,分别为胎盘解剖、血管、染色体和形态学[6-7]。胎盘因素导致小于胎龄儿形成的机制相对较为复杂,临床上认为,胎儿血管发育不良、生长激素紊乱、基因异常以及胎盘物质交换能力受限等均会导致胎盘病理异常。

本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胎盘病理异常与小于胎龄儿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小于胎龄儿和适龄胎儿的胎盘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小于胎龄儿的胎盘质量轻于适龄儿,且与正常适龄儿相比,小于胎龄儿的胎盘体积更小。胎盘质量和胎盘的体积越小,则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营养交换界面就越小,胎儿发生缺氧的可能性越高,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越不利。小于胎龄儿胎盘的脐带附着异常率、脐带螺旋增多率均明显高于正常适龄儿,这两种类型的脐带异常均会造成脐血的血流不畅,容易导致胎盘内血管形成,导致血液难以为下游绒毛提供充足供应。在胎盘组织学情况上:小于胎龄儿胎盘的合体结节增多率、无血管绒毛率、绒毛梗死率、绒毛间血栓形成率、慢性绒毛炎发生率以及绒毛膜血管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适龄儿,合体结节增多并非基础病,而是继发性病变,但关于合体结节增多的相关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上普遍认为是胎盘对缺氧的反应形式。无血管绒毛、绒毛梗死的形成原因并不相同,但两者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均会导致存在于绒毛间质的血管出现闭塞、消失,影响胎儿的局部血液循环。慢性绒毛炎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绒毛间的胎儿血管受到影响,对胎儿的整体血液循环能力造成影响。而绒毛膜血管病的形成主要是慢性缺氧的胎儿反应,绒毛内的血管数量大于正常数量。本结果与相关报道中的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8],说明胎盘是导致小于胎龄儿的一个重要因素,胎盘组织学异常和脐带异常是小于胎龄儿的相关性因素。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对胎盘进行大体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及早找到小于胎龄儿的形成原因。

总而言之,在小于胎龄儿的发生中,胎盘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常情况下,胎盘体积和质量越大,则说明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营养交换界面增大,胎儿也不容易发生缺氧的情况。胎盘大体异常和组织学异常均会导致胎儿的血管受到损伤,减少局部胎儿的血流。但在部分情况下,这种病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病变是不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但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胎盘的表现只是看似不明显。因此,要综合胎盘大体观察结果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找出部分小于胎龄儿发生的相关因素。

猜你喜欢
组织学绒毛胎龄
猫笔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吹绒毛
绒毛栗色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