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指标IL-2、sIL-2R在中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9-14 11:30欧记荣
吉林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枢性反应感染性

欧记荣

(广东清远连州北山医院检验科,广东 清远 513400)

免疫与感染的关系较为密切且复杂,免疫可引起感染,感染同样可引起免疫反应。一些疾病可对免疫功能造成抑制,诱导继发性感染的发生。目前,对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表达的研究现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有文献提示感染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有关[1],也有研究表明感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浓度升高[2]。本研究对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IL-2、sIL-2R血清监测,旨在探讨中枢感染性疾病急性期病理生理过程中两指标的作用与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纳入我院2015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枢感染性疾病患者共计9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20~83岁,平均(58.84±12.53)岁;全部患者入院时病程均在24 h内,合并糖尿病者16例,高血压者61例,存在血脂异常者23例。排除恶性肿瘤、糖尿病、严重肝肾脏器病变、脑梗死或混合性脑卒中、存在凝血系统障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脑血管先天性畸形者。同时纳入同一时期的健康人群共计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20~86岁,平均(59.17±12.6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对照组仅抽取一次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研究组分别于发病24 h内、3 d、7 d及14 d清晨空腹抽取感染性疾病患者静脉血5 ml。两组患者标本采集后室温下静置0.5 h,离心半径r=8 cm,3 000 r/min离心10 min。待血清分离精密量取0.25 ml上层血清液,-20 ℃冰箱冻存待检。

1.2.2检测方法:将冻存的血清标本常温下解冻,检测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规范操作,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血清IL-2、sIL-2R、IL-8的含量测定。CRP采用日本生产的日立706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由深圳晶美有限公司提供,利用免疫比浊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清中CRP浓度。

1.2.3评价标准 :中枢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6]:轻型:意识清楚且肌力Ⅲ级以上者;中型:符合标准,肌力Ⅱ~Ⅲ级者判定,出现中等程度意识障碍;重型:肌力0~Ⅰ级者,出现重度意识障碍。

2 结果

2.1两组血清IL-2、sIL-2R的动态监测:研究组患者血清炎性反应因子IL-2、sIL-2R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发病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清IL-2、sIL-2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的动态变化:与发病24 h、3 d、7 d时相比,患者发病14 d时的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发病时间IL-2sIL-2R研究组9024 h7.43±1.57①②66.43±9.57①②3 d8.15±3.56①②60.21±13.28①②7 d7.37±3.26①②54.93±12.33①②14 d4.92±2.36①44.37±10.57①对照组604.02±0.577.22±1.38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与发病14 d比较,②P<0.05

2.2血清IL-2、sIL-2R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组患者发病24 h时血清IL-2、sIL-2R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IL-2、sIL-2R值越高,病情越重。对二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后,血清IL-2、sIL-2R与脑膜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见表2。

严重程度例数IL-2(pg/ml)sIL-2R(pg/ml)轻型274.81±2.0330.48±8.94中型2810.49±4.36①66.51±9.65①重型2516.06±7.71①②80.94±12.43①②r值0.4160.324P值0.0270.032

注:与轻型组比较,①P<0.05;与中型组比较,②P<0.05

3 讨论

中枢感染性疾病患者患者预后不良,极大威胁人类尤其是儿童的生存质量[3]。目前,全球都在积极开展该病的防治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虽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但中枢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仍然较高,致残率、致死率高居不下,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探讨,努力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疾病预测方法[4]。

sIL-2 r是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由激活T淋巴细胞释放的一条多肽链。作为机体免疫激活的一种非特异性指标,其表达水平的高低与T、B淋巴细胞激活有关,对疾病预后、活动性及对不良反应有着重要的预测性[5]。体内对IL-2其膜上可表达相应的受体,起应答反应的靶细胞,他能与IL-2结合而使之失活,可释放入血流形成sIL-2受体,从而起免疫抑制的作用。因此,IL-2/sIL-2 r系统的水平可作为衡量免疫水平的重要因素[6]。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病后探讨IL-2、sIL-2R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极具临床运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体内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的血清含量高于开颅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者,对比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血清中IL-2、sIL-2R的表达水平发现,细胞炎性反应因子是感染性疾病患者疾病进展的重要参与者,感染性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血清细胞炎性反应因子的含量测定对其具有关键意义[7]。这是因为具有神经毒性的炎性反应因子能诱导炎性反应发生,加重疾病进程,刺激炎性反应介质释放[8];可以破坏血脑屏障,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中枢感染性疾病恶化中IL-2、sIL-2R浓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对疾病个体化控制、治疗方案制定及疗程确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综上所述,对血清炎性反应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浓度动态监测,可确定治疗剂量与时间,帮助尽早制订治疗方案,从而改善预后,控制病情。国内外对IL-2、sIL-2R在脑膜炎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无大规模的对照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关于具体关系如何目前尚无定论,一些结论性的意见有待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果提示,中枢感染性疾病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与血清中IL-2、sIL-2R水平升高具有相关性。

猜你喜欢
中枢性反应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7》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文化中枢和遗产链:丝绸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
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法联合西药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性反应50例